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告诉你,古代的高考有多难

时间:2022-04-06 作者:Mute

2022年,在高职继续扩招200万后,整体的录取率或有望继续超过85%,在当代求学的学子们真的很幸福,上大学根本就不是事,当然,如果要考上一流的985也不容易。但是这个难度如果要和古代的科举的难度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一篇文章告诉你,古代的高考有多难

古代的选拔官员采取分科取士的方式,此所谓科举,这场由政府组织的大型考试前半段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后半段相当于现在的“公考”。这个制度开始于隋朝,但是兴盛于明朝和清朝。若从唐代武德元年孙伏伽成为大唐第一名状元起,至清代末的1904年,最后一次殿试,刘春霖成为最后一名状元止,历经唐、宋、元、明、清五朝,时间长达1300余年。在这1300多年中,先后共有文科状元591人,武科状元185人。在这591名文科状元中,有文字记载的共计468人。在这591名文科状元中,其中唐代146人,宋代118人,元代只有进士,没有状元;明代90人,清代114人。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录取率一般为:秀才不到1%,举人不到4%,进士为90%左右。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假设有一位A同学,他的梦想就是成为朝廷的官员。为了实现这个梦想A同学必须要陆续获得秀才、举人和进士的身份。也就是说“秀才、举人、进士”是一种做官的身份。当然现在的学士、硕士、博士也是一个人文化水平的身份象征,这种身份一般情况下并不能直接入仕,必须要通过选调或公务员考试才可以。

获得秀才的身份

怀着自己多年的梦想,A同学开始了他的功名博取之路。他现在的身份是童生,他需要博取他人生的第一个功名——秀才。于是他在农历二月来到了县城,参加了知县主持的考试——县试。这次考试需要考4-5场,前两场主要考八股文,写作格式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其句式要用对偶或排比等,以四书、五经中的经典名句为题目,依照题义,阚述其中的义理。后三场主要考对“四书五经”的内容解释,全文默写《圣谕广训》,并写试帖诗一首。

赶考

县试的录取率非常低,不到10%。2021年浙江的一类本科录取率为9.6%,江苏的一类本科录取率为8.2%。从这个数字来看,明清时候只要通过县试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一类本科生。

A同学很牛,他顺利过关,于是他来到了地级市参加府试和和院试。府试一般由知府或知州主持,时间在每年的农历4月份举行。考试内容,基本上与县试相同,主要以写八股文为主。府试录取后,便可参加院试了。院试由州府设立的提督学院,也叫学政主持。院试共考两场:第一场为正试,写八股文两篇,试帖诗一首。第二场为复试,再写八股文一篇,试帖诗一首。院试录取后,就可获得“生员”的资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秀才”,录取率仍然不到10%,总体秀才的录取率不到1%。不过由于当时人口较少、读书人更少的原因,一个小县城秀才的录取人数不到10人,一个大县城不到20人。太平天国的领导人物洪秀全曾考过四次秀才均没考中,也不能证明其能力有多差,曾做过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做过北大教授的陈独秀,直系军阀吴佩孚都曾是晚清的秀才。

2021年高考,全国总计高考报名1094.7万人左右,其中,全国985高校录取人数18.3万左右,录取率1.67%。由此可见,明清的秀才基本相当于现在的985院校本科生。

秀才每年都会举行一次,A同学很幸运,他第一次就顺利考中了,至此他的“高考”以胜利告终。秀才这个文凭或身份是他考公务员的凭证,如果他想步入仕途,他必须参加“公考”——乡试。参加乡试并不容易,这种选拔性考试竞争最为激烈,而且三年才举行一次。不过,A同学可以安心在家里备考,闲暇里还可以办个辅导班,教教书赚点外快。他因为“秀才”的功名而获得了一系列政治特权,比如可以不用服徭役,不仅是他,他还可以指定家人中的另一人也不用服徭役;他也不需要向政府交纳公粮;他见到官员可以不下跪;他犯了罪可以暂时免除刑罚,当然,如果他的罪过特别严重,被省里革去“秀才”的头衔就不好说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头衔。

获取举人的身份

“秀才”很像春秋战国时候的“士”,他们并没有多少财富,他们需要找工作。明清的时候最好的路子就是参加乡试了——考个举人。

只有获得“秀才”的资格,才能参加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时间为农历的8月9日、12日、15日三天举行,因为是在秋天,人们又称为“秋闱”。A同学信心满满,他来到了省城南京江南贡院,这里曾是最大的考场,可以一次容纳20000多秀才考试,施耐庵、唐伯虎、邓板桥、吴敬梓、陈独秀等知名人物都曾在此考过。A同学需要在此地考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五经内容,用八股文格式写文章,文字不低于500字。第二场写论文一篇,文体格式是诏书、诰书、表文等,选写一篇即可。第三场考经文、史文、时务、政策等内容。乡试录取后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为“解元”。录取率在秀才中低于4%,在所有生源中低于0.04%。A同学确实够牛,他高中了举人。他绝对是个怪才,2020年,清华北大在江苏录取了300个考生,录取率为0.09%,远远高于举人的录取率0.04%。明朝享国276年,一共录取了11万名举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是398人,平均一个县中不了一个举人。由此可见即使能够考上清华北大也不一定能够中举。明朝才子徐文长一生都未考中举人。所以,范进中举后一下子疯掉了,完全可以理解。

清华北大在各省录取比例

A同学高中举人后会享有比秀才更大的特权,比如因为他就可以免除家中十几个人的徭役和公粮,而且可以出仕做官了,A同学需要等到有缺额才可以做官,但是概率特别大,一旦A同学选择了以此身份做官,就不能继续参加会试和殿试了。由于A同学只是皇帝钦点的进士出身的官员主持选拔的人才,所以他不属于“天子门生”。举人能够干到高级官员的并不多。著名的戊戌变法领袖梁启超就曾在光绪年间中举人,明朝海瑞曾参加过两次会试都没有中,所以他索性以举人出仕,他的起步也只是个南平县教谕(中国古代的正式教师),不过他是个特例,他一直做到部级干部。晚清名将左宗棠也是举人出身,他靠着军功上位也是个例外。

获取贡士的身份

A同学并不打算马上入编,他已经获得了很高的身份和待遇,平时在家给官僚子弟带带课,收入不菲,于是第二年春天他来到了北京贡院参加了礼部举行的会试。

会试是由国家礼部在京城贡院举行的考试。只有举人或监生(明初由各省选送了品行俱优的生员入监为监生,举人会试落第者亦可入监,清代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的身份才能参加。每三年一次,时间在农历的2月9日、12日、15日三天举行,因为是在春季,人们又称为“春闱”。A同学需要在会试中考三场:第一场考“四书”内容三题,由皇帝亲自命题。后两场由礼部命题,内容涉及“五经”、策论等,用八股文形式作文,要求700字以上,用毛笔竖写。会试录取的举人,称为“贡生”,贡生的第一名称为“会元”。录取率为10%左右。光绪十六年(1890年)春,梁启超赴京参加会试,可是没有考中。A同学只有拿到贡士的身份才可以参加殿试,他不亏是学霸,直接进入了殿试选拔考试。

北京贡院

获取进士的身份

A同学一路过关,他进入了殿试环节,终于见到了皇上。殿试是由皇帝主持,共两天。既有面试,又有笔试。由皇帝圈题,以时务、政策为命题作文。第二天,由阅卷大臣选出文章的前10名,送交皇帝审阅,选出一甲的前三名,并确定二甲和三甲的录取名单,张榜公布,统称进士及第。进士的录取率为90%左右。进士又分为三甲:一甲(1-3名),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4-60名);三甲(61-200或300名)。一甲和二甲的进士大多进入京城的翰林院,是国家的后备干部储备库。三甲的进士,放到各省市县,任职知具或县令,职级从七品,三年后为正七品,年薪白银45两,由中央财政供养。至此,A同学的考公之路结束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拿到了金饭碗。晚清的李鸿章和曾国藩等都是进士出身。

能够在乡试中中解元,在会试中中会元,在殿试中中状元,俗称“连中三元”。从科举产生到科举消亡,1300年里连中三元者只有13人,平均每100多年一人。纵观整个明清500多年,连中三元者明朝只有3个人,分别是黄观、李骐、商辂,清朝只有两人,分别是钱檠、陈继昌。不过这些学霸政绩平平,他们学习成绩似乎夺走了他们的从政能力。

由此可见,只有考秀才时的县试、府试、院试才相当于现在的高考,而考举人时乡试相当于现在的公考,考进士参加的会试、殿试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遴选考试。明清一个县的公务员编制仅有4人,太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