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就是高等阶段女生的比例已经全面超过了男生。
这是很了不起的数据。
因为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另外一个客观的问题——长期以来男性多于女性的问题。
这就意味着最起码在求学阶段,从整体上女生的表现要比这个数据更优秀。
不知道大家的身边情况都是怎样的。
我儿子今年上初二,他们学校从初一开始,除了前十名男生会比女生多之外,从前二十开始女生占比就超过了男生,而从前三十、前四十、前五十去看的时候女生的优势则极其明显,甚至在某个排名段内男生只有1、2名。
不要说什么“男生后劲儿足”。
事实上过去的所谓的“理科优势”随着越来越多家长理念、投入的增强、增加,女生在理科学习上的“劣势”表现已经不是很明显了。
当然,到了“竞赛”这个程度一些男生的优势或许会更明显一些,但如果只是从中、高考的角度去看,尤其是从整体去看的话,男生的“优势”早已不再那么的明显,况且“竞赛”难度本人就只有少数人能够适应……
然后再回想一下孩子的小学阶段,不同的班级情况确实有所不同,有的班级前几名都是男生有的则都是女生,但从全年级来看,排名靠前的确实是大都还是女生。
这里表现最典型的问题是数学、英语基本拉不开分数,但一门语文却能够直接拉几分、十几分的差距。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语文就是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头部学生决定位次的关键科目。
通过这些年的观察,让我真的有种当下基础对男生不太“友好”的感觉。
男孩普遍发育是要比女孩晚的,这是生理决定的,个别情况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从学科的设置上小学、初中明显还是“偏文”一些。
有人会说初中理科的难度会上来,尤其是从初二开始,数学变难了、增加了物理。
但实际上上面也说了,在数学上仅仅只是一般的学校考试,男生优势并不明显,而且当下的考试难度上还会动辄就“被降低”(减负需要)。
物理在初中阶段是很基础的,而且说实话一门新开的课程能难到哪里去?
学生只要认真学、认真听,尤其是上面也说了在当下父母普遍重视孩子问题的现状下,初中物理其实也拉不太开差距的。
而英语尤其是语文这种传统女孩优势科目难度却是实实在在一步一个台阶再提升的。
不仅仅如此,文体艺术类男生整体上似乎也不如女生。
别的不说,光是体育一项就能让无数男生泪流满面。
一千米还算好的,最头疼的还是引体向上。
个别男生确实很强,轻松拿满分,但整体上男生在体育上想拿高分是极其困难的。
这其实就很尴尬了!
按说男生身体素质下降,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在学习上投入太多的精力,导致没有时间锻炼进而出现整体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
可是偏偏这种投入的情况下,在学习成绩上还是女生的整体更优……
有没有一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感觉?
当然,我们肯定是不能只是一味把责任都往外推,因为这事儿是很难做到“两全”的——你说基础阶段对男生“不友好”,那么如果对男生“友好”了,不就对女生“不友好”了吗?
所以我只能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
例如我们从现有的科目去看,男生怎么做才能学得更好?
对此我有如下几点建议供各位男孩家长参考,因部分内容或可能涉及“超前学”,所以家长需注意量力而行。
尽管“见效慢”,但阅读是必须坚持的读书这事儿有多重要其实很多说不明白为什么重要的人也都知道“很重要”。
但一般男生和女生在读书的问题上还是存在很大不同的。
相对而言,无论是在耐心、兴趣还是理解能力上,整个青春期之前的男生整体上的阅读能力往往是一定会低于女生的。
这里建议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多“亲子阅读”,培养孩子的读的习惯。
大了之后尤其是上学之后千万不要局限于“必读书”的阅读——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就是不喜欢那些“必读书”,那么我建议家长直接放弃要求孩子必须看这些书!
我们的目标主要集中在这两点上,一个是“能看”,另一个是“多看”。
至于看什么随着孩子的兴趣来。
放心好了,当孩子对某一类的书籍有浓厚兴趣的时候你只需要支持就行了,不要担心孩子读的东西不够“高大上”尤其是不要在意读的东西对“作文”“阅读理解”以及“文学素养”能有多大的帮助!
统统都不要在乎,只要孩子看的书是积极、健康的就行。
当孩子对某一领域的书看得足够多之后,他们往往会有新的兴趣产生,况且有很多的“兴趣”我们也是可以人为地通过一些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去影响孩子。
不要担心读书“没效果”的问题,有一些技术性的方式可以提高读书的“效果”,例如分享阅读心得、交流阅读感受、写写读书笔记等等这些所谓的“不动笔墨不读书”方式。
但就算是这些事情都没做也不要觉得“白读”了——大量的看似杂乱的知识都在不断拓展、丰富孩子的“知识结构”,而这些东西未来会给孩子学习学科类的课程带来很大的“关联影响”。
例如孩子读的历史、传记类的书籍比较多,那么他未来在学文科类的课程时会时不时找到一些“我知道点”的感觉,会让孩子更有兴趣学习并且也更容易学好。
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数学从小学就排在第一位很多“鸡娃”的家长问我小学阶段如果非要排排序,那么最应该“鸡”的是什么。
我的答案一直都是:数学排在第一位。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一般孩子从7岁开始就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11岁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这里的“年龄”不是绝对的,而且是可以人为影响的,但这个四个阶段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
家长只要注意不要急于赶进度,而是注重孩子的理解、体会,从“基础”入手、从具体实物认知入手,那么数学的学习是完全有可能不但掌握很好,还能具备超前或者超难学习的基础。
“小学奥数”在条件允许、孩子能力适合的情况下一定要学。
可以学得浅一些,不需要非得学“奥赛”的难度,但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开阔视野、开阔思维的训练机会。
一题多解、鼓励孩子“说题”、做好错题分析、注意审题以及答题的规范等等是我们日常必须要坚持做的事情。
这些好习惯越早去养越容易养成,一旦孩子进入高年级(小学)之后再想去养,难度就会很大。
英语尽量抢跑尽管很多人甚至包括“你”也一直在吐槽英语难学、英语分值太高等等问题,但我们必须要搞清楚一个问题:英语真的有那么难学吗?
事实上所有的科目中英语的学习是最容易的。
一门更多时候是依赖于时间投入、重复性记忆的科目,学不好它的唯一解释就是不重视、不认真学。
小学阶段尤其是最初的几年时间里不必刻意去学“应试英语”。
学英语我们就把它当成“语言”来学习——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汉语是怎么学的,然后再思考一下英语该怎么学。
阅读!阅读!阅读!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一定要让孩子去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读绘本,没条件的就去好好读课文。
而既然是“语言”,那就一定要“说”,同时你还得“听”。
所以初期就从“听”“说”“读”做起,大声读、大声说,不用刻意去背单词,把读的、看的那些文章、课文里的单词都认识了就行。也不用关注“语法”是什么,孩子的语感有了、读的也足够的多之后,他们尽管不知道“为什么”,但总是能“蒙对”答案的。
有了这样的基础,到了高年级再开始语法学习会事半功倍的。
我个人的建议是初中毕业之前孩子的英语水平要尽量接近高中毕业的水平,最起码词汇量是一定要达到的。
到了高中,如果孩子还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英语背诵上,是非常非常影响其他科目学习的。
从小学到高中,唯有英语是几乎适合任何学习能力的学生“鸡”的,因为它真的一点门槛也没有——不要把英语看成数学等科目,总是想着“几年级”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一个高中阶段甚至是大学阶段的单词、词组,对孩子来说,它的难度和一个孩子不认识的小学、初中阶段的单词有本质上的难易差别吗?
事实上除了个别确实太长、难记的单词之外,都没有太大的差异,这就像汉字一样,小学孩子认识或者会写高中课本上的生字词,大家会觉得这是“超前学”吗?
身体素质从小抓运动其实也是个习惯,跟学习习惯一样都是需要培养的或者是都会受到环境影响的。
孩子小时候没有一个运动的习惯,那么大了之后除非是有特殊的情况,否则也别指望孩子能培养出运动的习惯。
学习真的很“卷”,而且越往后越“卷”。
这种情况下不是“方法”“习惯”就一定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太多人都知道这些而且也能够做到这些!
但不是每个人的身体、精力都能够支撑起自己的欲望。
尤其是上了初中之后,动不动就生个病、请个假什么的,短期内影响可能是很大,但时间久了之后是一定会影响成绩的。
事实上不说高中阶段了,在当下初中、小学阶段就普遍很拼的情况下,孩子如果再没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只有意志力是肯定不够的。
有个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一般来说父母爱运动的孩子往往也会爱运动,而父母不太喜欢运动的,往往孩子也不太喜欢……
内驱力的激发是关键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只说最最基础的认识问题:
1、内驱力的培养不是靠“道理”和“说教”就能达成的;
2、内驱力的培养确实更多需要积极正面的引导,例如表扬、认可、赏识等等,但诸如惩戒、惩罚等负面的也会起到一定的效果——孩子会因为避免被惩罚而提高自己克服困难的毅力。
但具体的“度”需要家长结合自己的孩子进行调节,过松过严都是有害的。
3、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孩子为本,而不是以我们自己为本——哪怕是我们觉得如何做肯定对孩子更好也必须是建立在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基础之上的。
包括上面说的超前学、超难学的问题也是一个道理,不是我们觉得重要、有用孩子也会有同样的感觉或者就一定有这样的能力。
4、榜样的作用比任何说教都管用,孩子最忌讳的就是父母嘴上一套但行为上却是另一套。
孩子小的时候影响不大, 但等孩子大了之后会导致父母的权威性、被认可度严重降低。
小结事实上以上的建议根本就不分男女,因为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适用。
而这也就是上面我说的最尴尬的问题——过去给很多人以信心的“男生更有后劲”的问题,因为越来越多的女生也早早开始努力了,就出现了堵上部分男生“逆袭”的路。
最残酷的现实就是先别着急说“高等”,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先在“中考”中获得足够好的优势才是关键问题!
要知道很多普高的本科率是非常糟糕的,这个问题我们稍微了解一下当地的情况就会很清楚。
那么那些考本科甚至是考名校机会更大的高中,我们有多大的机会、把握考上呢?
如果这第一步的“小目标”都没有解决好,那么孩子在后面就算是有“后劲”,逆袭的概率多大呢?请参考孩子上的高中学校往年高考数据……
总而言之,就像是有人反对、批判英语或者是有人觉得应该大量提高理科分值等等一样,事实上任何的改变都存在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的问题。而无论怎么改都不受影响的人有没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