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一线老师:考试哪有“粗心”这回事,无非是这3点没做好罢了

时间:2022-01-24 作者:Trick

在考试中,最令人感觉到不甘心的失分就是因为粗心大意导致的失分;在考试中,最难改变的就是因为粗心大意导致的失分;在考试中,最具有迷惑性的就是因为粗心大意导致的失分。

资深一线老师:考试哪有“粗心”这回事,无非是这3点没做好罢了

无论孩子做作业,还是考试,有些问题明明是会的,却做错了,问他做错的原因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太粗心了”,家长和老师都这个地方就停住了,认为这个孩子是会的,只是因为粗心才出现失误,下次细心点就能做对了,结果下一次,还是会犯一样的错误。

那么,孩子出错,真的是因为粗心吗?高三老师认为,粗心不是原因,而是结果,不是本质,而是现象。举个例子,一个人再怎么粗心,也很难把饭吃到鼻子里,但是一两岁刚学会使用勺子时,就会把饭吃到鼻子里;一个人再怎么粗心,也很难走错家门,除非刚搬家不久,还不太熟悉,或者心思完全在另一件事上。

再举个例子,如果我找一个同学,帮我去班里找那一个“个子高的、长得胖的、戴眼镜的、学习好的男同学”,那些,什么情况下,学生会找错人呢?一个原因是学生对同学不熟悉,就如同让他去另外一个班级找这个学生一样,如果是本班的学生,日夜相处,学生就能一下想到这个学生是谁;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学生没有认真听这些条件,结果找了个女同学或者个子高但是瘦弱的男同学,这都有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学生根本没有认真听,就知道去找个同学,然后随便就找来了一个同学。当他找错了同学,老师再次强调我让你找的是“个子高的、长得胖的、戴眼镜的、学习好的男同学”,这个同学往往会恍然大悟,然后认为自己粗心了。

由此可见,学生粗心的背后,无非是下面三个原因:

第一,基础知识不扎实

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最大,知识不是不会,而是理解不到位,或者不熟悉,还记得赵本山和宋丹丹演的那个小品吗?

有一只老虎,被蛇咬了一口,老虎急了,就想把这蛇踩死,追啊追追追,追到一个小河边,这蛇,日(rí),钻水里去了,老虎就在河岸上就这么等,小样的我就不信你不出来。不一会,从里面钻出来一只王八,老虎上去就把它按住了,“小样的你穿个马甲(jiá)我就不认识你了?”

如果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似是而非,考试题目换个形式出现,学生就会出错,然后学生一看答案,或者一听老师讲解,就后悔自己粗心大意,其实就是知识掌握不到位,理解不到位,联系不到位的原因。

解决办法:遇到这种情况,要通过题目,找到所学的知识点,然后把这个知识点完整地复述出来,如果卡壳了,就要认真再次看这个知识点,直到能够完整叙述出来,最好能够用自己的话准确地表述出来。

第二,审题能力不足

如果学生知识点确实知道,或者这个题目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是最终还是做错了,在这种情况下,审题能力不足就可能是主要原因,就如同例子中的“个子高的、长得胖的、戴眼镜的、学习好的男同学”,如果漏掉或者看错一个条件,都可能导致错误的答案。

解决办法:提高审题能力,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也就是进行“有意注意”的训练,什么是“有意注意”?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过来,让你看看这个人,然后问你这个人穿了什么颜色的鞋子,你可能答不上来,因为刚才是无意注意;但是,如果这个人来之前,我就告诉你“看看来的这个人穿的什么颜色的鞋子”?那么,你就可以准确给出答案了,这就是“有意注意”,身体,就要带着问题去审,这个题的“限定词”、“求答词”、“核心词”分别是什么?把这些条件都找出来,那么就更接近答案,长期训练,就会提升审题能力。

第三,注意力不集中

还有一种更低级的失误,就是看错了数字或者题目,或者写错了数字,比如6—1=7,得出这样的答案,往往是因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支撑长时间的考试,这和孩子的注意力训练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小时候做事时,经常被大人打扰,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解决办法:如果孩子小,就要注意孩子注意力的训练,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如果孩子大了,只能进行定时的训练,进行高强度练脑,坚持一段时间,会有所改善。

粗心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粗心的毛病是非常难改掉的,如果把失误只归结为粗心这个层面,是很难真正解决粗心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