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

时间:2022-01-13 作者:betray

“双减”的减负,作业量的减少是当务之急。中国基础教育大部分学生的书面作业量,确实是过多过重。但作业的减负,也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量”的调整,作业,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与课堂一样,有着十分关健的作用。

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

如何既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真正“减量增质”,在优化作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努力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

作业是教与学相联接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作业,预习、复习、理解、巩固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生成自己的学习素养、规范、习惯和方法的路径。

教师通过设计、布置、批改、答疑、面批、辅导学生作业,与学生建构起双向互动的教学联结,不断深化推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从教师的“作业设计”到“作业实施”,再到师生的“批改反馈订正”,整个作业链的闭环,也可提炼出几个影响“作业效率”的重要环节。

首先是“作业的设计”,有效作业的第一前提是作业的内容设计。以往不少学校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教辅书和网上的习题拿来,让学生做得越多越好的“题海”方式现在再也行不通了。

“作业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从学情出发,在给定的时间框架内有针对性地精选精练。

好的“作业设计”,一定是“以生为本”,按照学生在课堂上真实的学习状况、认知能力,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精挑细选而设计的“作业”。好设计切忌一刀切和“面面俱到”,要抓“重难点”,要有分层,有梯度,要考虑学生不同的认知差别,可有基础必做、选做和探索提高等不同层次类型的题目。也可有短、中、长各类个体或小组合作型作业。

西外学校初中部老师们在暑假期间,通力合作,根据课标教纲,结合学情,编出了一本本适合学生的各学科“校本作业”。“作业设计”环节,需要教师们的集体智慧,当然,也要给执教具体班级的每一位教师留有可调整安排的“自主空间”。

“作业的实施”是“作业设计”能落地的关健过程。这涉及到学生作业怎么做、何时做、是独立完成还是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互助。

以往,我们总是将作业与课堂讲课分成互不相交的独立时间段,讲完课放学问家或晚自习时做作业。西外高中去年开始打通课堂和晚自习的时间内容安排,传统的课堂以“讲”为主,晚自习以学生做作业为主的“一分为二”,变成了“合二为一”,讲练结合,讲讲练练,讲完就练,练完再讲,讲练之间无缝融合,教与学、讲与练、课堂教学与作业练习形成了一种深度联接,良性循环的有机闭环。

作业过程,学生要动口、动笔、动手、动脑、动心,作业的实施也需要多种形式,有课堂的“前置预习”、课中的“课堂练习”、课后的“后置作业”,作业实施绝不能单调重复,不少低效低能的作业,就源于作业实施过程的“呆板单一”。

我们的作业实施与完成,以书面答题形式为主。作业实施完成的形式可多样,活动型、表演型、实物建造、成果展示型的作业要加强。作业的实施与完成,要更注重从知识本位向能力素养本位的过渡。

“作业的反馈”,是作业过程很容易被忽略的环节,这个”反馈”是师生双向互动的,学生做作业时碰到问题,能及时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作业完成后,能有老师的精心批改与指正。

同时,老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的问题,又成了下堂课或与学生面批辅导答疑时的重点。学生的错题订正,在作业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得到教师及时的关注。往往这一“反馈”环节的疏漏,也会严重影响到作业的有效性。

最后的变量因子,是作业主体的参与度,所有前面作业过程的变量因子要起作用,都依赖于学生参与作业的能动认真程度。如何能让学生们重视理解作业的重要性,认同或喜欢上老师们布置的各类作业,一旦学生的作业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作业的投入产出比也会提升。

“作业设计”与“作业实施”、“作业反馈”和“学生作业参与度”是紧密相联的四个重要环节,“设计”引领着“实施”的路径与形式,而如何“实施”,也直接影响着“设计”的执行与落地,“反馈”则是“设计”与“实施”能否最后见效的关健一步,“参与度”则是决定作业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没有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主体性的积极参与体现,作业的有效性只能是一句空话。

综上所述,我试着将上面的讨论转化成一作业有效性的公式:

作业有效性,作业的投入产出比的公式有四个主要维度变量:D是作业设计、F是作业实施、G是作业的双向反馈,H是学生做作业的参与程度、M是作业的数量与时长,而Y便是作业的有效性、即作业的“投入产出比”。

作业有效性或作业的“投入产出比”的公式是Y=[(D+F+G)×H]÷M

从这个公式可见,如作业量(或作业时长)是常数恒定不变,作业有效性的提高,就得依赖于好的“作业设计”、高效的“作业实施”、及时精细的“作业反馈”,最后一个变量H非常重要,我们要更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参与共同建构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通过适当地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与时长,努力去拓展创设更有新意创意的多元化的各类作业,减低学生对作业马虎不上心、应付了事的“厌倦感”。

只有这几项维度变量共同合成作用,“双减”背景下的“作业有效性”才能得到保障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