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一位朋友跟我说他孩子在今年的高考中没考好,孩子也不想复读,所以最后去了一所“三本”就读。
本以为孩子能像开学前自己以及家人憧憬的那样“知耻后勇”然后努力学习四年考研甚至读博等。但很遗憾的是这才不到一个学期,孩子就已经开始对未来信心不足了。
这里面的主要问题肯定是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无处不在的“学历歧视”导致了孩子有点觉得自己再努力也“看不到希望”。
这事儿咋说呢,按说这么大的孩子还不至于想得这么复杂,就算是想到了也不至于会导致自己都能丧失了努力的兴趣,所以孩子的问题应该是比较复杂,某种意义说“学历歧视”仅仅只是导致孩子现在动力不足、动机不强的一个因素而已。
不过在这里我还是想单独聊聊“学历歧视”这个问题。
2022年考研人数达到了457万,对比2020年的341万;2021年的377万,毫无疑问的是今年的考研人数创了历史新高。
报名考研的人越来越多,固然有一些客观的影响,例如最典型的就是就业压力问题。
疫情对绝大多数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一些行业的调整等等使得当下就业压力增加的情况下,做出进一步提升学历、提升能力选择的人也会增加,但对“学历”本身重视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而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人不但清醒地认识到了“考大学”并不是自己的终极目标,而且还会把在大学的学习当成自己另一个奋斗的开始。
所以在这样的内外影响下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历”的提升需求非常迫切。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很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就业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等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错觉,那就是有很多人会觉得考不上名牌大学、学的不是一个热门专业,那么再高的学历也“不值钱”。
这事儿我觉得我们应该这样看。
所谓的“大学生不值钱”观点是过于偏激、片面的。
不值钱的不是“大学生”,而是那些只有这一纸文凭却学无所成的个体,但实际上最起码是在“学历教育”这条路线上,他们是“同一级”孩子中比较优秀的。
我们可以大概看看现在的普高率、本科率,当然也可以再去看看211以及985大学的录取率。
对照数据我们才能够看得更清楚——每一个本科生基本上都是在他们这一级的孩子中,最起码是在学习上超过了70%多的同龄人。
我们有多少人能够在一件事情上而且是需要付出很多年时间的事情上能够超过70%的竞争对手?
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有人评价家长“鸡娃”是“自己不会飞下个蛋使劲让下一代飞”,如果你也有类似的观点,那么我们不妨结合上面的这个认识再来看看这句话——是不是越是对非985、211甚至是认为非C9不算什么的人,才更有可能更在乎孩子的学历教育?
所以这也就能“片面”解释为何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大、学业负担重了。
自己对学历本身都有如此的歧视,那对孩子的学历教育要求高也就理所应当了,不是吗?
当然了“学历歧视”这个问题也不可能是靠规定、规范以及呼吁就能够解决的。
这东西是客观的,不是说“不说”就不存在了。
至于就业招聘方面,用人单位在有得选(偏偏这确实是现实)的情况下选择更高学历的也是能够理解的。
尽管我们常说“能力比学历重要”,但你要知道一方面是“能力”这东西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有机会得到很明显提升的,跟职业有关的很多专业的能力更是很难找到合适的锻炼、提高机会的。
所以如果真的只看重“能力比学历重要”,那么就不要搞“校招”不要单独给应届生提供机会了,用人单位直接面向社会招聘就好了,毕竟在这个社会上的很多人他们要能力有能力,要学历也有学历,不是吗?
事实上之所以还要找尽管我们会看到似乎是在招聘那些“能力更高”的学生,但事实上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一个学生持续的学习能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等诸多综合能力。除非是极其特殊的领域或岗位,否则大多数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能力要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而且越是大企业、优秀企业越是会向新人提供长期且全面的培训。
各种“歧视”总是难免的,因为我们很难改变所有人的认识,也不可能要求所有人的人格、道德标准都在同一个水准之上,甚至就连我们这些批判各种歧视的人本身可能也在某些事情上存在同样的心理、认知。
所以说学历歧视是一定存在的,甚至很多连你学历高都没有的人都会因为某种优越感而歧视你的情况,所以对此我们其实无需太过在意,毕竟真要改变很多人的这种观念是很难的,而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强,用能力、用实力、用业绩说话就行了。
要相信自己在过去的“应试学习”或者说“学历教育”过程中,我们因为一些缘故导致了没有获得更好的成绩,对比一些人我们算不上多么的“优秀”。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做好工作,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处理好各种事情、关系。
我这不是在撒鸡汤、鼓吹什么“成功学”等等,就是想告诉大家其实做好一项工作或者是掌握一个行业的从业要求,难度都不是很大的,有的方面可能会需要我们的“学习力”,但也有很多方面则并非只依赖于此,但也绝对不像有的人说的“搞关系”就一定会更容易成功。
当然,我也不是建议你不要去搞这些,但我们要知道的是想要走得更远、更好,只有“关系”是不够的,而且越是好的单位越是如此。
想通这个问题,心态就不同了,很多事情就变得简单了,而一些过去被自己忽视的机会也就很可能会都被自己注意到了。
我这里没有去讲一些成功“逆袭”的例子,事实上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别说是“三本”了,三本院校的专科生(这几乎是给钱就能上的)上了大学之后开始发愤图强最后上了北大的博士的例子就在我身边。
我是觉得一个人如果真的渴望得到一些东西,不是因为“别人做成了”才给我们带来这样的信心,而是我们自己一方面看清楚了困难和阻力,另一方面又终于下定决心去追求才是关键,是我们自己想要那样去做、是我们自己渴望得到某些东西,这才是最关键的。
努力去做的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和进步,纵然最终距离目标还有一段距离,那就再努力一下就是了!
“学历歧视”不可避免,但低开高走的主动权还是在自己这里,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