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会因为您的习惯、动作、甚至一句口头禅,就会改变孩子的一生,可能是积极向上的,可能是备受打击的。人类的语言,有种不可比拟的魔力。

以下是父母在和孩子沟通过程中绝对不能说的3种话,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1、和别人家孩子比较的话
“你看看隔壁的彤彤考了多少分,看看你自己!”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几乎为人父母都讲过这些话?很多家长不太愿意承认一个事实:培养孩子很少是为了孩子,都是为了自己。
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渴望着被父母理解,被父母认可,而对比性的语言,最伤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生长节奏和优势,只是你一时看不出来,别急于让孩子去绽放,放下评判,接受每一个生命本来的样子。
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孩子,更加需要父母的鼓励。多鼓励孩子,在孩子做了很棒的事情的时候,父母要给与及时的赞美。这样孩子才会更加的有动力,更加的自信,事情反而会越做做好。
2、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
“笨蛋,没用的东西”;“胆子也太小了,这有什么好怕的”你又做错可了,怎么这么笨啊。当我们生气或者不耐烦的时候,伤人的话总是脱口而出,很少顾忌说话的时间和场合。
父母这样说话,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而不自知。他们只顾自己的尊严,却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总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知道。事实上,孩子正因为还小,缺乏认知经验,对事对人特别敏感。
他们心中难过时不懂得自己排解,只想着父母不爱他了,不再喜欢他、不再相信他了,渐渐觉得自己太没用,比不上别的小朋友,于是伤心痛苦。
这种内心的负面感受造成的伤害,将影响孩子的心智发展,孩子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自信,胆小怕事、不爱学习、不敢和小朋友一同玩,教养问题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3、说孩子没出息的话
有的孩子一犯错,父母就爱给他们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内向、顽皮、笨、蠢、自私、懒惰、没出息等等。
负面标签贴得多了,久而久之,孩子心里就会将其强化:反正我就是这样的人。孩子的不良行为反而愈演愈烈。
心理研究显示,对六岁之前的孩子,经常说一些生气的话,会让他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
要明白,所有的语言暴力,都没有半点成分。因为我们这是在本质上,恃强凌弱,发泄自己的怒气和怨气。
长时间的不平等对待,会让孩子感觉被父母嫌弃,认为自己真的没用,甚至自暴自弃。
最好的父母,是永远不会让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惧。幸福的家庭,是不会有犀利的指责和充满怒气的打骂。话里有温暖,一举一动都是爱的家,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