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教育” 什么才是我们最该警惕的?

时间:2022-01-11 作者:Indulgence

12月31日,一段北京市某小学低年级老师因为班级节目“满江红”而“批评教育”孩子的视频在家长群中流传开来,最终引发网络热议。学校最新回应是:

“批评教育”    什么才是我们最该警惕的?

对于网传视频反映学校教师刘某某和梁某违反师德的情况,学校高度重视,立即开展调查。经核实,视频属实,教师的行为给孩子和家长造成严重伤害,学校向涉事孩子和家长深表歉意。

区教委第一时间派工作组进驻学校,并责成学校迅速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立即停止涉事教师的工作,分别由学校教学主管和德育主管接替正副班主任工作,同步安排心理教师对涉事班级及孩子进行心理安抚和辅导。

学校将按照区教委工作组的调查结果及教师师德相关规定,对涉事教师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并在区教委工作组的指导下,持续对所在班级孩子进行情绪安抚与心理辅导。

同时以此为鉴,严明教育教学纪律,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个教育事件一旦引发舆情,这个事件对于教育的意义就容易被忽视和消解。这样的结果或许背离了事件相关人的初衷,因为我们所有人真正关心的其实只是最纯粹最质朴的教育问题。

我们需要静下来,回归问题本身,回归教育本身,去思考去调整。如此,我们的教育就有了更加美好的可能。

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我想和大家分享几点我的思考。

追问教育的目的和功能

事件中的两位老师主动将涉事视频发到家长群,这说明,她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失当以及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带给孩子的伤害。在她们心中,这样的行为是教育的一部分,是家校沟通,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孩子的重要举措。

但问题在于,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她们的教育举措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很难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还有可能给学生带来非常负面的情感影响。

那么问题来了:一名我们认为的教育专业者为什么做出了这么不专业的事情还不自知呢?

答案并不复杂,因为这两位老师专业度还不够,她们周围的环境也缺少清晰的价值标准来提醒并规范她们。

我们缺少对于教育真正理性而深刻的思考,有些许的讨论也大都是泛泛的空谈。

就大潮流而言,将教育简单窄化为学业学习甚至进而窄化为考试成绩的现象依旧不少。

只有当很多悲剧突发,我们才会发现教育的目的和功能不应该仅仅如此,教育还应该承担着更丰富更多元更重要的功能。

但是当一切回归平静,我们又慢慢回到了庸俗的常态。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所以,此时此刻,我们需要认真追问和思考几个问题:

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和功能到底是什么?

基于特定的功能和目的,什么样的学校才是我们需要的学校,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合格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优秀的老师?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我们基本的教育观。没有稳定的教育观,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清晰的标准,教育过程中的混乱与纠结就是必然的结果。这些问题,教育中的参与者都要追问和思考。

作为教师,我们最需要追问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对学生好,是对学生的未来真正负责。

有人说,这个问题太难以回答了,而且还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我想,这其实也不复杂。

如果我们暂时没有答案,可以试着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梳理下自己受教育的经历,去想想是哪些老师带给了我们温暖与智慧,而又是哪些老师带给了我们负面的伤害?

世间事大抵如此,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罢了。只要能够将心比心,了无愧怍,那么也都算对得起自己的职业身份了。怕就怕,走着走着,我们就成为了我们曾经最讨厌的那群人的样子,面目可憎还不知悔改。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思考,我们对于孩子的期待到底是什么?为了实现这样的期待,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学校,应该如何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的起起落落。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是一份理性,也是一份尊严。

很多家长都在犹豫摇摆,或者说是渴望两全,但是世间难得双全法,这是事实。

退一步讲,在教育中也不是没有相对两全的办法,但是家庭也好,学校也罢,能否有那样的沉稳与定力来让两全的方法落地却是个未知数。

毕竟,没有认真的阅读与思考,没有对真相深刻而通透的理解,就没有真正的淡定与达观,于是焦虑就会随处而生,首鼠两端便成了很多家长在面对教育时的常态。

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思考与坚守。我们在做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老师?对于老师,我们更看重的是什么?是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还是教师的爱心以及他们对于学生的了解和理解?在推进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忘掉我们的教育初心?

在教育关系中反思

视频中教师那样的行为其实并不罕见,过去有,现在也有,但是过去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行为能够被曝光甚至是持续发酵。

分析下来,网络时代是这个事件发酵引发舆情的技术基础,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正在变化与重塑之中。

以前,这样的事情通常都会被隐藏或者消解了。因为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伦理之中,师生关系被赋予了很多神圣而崇高的意味,教师被赋予了一些先入为主的道德地位。比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欺师灭祖,天诛地灭”这样一些惯常的表达。

于是我们便有了为尊者讳的文化惯性,我们更愿意或者说更容易从正向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的严格要求甚至是很多苛刻的做法,中国人常说,“严师出高徒”,“教之不严师之惰”之类的话。

但现在,事情正在起变化。教师在逐渐走下神坛,回归世俗寻常。大家开始去思考,去质疑,甚至是于展开批判。

时代在发展,一切观念都在变化之中,这是必然趋势,无所谓好坏。但如果我们能够有很好的思考和应对方式,就更有可能推动社会进步。

前几日和一位前辈聊天,谈到传统儒家文明,前辈的表达很犀利:如果能真正去掉“三纲五常”还是好东西,如果以“三纲”为前提,“五常”也一定是虚伪不堪的。

我深以为然。我们应当尊师重教,但是我们也要深刻剖析,什么是真正的师,什么是真正的教。没有反思,即使尊师重教,我们也可能会走向功利和苟且。

举个简单而常见的例子,单纯为了自己孩子的切身利益去讨好和维护老师,双方都是那么的卑微而没有尊严。

我想,我们必须尊师重教,因为教师是传承人类文明史的人,教育是我们实现文明代际传承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

但同时,我们也要批判那些凭借高高在上的道德权威所掩饰的昏聩不堪的教育乱象。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舆情的发酵也就不是什么坏事。

但谈到批判我们就必须要再提及一个问题,那就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权威是比照双亲的权威而来的。古人讲“天地君亲师”的地位,双亲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身体发肤以及言传身教的家风,所以重要;而老师则给了我们知识和精神层面的传承,故而不寻常。

如果说有教师凭借着自己的道德优势,打着“我为你好”的名义做了很多其实并不是很恰当的事,那么,有多少家长是否也做了类似的事情呢?

学校教育中,那些高高在上,不顾孩子的尊严与感受的教育行为是不对的,在家庭教育中,这样的行为同样是不对的,而且,家庭教育中这样的错误制造的伤害会更深。

我们之所以能够伤害到一个人,就是因为这个人和我们有感情,如果对方根本不在乎我们,那么我们其实没有伤害对方的能力,情感越深,力量就越大,无论是伤害还是成全。

客观说,对于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的速度和干预的力度都是在提升的,但是对于家庭中类似的问题,我们干预起来就太难了,因为这样的问题往往以炽热的爱作为掩护,让人无法干预,似乎也不忍干预。

成长的代价

这个事件发酵以后,绝大多数人都在关注当事教师的行为失当,却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件事情最初的诱因。

事件中的学生被批评是因为她在同学朗诵诗词的时候用捂耳朵等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不喜欢。这个行为在老师看来是不妥当的,因为这样做对于同学来说可能不礼貌,更谈不上尊重。

当然这个学生只是个孩子,她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指出她的问题,同时也要尊重她的身心发育特点去包容并合理地引导,这就是教师的专业,也是教师的责任。

事件中老师的错误并不在于她们批评了学生,而在于她们选择的教育方式不合理,甚至是有些低级。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忽视这件事的基本逻辑是:学生行为不恰当,教师批评。批评者的行为缺少教育者的慈悲与智慧,但是这个学生的问题也是不能被忽略掉的。

学生还是个孩子,但是她不可能永远是孩子。18岁是法定的成人年龄,但是人生其实很难被一个数字这么简单地界定,成长是一个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于责任的担当也是循序渐进的,成长是一生的事情。

所以,承担自己因为过错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在改过中成长是普适的人生逻辑,对于两位老师如此,对于这个学生也是如此。

听视频中的声音,其中一位老师应该还很年轻,在教育的道路上,她还很稚嫩,她也应该有宠爱她的父母,但是一旦成年,拥有了职业身份,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带给周围的人很大的影响,于是便很少有人会像曾经那样包容她了,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成长的代价,这就是这个世界的逻辑。

希望这位年轻的老师能够思考并调整,慢慢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甚至优秀的老师。

当然,对于那个年幼的学生,我也希望她没有因为这样的事件而错过这次成长的机会。她同样需要明白,在社会中学习生活,需要尊重他人,需要尊重规则。

因为,规则也好,天理天道也罢,就在那里,谁都不能特殊,谁也不会特殊。所以,真正的思考与成长才是王道。为人父母的一定要明白,孩子终究要一个人行走在未来的世界上,他们是他们自己唯一的依靠。

最后,愿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顺利地成长,愿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