这两天关于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到的就近入学原则谈论非常的激烈,不管是有房没房的,大家都比较关注。但是好像都没有get到这个表述的核心点。
我们现行的是学区制,就是以学校为基点,划定属于该学校生源的住房片区,对应的是户籍数据。
通俗点说就是只要属于学校划定的学区之内的户籍家庭适龄儿童,学校都不可以拒绝接受,因为要保障适龄儿童受的权利。
因为学校资源的不均衡,所以催生了学区房的问题,很多买不起学区房的人就抱怨学区房不公平等等。
然后部门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开始进行改革,什么公民同招,什么常住人口积分入学,再到现在提出来的就近入学、教师轮岗等。
说说就近入学:就近入学的提法,现在相关部门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实施细则,这是一个说法,我的理解是,这应该是以适龄儿童生活地址为基点,然后以一定的距离为半径划定区域,然后区域内的学校,学生都有权利选择。
总结下这两种形式:
学区制:以学校为基点,划定学区,以户籍为入学凭证。
就近入学:以居住地址为基点,划定入学选择范围,以居住证明为入学选择依据。
举个例子:
在学区制下,我房子的户籍所在地对应的学校是唯一的,我户籍在这里,我就可以入学户籍对应学区的学校,义务阶段,学校不能拒绝我孩子入学。我户籍对应的是A学校,我的孩子适龄以后就去A学校报道即可。
在就近入学制下,我居住的周围3公里以内,可能有A、B、C三个学校,那我可以选择其中的任意一所学校去报名,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报名这3所学校的学生如果超过了自身接收的额度,那么多出来的怎么办,即A学校额定100,B学校额定120,C学校额定130,即总计额定接收量是350人,但是今年的适龄儿童达到了500人,那么谁能入学谁不能入学,就需要一个评判标准,这里就有几种情况,户籍在,房产在户籍不在,租住在本区域......
作为学校,总要有标准,那么比较合理的就是,用户籍、房产等来区分。有人说可以考试啊,这也正是改革所摒弃的一个方面,所以是不可能的,不然就又回到应试唯分数论了。
当然,就进入学的细则还没有出,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但我觉得还是比较接近事实的,具体怎样落实,需要专业的人和机构去评估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大家需要时间等待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