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相信很多孩子都将迎来新学年的第一次月考。
特别是对于初三的孩子来说,取得好的成绩,让自己完美“亮相”,对这一学年的学习至关重要,且在良性循环影响之下,也将大大增加孩子考上重点高中的几率。
但俗话说得好:“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不管基础如何,在考前树立信心,进行充足的准备,在考场上才能笔走龙蛇,妙笔生花,考出更优异的成绩。
那到底考前该怎样复习?怎样备考效果更好?
作为一名有20年教龄的初三班主任,我给大家3个秘诀,想成为尖子生,就一起来看看吧!
1 梳理基础知识“这么简单的题,怎么都会做错?”
“送分题,怎么就送不到你手里呢?”
这些话,是不是给你似曾相识之感?
作为老师,每次考试之后,总能发现有个别孩子,把特别简单的题做错。
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孩子粗心,或者不努力,而是因为没有及时复习,或者复习时因为知识点过多出现了疏漏。
高手过招,差距往往就在点滴之间。想要得到高分,首先要做的就是避免这些“低级失误”,减少或避免基础题失分。
而解决的秘诀,就是在考前让孩子对该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
可以对照目录,回忆一下本月所学,用框架图的形式把重点知识写下来,借用形象记忆,让孩子形成永久性记忆,减少遗忘。
也可直接用现成的知识框图,把脑中记忆与图进行对照,适时增添,加深记忆。
特别是语文、政治、历史这些文科,知识点较为琐碎繁杂,考前这样做,效果尤为显著。
2 规范做题格式古语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微小失误造成整题的全军覆没,这在理科和文科考试中都屡见不鲜。
因此,做题时切不可贪图便宜,要学会有意识地规范做题步骤和格式。
就拿数学来说,遇到繁琐的题目,要按照解题步骤把做题过程一步步写清楚,这样,既便于做完之后检查,也会因为批阅时按步给分,收获一些意外之喜;
语文、道法、历史这些学科,规范做题格式,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要准确,且最好能分点、多角度表达。
规范格式,还表现在对一些常见的解题切入点和做题思路,熟记背诵,形成技能。
深深记得,我上初三的时候,老师就总让熟记一些圆周率的数值,平方的结果,那时觉得从1π背到30π,从11的平方背到50分平方是浪费时间,但后来在做题的过程中,却发现极为实用,让我在解题时更为得心应手。
套路用好了何尝不是技能,熟能生巧,未尝不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3 总结归纳易错点、难点运用好错题集,往往会成为高分的保障和利器。
开学刚刚一个月,做过的错题不会太多,将所有的错题全部拿出来,好好研究下自己错在哪里;把答案遮起来,再重新写一遍。
“眼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切记不可只看一遍,因为“眼高手低”的孩子不在少数,看似会做,实际演练未必能行,亲手做过之后,印象会更深刻。
而且就像千年前大家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回顾反思错题的过程正是学习升华之时,以前不甚理解的题,过了一个月或几周再回看,有时还会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
要注意的是,在对自己的错题和难题本进行归纳总结时,如有现在看来仍然有疑问的题型,要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扩展、补充。
如果发现不会的知识点,一定要抓紧时间问老师或同学,务必完全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