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中影响孩子一生的七大隐性伤害

时间:2022-01-22 作者:Kris

在家里,有些家长也没有意识到,当孩子犯错之后,对其冷冰冰的言语口气、冷漠的眼神其实并非科学的 “冷处理”,而是一种冷暴力。调查发现,约有七种言行被列为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容易对孩子造成隐性伤害。隐性伤害是指对儿童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伤害,使儿童的心理不能健康发展。由于隐性伤害不如显性伤害的后果明显,隐蔽性较强,在幼儿表现出心理障碍时,人们才会觉察到。因此,隐性伤害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性更大,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家庭生活中影响孩子一生的七大隐性伤害

1. 恫吓: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一些孩子在调查中都表示,爸爸妈妈曾用“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再不起床爸爸妈妈就都走了,你一个人在家吧”等话语来吓唬他们。这些话都是家长在无意间说出来的,家长不以为意,但孩子却记住了,而且,不少孩子会信以为真。调查中,大班的宝宝纷纷反映,还有一些诸如“我不喜欢你了”、“谁会喜欢你”、“讨厌死了”等让孩子受伤害的话都曾经从父母嘴里听到。这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从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 彻底否定:你怎么这么笨

有时,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行为举止和言行进行不适当的点评,或者不经意的讽刺、挖苦,会让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很多家长喜欢把 “小笨蛋”“真笨”挂在嘴边,有时甚至感觉家长是带着爱意来说这句话。但孩子因为年龄太小,分别不清父母或老师说这句话的真正意图,如果经常说孩子笨,孩子就会真的认为自己很笨,不如别人,容易导致自卑、情绪低落、焦虑甚至自我怀疑。

3. 情绪转移:心烦就对孩子粗暴或敷衍

记者采访了五六位年轻家长,他们都表示,工作压力大,如果遇到被领导批评或者工作特别繁忙而不得不带回家的时候,再遇上孩子“作”或调皮,就可能对孩子讲话时带上自己的情绪而显得粗暴或敷衍,有的父母会在事后产生内疚情绪,有的家长则觉得这很正常。其实,父母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有意无意带给孩子,很容易对孩子造成隐性伤害。

4. 忽略漠视:容易导致孩子自卑

老师在孩子眼中的地位有时甚至超过父母,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对很多孩子来说,这是致命的打击。如果一个孩子和老师打招呼,老师不理他;上课举手老师不叫他。不出三天,孩子就会产生 “老师不喜欢我”的想法,如果持续一周,孩子就开始对上学没有兴趣,自信心减退。失去自信,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有多大,这是难以想象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

5. 比较:总表扬别人家的孩子

当众批评孩子是许多家长经常无意间做出的行为之一,也有些家长因为谦虚总是在别人面前说孩子 “不行”,这也是无意隐性伤害的表现之一。即使是当着家人的面批评孩子,也会使孩子感到自尊心受挫,更不要说当着外人的面。大5班男孩阳阳、大1班女孩蓉蓉都表示,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常常会把自己和别的孩子比较,经常在自己面前表扬 “别人家孩子”,而孩子们最讨厌的就是大人们总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作比较,因为这样会令他们觉得自己很差劲。心理专家表示, “别人家的孩子”是许多中国孩子成长过程中无法超越的一个影子,很容易在无意间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6. 差别对待:“宠儿”“弃儿”同受伤害

内向、文静的孩子可能比较闷,调皮、活泼的孩子可能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家里注重“快乐教育”的孩子可能识字量并不大……有的老师喜欢安静的孩子,有的老师偏爱活泼的孩子,无意间可能导致不同的态度和教育方法,但这些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师眼中的宠儿,可能得到的机会更多,他们也会觉得自己样样都强。而 “调皮鬼”则可能在老师看来处处不顺眼,容易在教育过程中出现 “不待见”的语言。还有一些孩子可能因为不主动表现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些差别对待无论是对 “宠儿”来说,还是对 “弃儿”来说都不利于心理健康。

7. 定性:使孩子遭遇不公平对待

沪上某幼儿园大班小女孩维维(化名)前一阵子总喜欢把幼儿园的或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悄悄带回家玩,起初老师没有发现,一天一个小朋友的家长告诉老师,自己孩子的玩具被维维带回家并且没有归还。老师就观察了维维,发现他当天也悄悄拿了个幼儿园的小玩具放进书包。于是老师把维维的家长叫来商量这件事,但维维家长觉得这是小孩子无意识行为,并认为 “别的孩子家长也太小气了”,没有对孩子的不妥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老师不同意家长的观点,但却做了一个“过分”的行为。她对全班的孩子说,不经人同意悄悄拿别人的东西的行为叫偷,像维维这样就很不对,结果一些孩子回家后就和家长说维维偷东西,并且不愿意和她玩。一方面,老师简单给孩子的行为定性,使对是非概念尚且模糊的孩子遭遇不公平的对待;另一方面,公开指责维维的行为是 “偷窃”,相当于对其他孩子说 “你们别理她,她是个坏孩子”,这种言行会对有行为偏差孩子造成孤立,令其受到心灵创伤,也不利于其他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

冷处理和冷暴力的界线:关键看是否爱孩子

“有时我们的老师有点困惑,因为在教育教学中,有时会遇到需要对孩子进行冷处理的时候,老师害怕这在家长眼中会成为冷暴力。”一位接受采访的园长对记者说。

冷处理是针对孩子特定的行为进行惩罚,让孩子明白这是针对其不恰当行为而非针对他这个人,只要改正错误的行为就好;冷暴力是针对这个人,而且往往是持续的。对孩子进行冷处理,但平时在其他方面对孩子还是一样关心,这会让孩子感觉到是自己的行为出现问题了,家长和老师才会 “冷处理”,他们内心会建立安全感,也会改变不良行为。

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其照顾者的关心爱护链接有密切关系,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被拒绝、被忽略、被放弃时,就会影响其安全感。老师是否喜欢自己,很容易被敏感的孩子感觉到。在所有的隐性伤害中,忽视、冷漠、放弃是最伤人的,举个例子说,当两个孩子吵架、打架时,他们常常会说 “我不睬你了”,因为这是对别人最严重的惩罚。幼儿的身份感和自我认同来自他们的照料者,小孩子从小在父母的眼睛里看到自己,当他们看到妈妈看着自己眼神是关心的,充满爱的,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值得爱的人。反过来,如果父母或老师经常用恶狠狠的眼神、淡漠的眼神、鄙视的眼神、责备的眼神看他们,自卑就会疯长。

建议家长和老师都学点儿童心理学

避免对孩子造成隐性伤害,这对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很高,因为孩子会不断犯错,而老师和家长必须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否则当孩子调皮时,老师和家长很容易觉得 “孩子是故意跟我过不去”。他们要学习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否则遇到问题很容易感到无助、愤怒、焦虑。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教育观,另一方面,家长要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尊重幼儿,平时民主平等地对待幼儿,注意对幼儿养教结合、爱严结合。

心理专家:多肯定心态能造就最优秀孩子

不管家长还是老师,都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比自己优秀。

“一个人从0岁到18岁需要5000次肯定,才能使他充满自信。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本身就是最优秀的!不管家长还是老师,都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比自己优秀。”这是包振华对小学教师的忠告。

如果说一些话让成年人气愤和郁闷,那么这些话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就会造成伤害。当老师告诉一个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学了好几遍还不会。”这不仅仅伤害了孩子,也给我们带来负面情绪。但如果我们对孩子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老师相信你只要再好好地看一遍,这些功课你一定都能学会!”这样不仅让孩子有了信心,连我们也会想,这是一个勤奋的学生,愿意为不懂的功课一遍又一遍地学习。

当负面事情发生时,孩子更需要肯定。孩子本身没有对错,万事皆有原因,可能孩子把一件事情做错了,可是要相信他的动机是不会错的。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的理由,并找出在这件事情中孩子做的值得肯定的方面。

如何正确地肯定孩子?提供五个方法:第一,肯定事情中可以接受的部分;第二,肯定情绪;第三,肯定动机;第四,肯定事情的发生;第五,肯定事情中没有想到的可能性。

事情对孩子本身并没有意义,只有家长和老师的肯定,才能帮助孩子在事情中得到成长。要有一分孩子的心态,你才能够知道孩子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