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为我国的第一大考试,也是我国规模最大、最公平、最严格的选拔性考试,是很多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一种捷径,也是寒门学子通过饱读诗书实现阶层跨越的一条有效通道。
2022年,全国共有1193万考生报名参加高考,再创历史新高,也是连续第四年参加高考的人数突破千万。高考人数的增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职的考生的加入,还有就是2000年后计划生育慢慢地松了,我国的基础发展繁荣的结果。
那么我国的高考的形式统一么?我们都知道高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般为每年的6月7日、6月8日两天举行,最近两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在2021年被推迟到7月7日和7月8日两天举行,今年2022年上海因为疫情也是如此。那么我国高考的形式有几种呢?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为了更加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考的考察形式和高考的模式也在不断的变迁。现在我国的高考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3+3”,即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6科中任选3科),实行这种模式的省份有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浙江、海南共6个省份。其中浙江是七选三。
二、“3+1+2”,即为3:语文、数学、外语;1:物理和历史两科中选一科;2: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科中任选2科).实行这种模式的省份有河北、辽宁、重庆、湖南、湖北、江苏、广东、福建共8个省份。
三、“3+大综合”的老高考省份,即为语文、数学、外语+理科大综合或文科大综合。实行这种模式的省份有河南、安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宁夏、甘肃、山西、陕西、贵州、江西、广西共17个省份。
截止目前,河南、陕西、山西、四川、云南、宁夏、青海、内蒙古等8省区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截至目前,全国31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和新疆外,已全部加入高考阵营。今年这8省区的新高中生不再实行文理分科,今后将采用“3+1+2”高考模式,总分为750分。
这种高考的综合改革和传统高考有什么区别呢?
1、“3+1+2”模式下共有12种组合方式可供学生自主选择,同时,把原来的本科一批、二批合并为一个批次,并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
2、目标导向不同。“3+1+2”的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选择科目组合不同。“3+1+2”模式下,学生可在12种组合中自主选择,而传统文理分科仅有2种固定的组合供考生选择。
4、考试内容不同。“3+1+2”模式下,学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考试时不分文理,所有考生的考试试卷完全一致;而传统文理分科的数学考试科目,试卷的内容和难度则是有区分的。
这样我觉得可以充分地将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进行扬长避短,而不是文理科二选一,有时很难避免不出现某科偏科的现象。尽量避开弱势学科,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钻研精神。这种新高考改革设定了选择性考试科目,这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我觉得是对高中学子的一份福音。
这种高考模式在今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就开始实行了,作为学生或者学生家长,你们觉得这样的改革对于自己的孩子是有利有弊呢?
1
地震后的这些天,我一直被深深地感动着。
地魔发淫威,天府成地狱。家园被毁,钢筋水泥吞噬了无数同胞的生命。看电视报道,看报纸杂志,黑色的沉重压得人难于呼吸;四面八方的眼睛注视着汶川,千万双手伸向汶川。声声汽笛报道着生者对逝者的哀思。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悲天悯人、扶危济难,是善良的人们所共有的“人之常情”。
一个姑娘被被困在废墟下,她没有沮丧,没有一丝一毫的绝望。她积蓄足够的力量,不断敲打生命的大门。她说她相信人们一定会来救她的,她的灿烂的笑容和爽朗的笑声告诉每一个人:面对无法预知的灾难,笑是最好的自救。
“坦然面对,笑对人生”,乐观、坚强,是热爱生命的人们所共有的“人之常情”。
年青的军官把失去亲人的痛苦,化作与死神赛跑抢救幸存者的动力;泥泞的山路上,他背着白发苍苍的老人,向安全的港湾停靠。年轻的女警官把嗷嗷待哺的孩子托付给在家人,在瓦砾中抱起战胜了震魔的小生命,甘甜的乳汁绽放了天真的花蕾。“最美丽的警察”,这是人们给她的最好的评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老爱幼在特定的背景下闪烁着绚丽的光,人性的光芒昭示着最伟大而又最普通的“人之常情”。
他才只有三岁,在被士兵们高高举起成为又一个奇迹的时候,脸上还带着伤,但他没有哭,而是一脸郑重地举起还很沉重的右臂,向在场所有的人行了一个不太标准却很严肃的队礼。“敬礼娃娃”以他弱小的身体掀起了吹遍神州的浪潮。“你们辛苦了!”“谢谢全国人们的支持!”是震区鲜红的亮色。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怀感恩之心,做好自己的事,回报社会,是演绎了几千年的“人之常情”。
年近古稀的总理眼角布满血丝,嘶哑的声音传递着关爱、传递着坚强、传递着国家的信念。手,伤了,“先给重伤员包扎”;头,添了根根白发;彻夜不眠,筹划的是救灾的最佳之法。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心忧天下,恪尽职守,总理用自己的言行为天下的为官者诠释着“官之常情”的理想境界。
……
我深深地感动着。感动之余,我多次问自己,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该用怎样的笔墨去书写“人之常情”这沉甸甸的四个字呢?
2
梵志拿了两束鲜花要献给佛祖,佛祖曰:“放下。”梵志放下了手中的鲜花,佛祖又曰:“放下。”梵志曰:“还要放下什么?”佛祖曰:“你还要放下外六根,内六尘,中六识,到了无可舍却的境界,便是明辨事,探知无阻碍的境界了。”
人生在世,就是对事物的探知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阻碍――“外六根,内六尘,中六识”,也就是感情的亲疏冷热,它是人性在外表联系中的体现,但更是人类在探知道路上的拦路虎。对于一个人的感情如何,和他的关系如何,蒙敝了事物本身的特质,也影响了是非曲直的判断。在中国的谚语里,就有“爱屋及乌”的说法,爱一座屋子,连屋子上的乌鸦也爱,也许,这体现了很深的感情,但倘若屋子是坏的,乌鸦是报丧的呢?这里,作者对屋子的感情,影响了他对乌鸦的判断,这样的判断方式便是不明智的。
“六亲不认”是对不顾亲情的忘情的人的斥责,但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中国这个人性味太浓的社会里,我们正需要的是这种“六亲不认”的大义凛然。这里所说的六亲不认,并非是指不顾情,而是指在干事业,做工作时不能太顾及亲情、友情等感情,过多的顾忌,会蒙敝人的双眼,搅乱人的视听,混淆人判断曲直的标准。人类要在探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就要绕过这个阻碍,保持澄明的心灵。唐太宗任人惟贤虚心讷谏,才有了一代贤臣魏征,他敢于直谏、死谏,唐太宗多次和他争执不下,几次恨不得处决他,但太宗认识到魏征的直率原则之贵,并未因为自己的喜好影响了国事处理,最终造就了“开元盛世”。这正应证了韩非子所提出的观点,同时也说明了对事物正确的认知,不能受到感情亲疏的影响。
其实探知也如同喝茶的艺术。我们泡茶的时候,第一泡淡洌,第二泡沉香,第三泡甘醇,为什么第三泡时才最爽口宜人?那是因为前两泡冲击了茶叶上的蜡质与灰尘,第三泡才泡出茶叶的真醇之味,香味才更浓郁。我们探知亦如此。在对事物的认知上,逐渐抛下认知的阻碍,用澄静清明的心智,抛下感情亲疏的羁绊,用一尘不染的心灵,轻装上路,才能在探知的道路上取得丰硕的成果,领悟认知的真谛。
要知道,感情的花儿开得越大越饱满,探知所得的硕果就越小,因为开花已经用去了太多的养料。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好感情,绕过探知的阻碍,才有能达到理想或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