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高考改革在全国众多省份中实施,志愿填报的重点由“院校”转向“专业”,专业调剂已取消或在专业大类中调剂,所以考生和家长对专业选择的过程中要避免三个误区。
(一)避免望文生义选专业
以往填报志愿时,有些考生和家长单凭专业名称,想当然地判断这个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报错志愿的情况屡有发生。比如植物保护专业,主要研究的是昆虫等。保险学专业,并不是推销保险,而是研究保险商品的经济规律。风景园林和园林专业,前者偏向于设计,后者偏向于园艺。专业所属的门类,有时候也难以通过名称进行区分,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计算科学”这两个专业的名称相似,但一个属于工学计算机类,一个属于理学数学类。比如“生物与制药工程”属于化工制药大类,授予工学学位,“化学生物学”属于化学大类,授予理学学位。这些属于不同门类的专业,主修课程和将来的就业领域都有较大区别。
考生和家长应了解专业的详细介绍及内涵,避免望文生义。
(二)避免盲目跟风选专业
热门专业往往由于目前就业率和薪资待遇高,由此吸引了诸多考生填报。然而,热门专业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广告学、材料学、生物工程、法律,从热到冷,而师范类、临床医学、计算机等,又从冷到热,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考生和家长在填报专业时,要仔细分析,要结合考生的专业兴趣、能力适配性等因素,进行专业挑选,比如有些考生不喜欢编程,而喜欢同人打交道,那么学习计算机,就是一件“头疼”的事。热门专业,未必前程似锦,因为它意味着竞争会非常激烈,冷门专业也未必时运不济,多少科学大家从冷门专业脱颖而出。
(三)避免全盘代劳选专业
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中生来说,高考以后的专业选择是人生中第一次重大选择。现实中,家长包办,考生放弃自我职业规划,到大学后悔不迭的事例屡有发生。父母基于自身的价值体系,更多的是从外部物质标准来评判,往往忽视孩子适不适合读这个专业。事实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考生的想法和感受只有自己才能真正了解。父母和考生在专业选择过程中的分工和沟通十分重要,父母尽量做好参谋,决定还需考生自己。
全面了解大学专业,准确地把握专业内涵,对专业之间的关系有理性认识,是正确填报志愿的前提。在此,对各类常见专业做一个深入解读,并对一些细分专业进行介绍,以便帮助考生更好地选择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