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问我自己孩子一到三年级的学习成绩很差后面还有没有逆袭可能。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想正常人给出的答案肯定都是一样的——肯定能逆袭!
这不仅仅只是在安慰家长,而是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本就有很多。
所以只是从“可能”这个角度去看的话,那一定是“一切皆有可能”。
但我还是告诉这位家长:有这个可能甚至这个可能理论上也很大,却未必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因为成绩差的孩子有很多,我们也确实见过有孩子能逆袭的,但“所有”成绩差的孩子最终能实现逆袭的,其实我们能看到的并不多。
只是很多时候我习惯了“逆向”看这个问题,通过实例来论证可能性的存在,就跟“读书无用论”一样,很容易陷入“幸存者偏差”这样的认识误区。
要知道孩子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成绩很差,当然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成绩突然变好。
说个比较残酷的事实,那就是在当下这个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时代,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更多的例子会呈现出“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表现……
所以我们相信“能逆袭”的是为了坚定我们的信心,但切勿因此就变得盲目,更不要莫名其妙地认为只要“静待花开”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这一目标,“改变”是需要行动来实现的,而且还得是有益的行动才行。
对一到三年级学习成绩都不好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孩子几乎在兴趣、态度、习惯、基础知识等影响学习的各个方面表现都会很差,这种情况下想要逆袭是必须花费很大力气才可以实现的。
而且对多数小学生来说,三四年级就如同初二是整个初中“两极分化”的关键期一样,在三四年级孩子的成绩也很差的话,更大的概率不是成绩逆袭,而是会继续很差下去。
别说是对孩子了,就算是对成年人,如果花了三四年都做不好一件事情,而且做得还是很差的那种情况下,有几个人会有继续坚持努力下去的信心呢?
所以我给孩子家长提了如下几点积极、主动去改善的建议:客观陈述、理性分析。
1、客观陈述客观陈述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孩子丧失信心。
按说我们应该是给孩子树立“我一定能学好”的信心,但这么大的孩子还能被“忽悠”住的可能性已经不是很大了。
家长一味往这个标准去鼓励、引导孩子反而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更强的内疚感,而长期在成绩上得不到改善,还很有可能因此产生一些自卑的心理,当然, 有的孩子会用其他方式来掩饰,但内心的交流、不安、烦躁等等我们还是能够通过一些蛛丝马迹看到些许端倪的。
毕竟,没有孩子不希望自己也能够在学习上学得很好。
所以我们要降低“要求”,变树立信心为不要让孩子丧失信心。
客观陈述指的是:
(1)家长不要回避学习本身就是挺困难的这一个事实;
(2)家长要陈述自己在孩子学习上的帮助不足,即父母也有责任);
(3)同时还要分析学习本身是有方法的,此处需要举例,例如字词不过关要怎么做、计算能力差要怎么办等等;
(4)证明只要方法得当并配合我们的努力就一定能学好的事实。
这个过程可以举一些“逆袭”的例子来鼓励孩子,通过以上的方式让孩子知道没学好不都是他的责任,没学好不都是他的错,并且想要学好也是有方法的……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例子”不要只说例子本身即“逆袭的结果”,要刻意去讲(或者编)这些例子是如何鼓励自己、都做了哪些努力等等“过程”上的行为。
只有让孩子与这些例子进行“共鸣”“共情”才不会让一个个例子变成所谓的“比较”,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理性分析其实“客观陈述”的过程中也会进行理性的分析,之所以还要特别强调是因为很多父母在孩子学习的这件事情上自己本身就很不理性。
例如有很多家长会有如下几个“想当然”表现:
(1)搞错了“兴趣”和“成绩”的顺序,认为先有兴趣而后有成绩;
(2)搞错了习惯和成绩的关系,片面认为习惯比成绩重要;
(3)认为只要努力学、认真学成绩就一定会马上提高;
(4)认为孩子学习不好不是学习本身有多难,而是孩子不好好学;
(5)认为只要老师好好教孩子就一定能学好,或者是孩子没学好是因为老师没好好教等。
以上这些不理性的认识会极大影响家长帮助孩子时的理念、方法等,会很容易出现“事倍功半”“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问题。
一定要记住我说的这句话:多从自己(父母)身上找问题,会更有利于解决孩子的问题。
不是说孩子没问题,也不是说孩子的老师(学校)也一定没做错什么,我只是想告诉遇到这样问题的父母这样会更有利于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为找别人的不足即便是找到了问题所在但“改”起来也是要求别人改,根本就不受我们的控制或是受我们的影响很小,但如果是找自己的问题,“改”起来就太容易掌控了。
例如相信很多父母都体会过指出孩子不足之处但孩子就是不听、不改、不长记性的经历吧?同样的,有些家长也遇到过面对老师、学校存在的问题即便是各种抱怨也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吧?
所以比较起来我们会发现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最理性的解决方式就是从我们自身做起。
别去找“我没时间”“我也不会”这样的理由,哪怕你只是帮孩子1分钟那对孩子也有1分钟的影响——就算是你再没时间、再不会教孩子,你也一样能给孩子积极的影响,这点甚至都不受空间的影响,例如你孩子就是留守儿童,你都可以通过视频、电话尝试积极解决问题。
我真不信你能忙到吃饭、睡觉、上厕所、休息等时间都没有的地步,这个世界就这么需要你来拯救?你就重要或者是你做的事情就重要到这个程度了?
如果你的回答是“是”,那么只能送你一句:“那就静待花开吧”。
至于具体的做法其实到这里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只要父母能尽量做到上面的“客观陈述、理性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把孩子存在的问题一一梳理并且给出解决建议。
哪怕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才最有效,也可以咨询很多专业的人士,尤其是孩子的老师、孩子的同学家长等。
接下来就是陪伴孩子一点点去完成这些事情,多点耐心、多点鼓励、多点陪伴。
只要父母能在这些事情上多做一点,孩子就会多一点进步和提高,父母能做得更多,孩子就一定会进步得更多。
这绝对不是“鸡汤”,事实上这样的成功例子远远多于上面说的“能逆袭”的例子,这种更高概率会发生的事情,更值得我们投入,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