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非师范生今后不能从教了?”
近日,一位成都的大四学生向成都商报发布记者咨询了这么个问题。这位同学说,最近,很多公号都在聊这个话题,而且还晒出了部的截图。
但问题是,如果真有这样一个政策出来,圈怎么会一点动静都没有呢?而且,从近期成都多所学校的“春招”来看,也并没有普遍要求必须是师范院校毕业生才能应聘。那么,这个说法是从何而起呢,是否真有凭据呢?
记者结合部官方网站检索发现,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谣言”,而且,是一个老话题了。
记者求证:
“非师范生不得从教”又被炒火了
而且还有部文件?
记者分别在微信公号和百度网站搜索注意到,确实有不少公号和网络账号都在发布相关文章,且文章标题格式都十分类似,不但称“部门回应了”,还表示“师范生对此都很高兴”。
那么,文章中所说的部门回应是怎么回事呢?真有官方表态吗?
按照相关文章中给出的“官方”截图,这是部在2020年的一份《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488号建议的答复》。
根据相关文章中的截图,记者在部官方网上查询到了原文件。
不过,根据整体的《答复》来看,全文并未提及“要取消非师范生报考教师资格证”的内容,同时,引用了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的第十五条规定:
“国家鼓励非师范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或者职业学校任教。鼓励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其他行业优秀人才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获取教师资格、加入到教师预备队伍中来,有利于根据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择优选聘教师,有助于促进系统人员的合理流动。”
同时,部还表示,将逐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非师范生修习教师课程、参加教学实践,不断提升非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素养,让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也就是说,综合《答复》内容来看,“非师范生不得从教”存在误读。
此外,记者注意到,关于“非师范生不得从教”这一说法,还有文章指出,其依据2021年11月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对比现行《教师法》来看,《征求意见稿》提到了教师行业的准入门槛,比如考取教师资格证对于学历要求更高了,而报考的专业范围缩小。如图:
但综合来看,《征求意见稿》也没有明确提及非师范生不得报考教师资格证,只是提出了相关专业和学历要求。从这点来看,只能说是对考取教师资格的报考资格做出了限定,但并非彻底对非师范生关上大门。
当然,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意味着全科考教师资格证的时代宣告结束。
学校说法:
教学实战中
师范生和非师范生谁更好用?
不论是部的《答复》还是《征求意见稿》均未提及“非师范生不得从教”或是“非师范生不得考教资”等内容,也就是说非师范生其实可以从事教师行业。
当然,规定只是规定,对于学校们来说,选拔老师则只有一个标准:看本事。
那么,作为用人单位的学校,在进行招聘时,对师范生和非师范生有没有偏向性?他们又更看重这两类学生的什么优势?教学实战中,二者是否有明显差距呢?记者也采访了成都三所学校校方负责人。
观点一:
当老师的不一定是师范生,
但师范生更容易当上老师
受访者:
成都一知名公办学校相关负责人
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到底学校更青睐于哪一类?
成都一知名公办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自己供职于公办校,根据相关政策要求,招聘上比较偏向于师范生。每年涉及到教师的招聘,有关部门会进行统一要求,只要是符合基本条件都可以报名,“我们是按照政策来招聘,原则上都是招师范生,如果有非师范生应聘,首先需要满足持有教师资格证这一基本条件。”
该负责人透露,从近几年的招聘情况来看,基本上是面向部直属的6所师范院校招聘免费师范生。具体来说,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以及西南大学这6所学校。当然,全日制师范类研究生也属于招聘的范围。
这位负责人表示,抛开政策偏向于师范生的因素,单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说,只要是符合报名条件的应聘者,学校在进行选择时都不会有偏见。学校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综合素养,会重点考察应聘者的专业素养是否过硬,其综合表达能力是否突出等,并不会刻意去纠结是不是师范生。
“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各自有优势,”该负责人谈到,师范生的优势在于其在师范阶段有经过教学技能的培训,一般又是在学校进行实习,在实践+理论的双重培养下,毕业后到校任教能够快速上岗。换句话说,师范生作为科班生,其系统化的培养模式是一大优势。
再说非师范生,这一类学生虽然有自学心理学和学,但他们的理念大多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或是对教师行业的理解有关,通常会选择按照自己的认知来完成教学,相比之下,思维拓展上比较占优势,但学校招入以后的培养周期可能会略长。
所以,一句话概括,“从当下客观的条件来说,当老师的不一定是师范生,但师范生还是更容易当上老师。”
观点二:
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只是身份标签
学校青睐的是任教实力
受访者:
成都一知名公办学校相关负责人
涉及师范生和非师范生问题,另一成都知名公办校相关负责人坦言,自己所在的公办校在招聘时没有对师范生非师范生身份有限制。尽管学校秉承“不唯学历论”,但不可否认的是,透过近几年的招聘来看,应聘者呈现出两点明显变化。一是体现在地域变化,随着成都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增强,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高校毕业生、优秀在职教师,以及不少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应聘者;二是专业的变化,应聘者不再局限于师范类专业学生,且综合性大学其他非师范专业的人才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了教师队伍中。
提到非师范生,该负责人表示,这里面需要厘清一个概念,即非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相比师范生来说的确有待提升,毕竟大学期间,师范生是有过4年的专业且系统的培训,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单纯的认定非师范生在教学基本功上就为零,“从教的硬门槛是教师资格证,能够拿到这个证,说明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其实已经经过了基础的培训,且各方面考核也是合格的。”
该负责人表示,在正式入职学校后,针对入职的非师范生,学校会有相应的系统培训来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相比之下,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更扎实,入职初期更具优势,“我们根据两类入职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培训,像非师范生入职后经过专业培训,是能够弥补前期的不足,只不过需要一个成长周期,所以对学校来说,引进非师范生的人才,并不存在大的问题。”
对于学校到底青睐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的问题,该负责人说,谈不上偏向于哪一类群体,通过综合对比,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各有优势,且经过后期培养,两者还能起到互补作用,“师范生能够将大学期间系统、科学的学习迅速运用到岗位上,从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巩固学生学科基础等,而非师范生除了日常教学外,结合自身优势,他们还能带领学生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整合更多资源来帮助学生学习或是为全校师生开设专业讲座,各项对比来看,非师范生和师范生仅仅是一个身份标签,到底能不能被学校所青睐,还是在于个人能力。”
观点三:
师范生上手更快
但能力和知识面有时也有所局限
受访者:
成都一知名民办学校相关负责人
在谈及究竟学校更青睐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的问题上,成都一知名民办校的负责人从两者的区别进行了剖析。她表示,师范生经过了师范专业的培训,其上手会更快,同时,师范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接受到的会更具职业专业性。
另外,结合实际教学而言,师范类大学在入学时就已经对学生有了学科划分,不同的院系培养的学生就是为了将来能执教不同学科的。他们的大学四年都是在为将来学科教学做准备,在为怎样上好一堂课做准备,这也是师范生入职后上手快的一个原因。所以,这是非师范生在大学时期无法达到的。
该负责人同时指出,虽然师范生拥有一些专业学习的优势,但并不代表学校在招聘时就会偏向于师范生。
以中文系为例,其包括了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培养对象的不同,在一些课程开设上会有差异,但这不代表师范生有绝对优势。例如,如果一位非师范生人文功底、人文素养俱佳,进入到学校后,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思维会更开放,“现在倡导培养全科教师,师范生的专业、定向学习是优势,但可能也会带来一些实践局限,他们往往更专注于一门学科的教学,所以两者各有优势。”
基于此,如果有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应聘同一个岗位,学校会根据两类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考核,以此让两类人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课堂常规、课堂教学组织,这是师范生的基本功底,那么我们就会考察他们这方面能力是否扎实;针对非师范生,就考察他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及课堂上呈现出的个人素养等。简单来说,我们不会偏向于任何一类学生,能不能胜任岗位,最终的决定因素是能力和真正喜爱工作。当然,教师资格证是必备,如果想要当老师,大学期间就要努力把这些基本的门槛要求全部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