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共情,共情不是怜悯也不是同情,共情是感受着对方的感受,是将心比心,是换位思考。
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总会忍不住对孩子进行说教,讲道理,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试想想,你的道理孩子真的能听懂,能听进去吗?
其实育儿之路也是父母自我完善的修行之路,往往优秀的孩子都会出自这种能共情的家庭。
我们通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1)饭桌上孩子吃几口饭就不吃了,家长拉着孩子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 晚上孩子不想睡,家长半威胁半劝诫地说:“早睡早起身体好,小孩晚睡长不高的。”3)家里来了客人,孩子羞于打招呼,家长催促道:“快和叔叔阿姨问好,好孩子要有礼貌。”
父母脱口而出的大道理,真的能收到预料之中的效果吗?家卢梭在《爱弥尔》中提到:“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方式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多少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把这三种方式随时贯穿于管理孩子中。
但这些道理在孩子眼中,他们是不会在乎父母举动背后的深意的,因为他们的认知水平与成年人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孩子只会记得:我明明不认识那些叔叔阿姨,爸爸妈妈硬要我打招呼;我肚子一点都不饿,爸爸妈妈却逼我吃饭。
所以,我们与孩子的最好沟通方式就是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