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就业季”中的大学生就业:本硕过半有着落 高职生成香饽饽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2年将有1076万大学生毕业,规模创历史新高;加之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纷纷缩招,以致今年也被称为“最难就业季”。
不过,相比家长和学校老师们的操心,学生们自己要“淡定”得多。应届毕业生们各显神通,纷纷提前谋划出路。记者采访省内多所高校的毕业生了解到,学生们今年普遍降低了薪酬预期,相比往年期待毕业即月薪过万,不少学生表示月薪6000元也可以接受;而在就业市场上,高职院校毕业生因为专业更贴合市场反而更“吃香”,广州多所高职院校表示,毕业生签约率都在70%以上。
在大学生找工作不易的同时,不少企业也表示,优质人才依然稀缺,更有企业表示开出50万元年薪依然难觅“千里马”。专家则建议,应届毕业生应该科学进行就业规划,积极提升自身本领,要树立竞争意识,杜绝“佛系”“躺平”心态。
211高校研究生:手头有Offer但不是很满意
小郑是广州一所211高校的文科研究生。疫情下的求职季,她习惯于参加各种网络笔试和面试。笔试的时候,她进入用人单位发来的网页链接,打开笔记本前置摄像头,再在身后45度角的位置安放一个手机摄像头,这场多角度围观下的网络笔试才能有效进行;相比网络笔试,网络面试会更加简单,“一些单位直接打开手机视频聊天,就开始面试了。”
像这样的网络面试和笔试,如今在大学宿舍里司空见惯,一旦有舍友打开摄像头,大家都会自觉保持安静或者离开房间。去年暑假时,小郑去了佛山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实习,“当时HR跟我说,实习3个月之后就有转正的机会。但3个月后又跟我说没有岗位空缺。”
这3个月让她浪费了很多面试机会,“机会其实挺多,但文科学生求职相对会比较难,我的3个硕士同门都是在春招才找到工作。”
就薪资待遇来看,小郑表示,目前研究生的起薪普遍在税前1万元左右。“之前有个同学投了一家大型国企,第一年全年的收入大概是14万~15万元。这也是研究生第一年普遍的起薪。”
目前,小郑已经投了二三十家企业。“在招聘季前期,我是边实习边投简历,前期成功率非常低,后面找专业比较对口的成功率会高很多,之前的海投大概只有1/10的成功率。我们宿舍8个人,还有三四个没找到称心的工作。大家手头上可能都会有一两个offer,但并不是特别满意,‘有人没工作,有工没人做’的情况还是很普遍。”
一本院校毕业生: 未找到心仪工作前先“灵活就业”
刘彬今年即将从广州一所一本院校毕业。刘彬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他从去年11月开始就一直在找工作,先后参加了十多场招聘会,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这让他有些挫败。后来他先后在线上招聘平台投了20份简历,也都石沉大海。原本每年春节后的3、4月都是找工作的黄金时期,但今年因为疫情,不少线下招聘会也取消了。从去年11月至今,他一共参加了30多家企业的笔试,最终获得了10家公司的面试机会,但都倒在了面试阶段。其中一位招聘人员私下问他:“你们这届毕业生天天上网课,是不是对知识掌握得比较差?”这让刘彬意识到,不少公司对这一届“网课大学生”存在偏见。一开始,刘彬的想法是进入一家互联网科技企业,而且非“大厂”不进;但经过半年来的挫折,他已经调低了预期。
作为“灵活就业”一族,尽管还没找到工作,刘彬并不担心自己的生计问题。因为他还有一技之长——写网文。他从高中就开始尝试写网络小说了,不过那时学业紧张,真正开始集中写是从大一开始。刘彬写的主要是玄幻小说,尽管他的作品一直不温不火,但他每个月依然也能有几千元的收入。
刘彬告诉记者,小说平台计算分账的方式有很多种,主要是分成、保底、买断这三种。 现在只要有空,他每天都会写大概4000字。从大二开始,他每天都要花至少3个小时来写网文。“当我的室友们在电脑前打游戏的时候,我都在电脑前码字。”他表示,自己目前正在构思一部新的玄幻小说,有机会火起来。
刘彬表示,他并不准备考研。“考研意味你要再推迟2-3年就业,等你毕业时,那些不错的岗位可能都已经被学弟学妹占据了。”刘彬的4个室友中有两个“学霸”已经找到工作了,另外一个室友也还在找工作。他准备年内一边靠写网络小说谋生,一边继续找工作。“我不会将就自己,去做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二本院校毕业生:班里60%同学找到工作 起薪六千元即可接受
小林是东莞一所2本B类高校的大四学生,专业是投资学。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至暑假,他在深圳一家投资公司实习,目前已经获得该公司的口头签约承诺。小林在这家公司应聘的是投资顾问助理。尽管收到签约承诺,但公司并没有和他谈到薪资待遇。“我实习期间工资是1500元,他们表示薪水需要在最后签约前再商议。”
小林老家在汕尾,父母如今已在深圳定居,小林坦言,如果最终选择在这家公司工作,那么即使薪水低一些他也能接受。他告诉记者,班里的同学会选择考研、考公或考事业编,但成功率都不是太高,“全班66个人,一开始参加考研的有接近20人,但最后考过的也就三四个;考公务员的,我目前只听说有一个同学考过了。”
小林介绍,目前班里60%以上的同学都找到了工作,“因为疫情原因,大家对薪水的要求并不太高,如果是留在一线城市,那么理想的薪水是6000元~7000元,足够花销就可以;如果是回到老家,生活成本比较低,月薪三四千元也是可以的。”
小林告诉记者,班里不少人或多或少都收到类似保险销售、理财产品销售等职位的邀约,但大部分选择了拒绝,“销售职位招人很多,但收入主要依靠提成,底薪很少,我们年轻人刚进入社会没什么人脉,大家普遍觉得工作不久就很可能面临跳槽。”
边考研边找工作一族:“错过秋招才知道错过许多”
王同学是一所985大学的毕业生。在今年2月份考研成绩出来之后,她才加入到求职大军中。
王同学告诉记者,班上像她这样边准备考研边找工作的不在少数。所以错过了去年的秋招,直到看到今年春招的形势,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许多。“一些‘大厂’也没了足够的岗位,因为在去年秋招时已经基本招满了。”无奈之下,她只能退而求其次签了一家游戏公司,负责其公众号运营的岗位,在上海拿着五千多元的工资,还要租房和生活。
同为一所985大学毕业生的小江,则因为准备充分拿到了“大厂”的offer。从去年3月开始,小江就开始了找工作的计划。小江去年3月~5月在某媒体单位实习后,觉得自己更青睐互联网公司的内容生产模式,于是转而向互联网公司“进军”,她开始投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这类“大厂”。
在去年暑期实习之后,小江拿到了阿里和腾讯的offer,最后觉得可能不适合自己就拒绝了;而在去年秋招时她没有错过机会,拿到了美团和爱奇艺的offer,由于她想做内容相关的东西,刚好美团的大众点评符合预期,便签了美团。
“我今年春招的时候也试着投了一些简历,发现岗位变得很少,而且大部分都是开拓海外市场的那种。”小江表示,毕业生们冲“大厂”并不是冲着纯粹薪资高,而是“大厂”能提高自己的价值;而对于一些小的创业型公司而言,员工的成长只能靠自己摸索,这对于应届生来说并非易事。
有企业喊“缺人”: 高素质人才依然供不应求
即便在“最难就业季”之下,还是有不少企业在“招兵买马”,部分企业更是开出高薪“求贤若渴”。
深圳某较大规模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吴娟告诉记者,尽管疫情下企业面临着很大压力,但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今年公司将招聘计划比原定计划扩大20%,预计最终招聘大学生会超过100名。但依然有一些岗位经过多轮招聘,依然没有招到合适的人。“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企业招工难。我们有很多岗位都需要优质的专业人才。”她表示,今年公司的招聘岗位中不乏年薪50万元以上的,但从去年11月开始到现在,遴选了5个月,依然没有招到合适的“千里马”。
吴娟表示,持续数年的疫情对大学生就业会有一定影响。一方面,企业面临压力会减少用工数量。另一方面,今年毕业的这一届学生很多都是在“线上网课”和“居家隔离”“校园隔离学习”中度过的,企业难免存在担忧,长期线上学习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可能与线下学习还是有差距。更重要的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学生们能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少了很多。“我和不少毕业生聊过,他们都表示因为疫情,原本在大三下半年或大四上半年进行的实习都取消了。但实际上很多用工单位还是非常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
这种“旱涝不均”并非偶然。高新兴科技集团人力资源经理马继祥告诉记者,今年许多知名企业开始裁员、缩编、裁撤效益差的业务部门。但随着行业竞争进入组织能力、组织效率竞争的阶段,各企业同时开始对骨干团队、核心关键人才的引进与投入持续增加,对市场中的头部乃至中等偏上人才的需求持续升温,进而在人才市场上形成一个差异明显的局面:高素质人才依然供小于求,而其他类型人才则面临供大于求的困境。
“在今年的校招市场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特征,优秀院校的毕业生不愁找工作,机会特别多,而一般院校的毕业生则为了找工作发愁。金融类、计算机相关专业类学生依然广受欢迎,起薪高居榜首。” 马继祥说。
高职毕业生“吃香”:签约率超70%
记者了解到,相比不少本科院校毕业生,不少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反而更“吃香”。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梁艳珍向记者介绍:“我们的很多专业长期与企业有直供毕业生的计划,所以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反而更吃香。”
梁艳珍介绍,该校2022届毕业生为8121人,较去年增加了1000人,创历年就业人数新高。加上疫情影响,许多企业能提供的岗位也缩减,所以总体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过去三年,该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都超过98%。截至今年4月上旬,该校已和超过6500家企业建立联系,落实应届生就业与实习问题,并开展校院两级大型招聘会5次,邀请企业进校或线上面对学生宣讲278场,现阶段毕业生的签约率已超过70%。
梁艳珍介绍,从市场需求上说,机电类专业(如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专业)、化工类专业(如食品检验专业)、营销类专业(如市场营销)需求量比较大,广东的一些名企如格力电器、小鹏汽车、海天味业、维达等都对该校毕业生有较大需求,尤其是今年机器人专业的需求比往年翻番。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2届该校毕业生共有近6600人,共计57个专业及方向。目前,学生总体就业情况良好。今年该校毕业生省内就业学生占比96.8%,在广州、深圳就业的学生超过60%。目前用人单位需求比较大的专业主要是物流管理、会计、工程造价、动漫制作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等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0%。
“今年参与就业的大学生人数超1000万人。像我们学校旅游管理、跨境电商、外语专业等影响比较明显,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导致以上专业就业岗位减少,相关行业受到冲击,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这也给毕业生们带来了不小的就业压力。”该负责人表示。
高校辅导员: 多项措施助力学生就业
广东某211高校辅导员告诉记者,现在在高校中通常不讲就业率,而是“毕业去向落实率”,“去向包括升学和就业,升学包括境内升学和境外升学,就业包括企业(就业和创业)、考公、考编。”
该辅导员称,就业是学校的头等大事。学校和学院对学生有许多帮扶的政策和相关活动:在学校层面,会组织企业和学生的大型双选会;在学院层面,学院与学院之间会联合举办行业针对性更强的行业招聘会;部分学院也会自行组织学科专业匹配的专场招聘会;有的学院还会组织学生们参加一些于就业有利的活动,如职场沙龙和简历门诊;同时组织上一届的毕业生与本届毕业生进行就业回访交流等。
今年四月受疫情影响,许多招聘会都无法线下开展。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该校相关部门联合企业一起开展了线上网络双选会,同学们可以进行线上的简历投递和面试;而对于想要创业的学生,该校也设置了政策支持,如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优胜且有发展潜力的团队,学校会支持一笔创业启动资金;此外,该校与校企合作单位联合举办公考训练营,对有意向考公、考编的学生进行免费指导和培训。
中部某985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谭老师也告诉记者,如今毕业生的出路更加多元化。以他所在的大学为例,前来学校进行秋招和春招的企业其实并不少。从秋招的数据看,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热情没那么高,往年过完年之后的就业率能够达到60%左右,但今年的数据只有40%~50%,保研的比例则相对稳定,而出国求学的比例也相对往年较低,往年能达到10%~20%,但今年这个比例还不到10%。
高校就业办:学生要树立竞争意识 杜绝“佛系”“躺平”心态
面对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们该如何摆正心态?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帮助毕业生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及择业观,避免学生产生“慢就业”“缓就业”甚至“不就业”思想;另一方面,学生本人要树立积极的就业观,树立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杜绝“佛系”“躺平”“躺赢”等心态,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同时,学生还要摆正心态,适时调整个人就业预期,也要敢于面对挫折。“不要因为一两次找工作失败就对就业之路失去信心。”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梁艳珍也建议企业能主动走进校园,一是现身说法,激励学生主动就业创业;二是加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实习岗位,促进学生就业。她还建议行业协会加强与学校合作,举办行业类的线上线下招聘会。
视点:打铁还需自身硬 “非大厂不进”不可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大学生首先要认清形势,结合自身的能力,理性地进行求职规划。他表示:“打铁还需自身硬。目前有一些学生的就业能力比较弱,如果在找工作中处处碰壁,就要考虑怎么提高能力,才能获得用人单位青睐。”
此外熊丙奇认为,高校也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培养质量问题。“学校必须把提高本科生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才能提高就业质量。”
九尾科技CEO王锐旭则建议,今年应届毕业生应适当降低预期,切忌好高骛远,刚开始找工作不仅要关注薪资,平台及岗位的长期发展也很重要,适当降低预期可争取更多就业机会。
同时他表示,应树立多元择业观。在行业选择上,可以结合自身专业及兴趣特长进行选择。比如,希望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应届毕业生不一定只锁定“大厂”,可多关注中小型互联网公司争取更大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不一定把目光锁定互联网,也可以关注更多就业前景良好的行业,如制造业,科技行业,医药行业等。
“数”说就业:
制造生产类专业毕业生工作机会更多
2022年广州市一季度招人最多的行业分别是IT互联网、机械/汽车制造和电子通讯。其中互联网一季度招聘人数占比21.15%,机械/汽车制造占比17.22%,电子通讯占比12.39%。从中可以看出,互联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大,但制造业长期用工紧缺,制造生产类专业的毕业生有更大概率获得工作机会。
2022年广州市一季度投递量最高的岗位类型为人力资源、新媒体运营、行政、内容运营等文职类岗位,此类报名量总数约占平台报名量32%。报名量最低岗位为机械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生产管理等机械/汽车制造等技术类岗位,岗位报名量占比不足2%。
人力资源岗、新媒体运营岗、行政岗、内容运营等文职类岗位薪酬待遇均值为4560元,学历要求本科以上岗位占比48%,大专以上岗位占比34%。机械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生产管理等机械/汽车制造等技术类岗位薪酬待遇均值为7730元,学历要求大专以上岗位占比57%,本科以上占比12%。
1
每次上门走访小区内无业,失业人员家庭,我都是一次次不厌其烦地为他们推荐就业岗位。同时我尝到了自己工作的艰辛,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每当小区内就业“老大难”人员被我历尽艰辛地推荐到工作岗位上时,比我自己的孩子找到工作还要感到安慰和自豪,并为他们感到高兴。这时我就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重要,也特别有价值。x岁的xx中专毕业以后一直闲散在家,无所事事,整天围着电脑。每每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他驰骋在网络的天地里;而当阳光明媚、每个人都在为生存辛勤劳作时,他却沉醉在梦乡里。荒废学业、虚度青春。日夜颠倒的生活,使他的父母很着急,我看了心里也很难过。我为他推荐过几次工作,他都以各种理由回绝了。我知道这样下去,他真的要“报废”了,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我一次次的上门和xx沟通和聊天,先从拉家常说起,让他先融入社会,找到自己在社会的立足点,慢慢来,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要有地位,先要有作为。听了我的一席话,他终于愿意“尝试”去找份工作。看到他心有所动,我趁热打铁,到处奔波,与用人单位联系。经过我多处的奔走,好不容易为xx找到一份在加油站为车子加油的工作,他有工作我也很开心。可是没料到,才做了两天,他就不愿意做了,说是工作太吃力,做不动,就这样他又失业回家了。
得知情况后,我及时去和xx沟通。我告诉他,刚刚工作肯定很辛苦,坚持下来就好了,要脚踏实地,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步登天和不劳而获都是不切实际的。xx心里开始有点动摇了。趁热打铁,很巧世博园区急需招一批秩序维护员,各方面的要求他都很符合。于是我激励他,推荐他去面试,最终他被录用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工作,xx逐渐适应了工作的环境,并且整个人都变得容光焕发了,生活也变得很有规律,每次在路上碰见我,他都会说:“xx阿姨,我很感激你,现在的工作我很喜欢。”他父母看见他“终于”走出了家门,心里非常高兴。看见他离我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有说不出来的快乐。是啊,解决了一个人的就业,等于挽救了一个家庭。这也是平安社区、和谐社会的基础。
像这样的故事很多,也很平凡。每次为小区内失业、无业人员推荐工作成功,我就特别高兴,也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的有意义。正像我对xx说得那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2
新的时代赋予了大学生新的工作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扩招,致使大学生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这也给很多毕业生带来了就业压力,有的大学生好不容易有了就业机会,可是就业单位在繁华的大城市,而工作地点却在偏远的农村,那么,自我心理调节显然就成为了当今大学生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近,从工会借了几本书,读了一些,感觉对自己帮助很大,有助于自己认清当前形势,做进一步的心理调节,并且,我想把这份大学生就业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和我一样的人共勉。
心态对了,状态就对了。美国的一位牧师在家里准备第二天的布道,他的小儿子在屋里吵闹不止,令人不得安宁。牧师从一本杂志上撕下一页世界地图,然后撕成碎片,丢在地上说:“孩子,如果你能将这张地图拼好,我就给你一元钱”。牧师本以为这件事会使儿子花费一上午的时间,但是没过十分钟,儿子就拼好了,牧师问他怎样拼好的,孩子回答到:“这很容易,在地图的反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先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再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世界地图也就是正确的。”牧师微笑着给了儿子一元钱,说:“你已经替我准备好了明天的布道,如果一个人的心态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是正确的。”心态决定状态,你的心态对了,状态也就不会错了。所以,我们要逐渐接受这种现状,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不出现失误,才能顺利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
尽管目前处境艰难,尽管就业遭遇不公,我们依然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学会自我调节,立足基层,坚定梦想。重庆从砖工逐渐成长为公司高管的黄玉健说:“大学生农民工心态一定要稳定,看事情眼光要长远,实际上许多事情只要认真去干,凭你们的学识水平一定能干好,比如说建筑工地上的工程预算员,如果取得了造价员证、造价工程师证,再有7年到8年的工作经验,年薪就能达到十几万元。”他还说:“我1970年初中毕业,16岁当砖工,最初收入一个月只有14元,40年间我一步步干到施工员、项目经理,现在做到副总经理,和我一起的不少农民工现在都成了项目经理,有了车和房子。路在脚下,看你怎么走,关键是脚踏实地。”所以,我们青年人更要脚踏实地的干,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我还曾在书中读到这样一则故事:在法国里昂的一次宴会上,人们对一副油画是表现古希腊神话还是历史的问题发生了争论。主人眼看争论越来越激烈,就转身找他的一个仆人来解释这幅画。使客人们大为惊讶的是:这仆人的说明是那样清晰明了,那样深具说服力,辩论马上就平息了。一位客人崇敬地问这个仆人:“先生,您是从什么学校毕业的?”“我在很多学校学习过,先生。”这年轻人回答,“但是,我学的时间最长、收益最大的学校是苦难。”这个年轻人为苦难的课程付出的学费是很有益的。尽管他当时只是一个贫穷低微的仆人,但不久以后他就以超群的智慧震惊了整个欧洲。他就是那个时代法国最伟大的天才——著名哲学家和作家卢梭。
从这则故事中,我领悟到,苦难是卢梭受益最大的学校,同样,苦难也是我们青年最好的学校,但凡在年轻时遭遇苦难而能做到坚韧不拔的人,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多半会走得更豁达、从容。现在的工作环境是艰苦,但是我们年轻,就不要怕吃苦,想一下未来,我们就更要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地从基层做起。
年轻的时候多吃些苦是有好处的,父辈们总是这样对我们讲,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都不是空话,我们要认真领悟体会。把现在的工作做好,未来是美好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放低大学生的身份,认真学习,不断思考总结,我相信,只要我们这些年轻人与单位一起同心同力地进步,我们的未来肯定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