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员轮岗"到“末位轮岗”?轮岗制度到底好不好?
近年来,改革方面的热点话题有很多,对于教师而已,有一个话题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那就是“县管校聘”制度的推行。部在前几年就开始对各地提出要求,要在几年之内,完成教师的县管校聘工作,最终实现全员轮岗。那么,各地实施的怎么样了呢?
其实,这项工作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各地情况不一样,推进的速度和方式方法也不相同。但是,很多地方都动起来了,开始尝试县管校聘工作。虽然还没有达到全员轮岗,但是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教师实施交流轮岗,还是有很多地方做到的。今年,贵州对此项工作的推进,提出了“竞争上岗”“末位轮岗”的说法,引发了老师们的关注与议论。
本来,很多学校都开始了教师轮岗的工作。我所在的城市,也开始了教师的交流轮岗,但是并没有采取竞争上岗的方法,更没有末位轮岗一说。每学期,根据各校岗位需求,将富裕教师调整出来,调入教师紧缺的学校。这就完成了县管校聘的任务。如果实现全员轮岗,甚至以考核的方式来“末位轮岗”,那究竟好不好呢?
一所学校,需要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一个班级,需要几个相对稳定的教师团队。这样才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于对学生的。教师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个学校教书,势必人心不稳,有心理波动。这对于教师教学工作是不利的。一个班级频频换老师,学生要不停适应新老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肯定也是有影响的。因此,大动作的教师轮岗,有不利因素的存在。
特别是对于“末位轮岗”,肯定是通过考核、竞争等方式,确定哪些老师是“末位”,然后让其轮岗。这样做真的好吗?虽然说老师也应该优胜劣汰,但是如果让一个老师带着“末位”的影子到其他学校轮岗,会是一种什么心情?其他老师和学生,还有家长,又会怎么看待末位的老师?
其实,老师的教学,很难用一种具体的方法来衡量,来选出优劣。比如,一位老师教学能力也许平平,但是富有爱心和耐心,能对学生谆谆教导,这样的老师,班级管理不会差,学生交出来也不会差。反之,一位教师教学能力突出,但是没有什么爱心,更缺乏耐心,这样的老师教学成绩不一定能比过前面的老师。因此,“末位"如何界定?
所以,教师的轮岗不宜频繁,更不宜轻易将老师贴上“末位”的标签。否则,会极大地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也会挫伤一部分教师的心。让老师们安心工作,安心教学,这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