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当乡村教师

时间:2022-02-15 作者:dopmitopy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表,教授的不仅是学习的内容,更是怎么学的方法,除了赖以生存的知识技能,还有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

“学渣”当乡村教师

俄罗斯心理学奠基人乌申斯基就说过这样一段话:“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一个活的环节,它的事业,从表面来看虽然平凡,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

足以见得,是立国之本,是国计,是民生,只有发展了,民族才具备了生生不息的动力,强则国强。

而当今,虽然被置于重中之重,但现实是残酷的,每一个事业的发展必须有着先来后到,那么自然而然地就造成了一定的差距,乡村的资源尤其是师资力量还是无法与城市相比,设备和条件也无法跟上,这就导致了乡村教师存在极大的位置空缺,门槛自然也是越来越低。

学渣也能当教师?

在我们的印象中,作为老师,首先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本领,这应该是教师行业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在2018年,安徽有关部门却出台了一则让大家都难以置信的通知。

通知中关于定向培养乡村小学全科老师的政策里面竟然只要求文化课不低于330分,便可以报考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的中专,要知道在当年安徽省文化课总分790分,330分距离够上普高的分数线420分都存在极大的差距,这样低要求,不妥妥的是学渣上手当教师吗?

当然,相关负责人也提供了相应的解释,现如今教师愿意来,但不愿意留下,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而降低要求能够尽可能的留住生源于当地教书,“留住”才是乡村想解决的重点,留的质量自然也就被放到了次要地位。

农村现状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乡村教师的招收标准变低,甚至显得人人都能轻易地担任这一角色了呢?因为农村的情况其实不容乐观。

首先,在城市和乡村的投入配比上,就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尽管现在大力发展乡村,不断拨款,派遣人才支持事业,但落后于起跑线,显然很难在短时间内赶上,再加之乡村学校数量的庞大,政府也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很多农村学校,设备老旧,环境艰苦,有些甚至闭塞得与外界似乎切断了联系,这样恶劣的条件使得教师们望而却步。

再者,青年教师需要新鲜感,年轻的活力不会允许自己的青春封锁在大山中,偏僻荒远的村落里,他们有野心,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和蓬勃向上的冲劲儿。

然而在教师工资普遍涨幅较慢的现实下,乡村工资更是难以得到保障,导致教师们没有拼搏的动力。缺乏物质的支撑,很少有教师来乡村发光发热,无私奉献。

最后,学历高的人多少带一些自以为是的傲气,认为自己饱读诗书怎么能只落得个到穷乡僻壤教一些可能连字都不识几个的小孩儿呢,这不是屈才吗?

于是乎,能力强的,有真本事的不愿意自己的满腹才华被浪费消耗,只剩下那些低学历在社会上彷徨寻觅的人不得已为自己谋得个安身立命的“饭碗”,学渣们自然成为了乡村教师的后备人选。

改善建议

针对这样的情况,一味地唉声叹气抱怨的不平衡显然无济于事,怀着满腔的怒火义愤填膺口诛笔伐也只是逞逞口舌之快,没有实际意义,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来改变一下现状呢?

现如今师范生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僧多粥少学校毕竟是有限的,很多师范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赋闲在家无所事事,如果可以按照师范生所在户口就近提供乡村教师这一工作岗位,相信这对于在寻求工作道路上处处碰壁的应届毕业生应该仿佛雪中送炭,有时候不是他们不愿意去,而是缺少一个机会。

面对教师职业,尤其是乡村教师,应当提供更为合理的待遇和补贴,最重要的是支持他们的事业,鼓励赞许敬佩他们,让这一行业看到希望的光芒,看到无限的可能。

家长和学生也更应该报以尊重的态度,而不是认为教书是理所应当,心安理得地接受着老师的爱却满腹牢骚不回报爱,要让老师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只有双向的努力,乡村教师的地位才能够被正名,这一份职业才能不被人看轻,也不会再是学渣当道,相信会有更多接受过更高的知识分子愿意加入这一行业去运用自己的所学发挥人生的价值。

小结: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降低的要求不应该作为一个要以教师为职业的人随遇而安,停滞不前的借口。必须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才能使事业蓬勃发展。

而乡村这一个地域也不应该成为教师嫌弃和放弃希望的绊脚石,一个国家,不是只有城市,乡村自是有它的魅力得以存在,所以乡村与城市一样重要,不需要产生抵触情绪。

一个教师最重要的教书育人,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纵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这样伟大的事业在教师手中生根发芽,得以成长,他们理应被爱戴,被理解,被尊重,教师也同样需要以身作则,担负起这一责任,用对于事业的热爱唤醒这一事业的无限可能与美好希望。

所以,只要一颗充满爱的心,一股积极向上的冲劲儿,一个对自我的高要求,一双看得见未来的眼睛,一份相信美好的信心,乡村何愁看不见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