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两年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刚毕业就面临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普遍难题。
2022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1076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再加上一些往届待业的学生,和留学归来的学生,就业难度将会再次升级,学生们刚走出校园就要面临这样的困境。
2022年应届生就业很难吗?女大学生吐槽引共发鸣,直言要被卷哭了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应届生的就业率只有30%左右,这意味着将近七成的学生处在待业状态,就业情况非常严峻。
一名应届生美华(化名),是2022年刚毕业的学生,毕业于一所公办的211大学,在就读期间已经对将来做好了规划,但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学校并没有举办春招秋招的招聘会,很多企业的面试也改成了线上面试。
美华本来是考了研究生的,但是今年的国家线大幅上调,看见成绩之后就知道自己已经无缘复试了,所以她也成为了就业大军的一员,大大小小的招聘会去了不少,也在网上面试了很多企业,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合适的企业。
很多用人单位在学历一栏上的要求并不高,有的岗位写专科学历即可,但是到了面试现场才发现,参与面试的研究生也不占少数,所以自己很难有出头的机会。
本来毕业生人数已经在增加了,面对疫情的影响,很多企业都缩小了招聘规模,面对大量的面试毕业生,用人单位也是择优录取,美华已经不抱希望了,在采访的时候也说“找工作太难了,卷得我想哭”。
面对这样的就业困境,学生们不能在家摆烂,于是更多的学生将精力放在准备考研提升学历上了,毕竟学历和能力都是一个人提升竞争力的直接方式。
有相关人士预测,2023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将会达到520万,考公的人数也将不断增加,还有一部分学生会不断的降低自己对目标工作的要求,只希望能有一份工作就行。
其实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呢?这样的情况学生应该怎么面对呢?
大学生就业难或许不仅因为学生基数大大学生就业问题跟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有直接的原因,僧多粥少的情况,必定会造成有的学生有饭吃,有的学生没饭吃,尤其是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大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选择缩小招聘规模,学生们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了。
站在整体上看,人数多是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但是这已经成为了事实,学什么不能改变就要接受,但是站在学生个人的角度上看,是不是自己本身的专业能力不足,导致在面试的过程中总是被淘汰?
部分学生在上大学期间几乎没有认真学习,随大流迷迷糊糊毕业了,等到就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简历怎么这么空?面试的时候没有什么优势,几乎不具备竞争力,这样的学生注定会被淘汰的。
还有少数能力不错,但是理想工作标准很高的,因为疫情影响,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工作经验,就业只能从基层做起,一点一点地来,基层工作可能跟学生眼中的好工作不符,有时候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没有offer,而是学生们的过度挑选将机会都拒之门外了。
学校在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在毕业前给学生上就业指导课,让学生明白找工作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应该如何挑选工作。
学生如何在就业难的情况下突出重围呢?大学四年的时间很短暂,学生们要做好学业规划,未来想要做什么工作,这份工作需要学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照着这个目标去学习。
总的来说,如果说高考是检验学生中学阶段学习成果的考试,那么就业就是检验学生个人能力的考试,就业过程中要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也考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等。
所以大学 在校期间不仅要学好专业课,还要积极参加校内活动和比赛,提升个人竞争力,争取学历和能力双在线。
1
我国大学毕业生将何去何从?
——从供求情况看大学毕业生发展与就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像是刚刚孕育成熟的生命一样,迫切的希望可以很快融入社会来一展自己的抱负,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刚刚过去的20____年,大学生就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求职大学生与就业岗位呈现僧多粥少的态势。除了就业岗位少,缺乏工作经验和大学生自身心态不端正,都是挡在大学生就业之路上的拦路虎,同时大多数人都希望到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工作,到收入高且体面的政府、银行等部门工作——这显然与社会的要求是不符合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大学生的发展与就业问题,我们先通过与中国极其相似的俄罗斯,看看就业情况。
众所周知,俄罗斯是一个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很高的国家,但金融危机使俄罗斯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非常严峻。20____年,仅俄罗斯联邦卫生和社会发展部统计的登记失业的人数为173.5万,与20____年相比增加了近4成。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估计当年约1/7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困难。
不介意放弃所学专业从事其他工作——他们往往在毕业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需要,进行相关专业的再学习和再培训。不介意回到家乡或者其他中小城市工作——既降低生活开支,又可以照顾家人,更重要的是——顺利实现了就业并走上了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发展道路。
中国大学生的发展与就业问题究竟怎么样呢?。
目前企业在大学毕业生中招聘到满意的技术和管理员工越来越少,即使企业能招聘到专业合适的大学毕业生 ,也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为此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 然而,如果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则可以改变这种困境—这种合作双方能把技术,设备,管理制度 ,企业文化等因素成功地与高等学校教育要素相结合,进而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员工.因此,高等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大学生很有必要.
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把大学毕业生完全纳入失业保障范畴. 因此 , 有必要建立健全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制度,把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完全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保障范畴.建立的社保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到经济 落后地区和农村工作大学毕业生的补贴和奖励以及作为大学毕业生失业救济金.
大学生应增加在校期间实习的经历 做好从基层干起的心理准备,通过在网上做的调研,超过90%的公司会更看中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些实习经历。在学校的时候,最好能够争取在寒假、暑假增加自己实习的经历。大学生先要明确方向,并做好从最基层干起的心理准备。放低要求是今年的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对待。大学生应该眼光向下,脚踏实地从基层干起.
90年代的大学往往被描绘成象牙塔,那时侯的大学生由于分配制度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们或挥斥方遒或自命不凡。而新世纪之际,刚杀过独木桥的他们跨进校园,却听到这样的声音:就业双向选择了,进校园就得想着找工作.
大多数学生会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四处出击,再优秀的人也不会等待。天之骄子的说法早已被PASS,再抓着这朵云彩不放,早晚会跌死。现在就是把自己作为商品推向市场,天之骄子的冠冕堂皇早已被市场经济的洪流冲到了太平洋。”
大学生是市场经济下锤炼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市场经济的特点,竞争是描述他们的关键词。但过分强调竞争而失落传统的温良恭俭,会对长远的发展不利,自身的商品化,难免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有“近视”现象。打上市场烙印的这一代大学生,踏入社会后会推动市场经济快速前进。
双向选择必然导致竞争,竞争意味着优胜劣汰。一些毕业生认为专业太冷,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在求职时很不自信。一个学历史的大学生其求职意向居然多达9种:记者、中文编辑、英文编辑、网络编辑、教师、广告文案、企业策划、导游等。他说,现在很多单位不要应届生,能找到工作就算不错了。很多毕业生把自己定位太低,女生表现尤为突出。自我定位过低与激烈的竞争有关。但不论竞争多么激烈,都应保持平常心。因为毕竟接受了高等教育,人文方面的修养和理论技能的掌握已比较完备,需要的只是社会经验的锤炼。产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求职时饥不择食,必然带来所学专业和工作的“对口”问题。一般而言,所学专业毕竟是最熟悉的领域,从可持续发展来看,“专业对口”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进步,求职时应强调对口,但不必非对口不可。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面对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所以这个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这是应该提倡的。但对自己的能力要有一个全面中肯的评估,然后再对发展方向做出抉择。单项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综合能力的提高更不容忽视。
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大学生冲劲很足,但往往不够塌实。这样始终适应不了社会角色,是求职心态不平稳的表现。好高骛远的人终要跌落红尘,为梦想而活的人总有醒来的时候。大学生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有一个适应过程,应尽快完成转变,积极认清自己的实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有一种说法是“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意思是说无论对什么事情,期望值都不要太高。因为事情的结果往往和所预料的有一定差距,要有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的思想准备。
大学生或多或少对求职都有恐惧感,胡湘明说,对陌生事物有恐惧感是正常的,正常人能够克服恐惧继续向前,而心理脆弱的人常退到“蜗牛壳”里。在“双向选择”时,发现自己的知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于是追悔、逃避、对就业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对大学生而言,学习需要能力,适应社会更需要能力。从校园到社会,这一步早晚要迈出去,长痛不如短痛,与其回避不如迎接挑战。勇气和自信是逐步培养的,把每一次成功当成下一次的开始。在求学期间就应积极接触社会,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如果因就业而产生强烈的焦虑不安,甚至引发心理问题的,应找心理医生咨询。
所以我们要保持一个好心态来面对就业,谢谢,我的演讲就此结束电气10009班 吴阳
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在择业过程中,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人之常情的事。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愿望,这就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不少毕业生更多地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很少了解社会需求,很少能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一下自己,因而使自己陷入择业期望值过高的误区。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1、每个毕业生都应该全面回顾自己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并与本班同学做一个比较,了解自己在本班同学中所占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2、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信心不仅给毕业生带来勇气和力量,也会使用人单位,首先从气势上产生认同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要抓住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避开自己的不足,这样,就有可能使你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其三是要有一腔打动用人单位的热情。要给人感觉到,我是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的。
3、消除依赖心理。
有些人在生活中依赖性很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要请一个参谋,一旦没了参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这些人在择业中往往表现出很没主见,人云亦云,别人觉得这个单位很好,他亦认为不错,别人说那个单位很差,他亦认为不行,患得患失,手忙脚乱,心里一片茫然,不知何去何从。其原因在于他们不能深刻认识自己的人,一个掌握好自己的人,他就能把握好自己的人,他就能把握好自己择业的方向,明确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因此他们在择业中,就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方向性,机会虽然很少,但他却能抓得很准很稳。一个深入了解社会的人,信息畅通,思维开阔,他就能很清楚各个单位的经济构架及其发展状况,能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作出可靠的分析和有效的判断。这样他们就能很顺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单位,并能很快适应单位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4、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些人心理素质较差,到单位致意参加面试,原本准备充分,有条不紊,可是一见单位领导,就惊慌失措,手忙脚乱,顿时心理一片空白,不知所措,好端端的一个机会就这样给泡汤了。
总之,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本身的实际出发,灵活选择。但不管怎样,绝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庭、对社会,毕业的大学生早日就业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