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量的教案8篇

时间:2023-10-26 作者:Indulgence

教案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每一位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写出一份优质的教案,下面是大黑猫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变化量的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变化量的教案8篇

变化量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探索影子各种变化的好奇心。

2 .引导幼儿通过实验观察获得对影子变化的经验。

3.知道影子变化与光和物体的关系。

活动准备:

手电筒、小巧的玩具、记录纸等若干。

电视机(纸箱制作)。

活动过程:

听音乐进入活动室。

通过演影子戏引入课题,提出问题:你看到的图象是物体的什么?物体的影子为什么会映到屏幕上?引起幼儿对探索光源与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教师引导幼儿探索光源与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小朋友都知道当光照在不透明物体上时,物体就会产生影子,可是你能控制影子的位置吗?教师演示将手电筒放到物体的左边、右边,让幼儿看影子位置的变化,并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位词进行表述。小朋友们,你们能控制影子的位置吗?

游戏:听话的影子

如果我想让影子到上边、下边、左边、右边等地方,手电筒应该放到什么地方呢?幼儿用实验验证,并教幼儿用记录表进行记录。幼儿两人一组,一个操作一个记录,培养幼儿合作工作的能力。

教师展示记录结果,和幼儿一起总结实验结果:光源的位置变了,影子的位置就变了。

提出设想,引起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教师在暗中操作),老师能让物体的影子变魔术,想不想看一下,教师让影子变大变小,变成不同的形状,小朋友们,你们能当影子魔术师吗?来让你的影子也来变一下。

幼儿操作,使幼儿通过观察发现物体的位置、姿势变化了,影子也会发生变化。

3 找影子,带领幼儿到户外找影子,并请幼儿将物体的影子在地上画出来,过一段时间看一下,影子还在那里吗?为什么?

小结及反思:活动设计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利用已有的经验,让孩子不断在探索中学习,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通过操作知道影子可以变化。

变化量的教案篇2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霜是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物体结成的冰晶;水有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变化的。(能有条理地复述,会画图说明。)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习设计霜的模拟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

3.向学生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二、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2、挂图或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教师:什么叫凝结?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回答。

教师:什么叫蒸发?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

板书:水、水蒸气

教师:水的气体形态是水蒸气,水的液体形态是水。那么自然界中有没有固体形态的水?

学生回答。

教师:前几节课,我们已经研究了水和水蒸气的变化,包括蒸发、沸腾、凝结。这节课我们将认识水的其他变化。

(板书课题:4.水的三态变化)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冰与水之间的变化

教师:在寒冷的冬季,气温降到0℃以下,河水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到0℃以下时,河水会结冰。

教师:到了温暖的春天,河里的冰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天气温暖时,河里的冰会融化。

教师:把水结成冰和冰化成水的变化及其条件,用箭头和文字表示出来,填在书上的方框中。板书:水、冰

2.指导学生认识冰可以变成水蒸气

教师:在寒冷的冬天,晾在院子里的湿衣服会怎样?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

学生:湿衣服会结冰。

教师:过了一段时间,冰并没有化成水,衣服却也干了。这说明什么?

学生:这说明了冰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使衣服干了。

教师:这种变化是在冰吸收周围热的条件下(晒太阳)发生的。请同学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把这种变化填写在书上的方框里。

板书:冰、水蒸气

3.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冰(出示霜的挂图或投影片。)

教师:冬天,有时在门窗的玻璃上会看到冰花,在草木、砖瓦上会看到一层白色的冰晶,人们把它叫做霜。

你已经知道门窗玻璃上的水和草木上的露是怎样形成的,根据这些知识,你能推想出门窗玻璃上的冰花和草木上的霜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先不做评论。

教师:以上推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证明。谁能设计一个霜的模拟实验?想一想,露的模拟实验是怎样做的?

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霜和露的模拟实验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搪瓷杯的温度需要更低。为此,在杯中的冰内不能再加水,而要加一些盐.当加入30%的食盐时,温度可降到-2℃左右。选用深色杯做实验,可以使外壁上的霜看得更清楚。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让学生摸一摸杯壁上的小冰晶——霜,想一想霜是由什么变的?与露相比有什么不一样?(露是0℃以上形成的小水滴、冰晶。)

教师:现在,我们用箭头和简单文字表示出这种变化,填写在课文的方框中。

板书:水蒸气、冰晶

4.综合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教师:水有几种形态?它们是怎样互相变化的?变化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过的知识,你能用一个完整的图把水的三种形态的变化关系表示出来吗?

学生提出各种图示在黑板上画出来,大家评论,肯定各种画法的优点。让学生选出一种最简便、最全面的图示来。学生通过作图与讨论,加深对水的三种形态变化及其条件的理解,懂得作图法也是描述和概括自然现象的一种方法。

(三)巩固总结

1.霜是怎样形成的?

2.演示实验:(从盐水中制取蒸馏水。实验前,先让一位学生尝一下;制出蒸馏水后再请学生尝尝,以解决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海水淡化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电冰箱里的霜是怎样形成的?要使电冰箱少结霜,在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2.用一只塑料滴眼瓶盛满水,记下小瓶横截面的周长;将小瓶放进冰箱冷冻室,结冰后,再量量它的横截面的周长,看看有什么变化?(周长增加)。这说明什么?

变化量的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 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课件一:为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实验小学与希望小学开展了“手拉手,献爱心”的活动,学生们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准备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们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个美术颜料6元,买2盒要花多少钱?20盒呢?200盒呢?

学生完成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6×20=

6×200=

组织小组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二进行集体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三:根据8×50=400,直接写出积。

16×50=

32×50=

学生自做后教师演示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四,学生小组合作计算

80×4=

40×4=

20×4=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教师出示课件五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2、验证规律

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教师出示课件六:

12×8= 40×21=

12×16= 40×7=

12×32= 20×21=

12×64=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课件7—10进行集体订正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432

(18×2)×(24÷2)= (18÷2)×(24×2)=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教师出示课件11根据12345679×9=111111111,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集体订正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59页4、5。

变化量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试用点彩画方式,表现树叶的色彩变化。

2、耐心作画,体验用不同绘画方式表现树林的乐趣。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5、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树的图片2张(枝干、茂盛的),完整范例点彩画一张,作画工具。

活动过程:

一、图片引入,引导幼儿感受树的美

1、小朋友们,还记得上次课老师讲的树真好的诗歌吗?

2、树真好,树有很多很多的用处,可以让我们在夏天很热的时候乘凉,对不对?那如果树变成这样——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啊?(出示只有枝干的树)我请小朋友来说说看。

3、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这棵树是不是都没有叶子啊?所以看起看来就不好看,森林的小动物都很伤心,想着树要是像他想的绿绿的就好了。所以他们许了个愿望让树变得很好看,我们来看一下啊。(出示茂盛的阳光下的树)

二、教师示范点彩画,强调注意点

1、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这幅绿绿的树的`画上,树叶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啊?

2、是不是像一个个点一样的啊?那这幅画(枝干)光秃秃的没叶子是不是不好看,那小朋友们一起来许个愿望让他长出叶子好不好?

3、请闭上眼睛,等老师说睁开在睁开眼睛哦(出示完整点彩画范例)!看,这幅画现在是不是长出叶子来了。

4、教师演示点画斑斑点点树的方法。

三、幼儿描绘春天的树林

1、要求每个幼儿用点彩画方式绘制一棵树。

2、教师提醒幼儿点画时要用力均匀,不能太稀疏,但也不能很密集。

3、教师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通过局部示范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完成作品。

4、教师把幼儿的作品拼贴在一起,将其汇聚成一片春天的树林,带领幼儿一同欣赏,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中班孩子对色彩很感兴趣,用色彩表达意愿非常强烈,针对中班孩子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出的特点,我设计了美术活动《斑斑点点的树》。色彩是构成点彩画的重要因素,让孩子们把各种单纯的色彩一点点地以小圆点形式排列在画面上。以此了解点彩画的绘画原理、亲身体验点彩画色彩的对比与分割所产生的光色效果。整个活动我以“树林真美——-点彩画真神奇——-春天的树林”来引导幼儿感受自然界的树林之美。

一、对比赏析、激发幼儿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一开始,我出示两棵不同涂色方法表现的树,让幼儿观察:“这两棵树有什么不同?”幼儿在对比中找出,一棵是平涂法,一棵是点彩画。接下来我再出示彩点点画(蓝点+黄点)的树,“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幼儿能从树叶中找到蓝色、黄色,还能看到它们的间色——绿色。在只有用到蓝点、黄点的树叶中能看到绿色这一奇妙的现象,让幼儿初步感受树木的变化,让幼儿对点彩画的学习探究的有了兴趣,我此时揭示课题。

二、初步尝试练习、感受美、体验成功。

幼儿的美术教学,要重视孩子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让幼儿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使孩子们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在导入环节中了解了蓝色与黄色产生间色绿色这一规律后,我接下来安排了幼儿进行混色游戏,让孩子们在尝试游戏中认识蓝与红、红与黄的间色紫色、橙色。在尝试练习中,我鼓励孩子们在画中观察树叶颜色的变化。然后我再把孩子们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向孩子们讲授点的疏密、主次与树叶色彩的关系。

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对比欣赏、探究,感受色彩重叠的奇妙变化,让幼儿自主尝试运用重叠点彩画法绘画彩色的树林。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在教学指导中,我就有意识地让孩子从色彩上进行观察,让幼儿感受色彩的变化,感受到了艺术的美,激发了幼儿创作的欲望。

整个活动下来孩子们的作品各有不同。可能由于时间的关系,部分孩子的树点的彩点不够多,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也不强。我与孩子们商量,孩子们主动要求在课后继续丰富。通过这次的活动,让我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平时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要与幼儿平等交流对话、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性和主动探索的机会,相信他们会更加的乐意主动去探索周围的事物,还会与教师交流自己的发现,从而有更多的创新。

变化量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懂得情绪愉快有利于身体健康。

2、初步学习正确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3、引导幼儿逐渐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5、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难过或疼痛时不哭。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懂得情绪愉快有利于身体健康。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正确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活动过程

步骤1:

一、情景感知,理解每个人都有情绪。

1、出示图片1(一个小朋友当时值日生之后露出甜甜地笑容。)问:图上的.小朋友怎么了?为什么?平时你们会这样吗?为什么呢?

(和幼儿讨论之后得出情绪:开心。)

2、出示图片2(一个小朋友自己带到幼儿园的图书被撕破后很生气。)问:图上的小朋友怎么了?为什么?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和幼儿讨论之后得出情绪:生气。)

3、出示图片3(一个小朋友看见鱼缸里的小金鱼死了,表现得非常伤心。)问:图上的小朋友怎么啦?为什么?你们也会这样吗?为什么?

(和幼儿讨论后得出情绪:伤心或不开心。)

4、出示图片4(一个小朋友因为不会系鞋带而发愁。)问:小朋友怎么啦?为什么?你们会系鞋带吗?如果你们遇到了不会做的事情会怎么样?为什么?

(和幼儿讨论后得出表情词:发愁。)

5、教师小结:每个人在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时,心里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喜、怒、哀、愁等,这种感受我们叫它心情。

设计意图: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孩子观察富有生活气息的图片,和老师一起讨论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事情,让幼儿尽情的说说自己是否也会这样,在观察和讨论中理解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喜、怒、哀、愁。

步骤2:

二、讨论分析,知道好心情有利于我们身体健康。

1、师:心情是我们的好朋友,一份好心情能让我们过得很开心,可是一份坏心情却会把一切都弄得很糟糕,那么我们在什么时候心情会好,什么时候心情会坏呢?

好心情坏心情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的情况填在书面表格中。)

2、你们平时心情好的的时候多还是心情坏的时候多呢?为什么?心情好的时候你们会用什么颜色来表现呢?请你们为自己的情绪配色。

(出示色彩卡,请幼儿为不同心情配色。)

开心生气伤心发愁

(注:每一个心情都有娃娃头表现,有助于幼儿理解这些心情。)

3、幼儿操作结束后,教师小结分析幼儿的配色情况。教师小结,好心情时我们会用鲜艳的`颜色来表现,坏心情是我们会用深暗的颜色来表现,看来孩子们都喜欢好心情咯,不开心就是生气,生气不仅不让人喜欢,还会对我们身体产生坏的影响。生气的时候,人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身体越来越差,所以我们要尽量不让自己生气,把生气这个坏习惯消灭掉。好的心情会让我们开心地过每一天,让我们身体健康。

设计意图:在第二个环节中,我用表格的形式记录孩子们的好心情和坏心情,同时还让他们给心情配色,让他们理解好心情与坏心情的不同,感知好心情会给我们带来快乐。

步骤3:

三、体验理解,寻找到排解不开心情绪的方法。

1、好心情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可是有几只小动物不开心了,看看它们怎么了?

(出示两幅图。)

图5:斑马先生和小狮子抢皮球脸上被小狮子扔皮球给砸伤了。

图6:花猪小姐已经有很多玩具了,还要妈妈给她买玩具,妈妈不肯,它就生气了。

引导幼儿理解斑马先生和花猪小姐这时的心情很坏。

2、怎样才能让他们变得开心呢?狐狸大婶开了一间开心吧,我们去看看吧。(出示书本第一页的画面。)哇,斑马先生和花猪小姐在狐狸大婶的开心吧玩的多开心呀。狐狸大婶的开心吧真神奇,它们是怎样变快乐的呢?(让幼儿仔细观察图画并回答。斑马先生在吃冰激凌而变开心了,花猪小姐在跳蹦蹦床而变开心了。)

(教师再幼儿的回答基础上再小结,让幼儿懂得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采取其他适当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让自己变得开心起来。)

3、你们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让它们变得开心吗?

(引导幼儿尽情的讨论回答,同时及时鼓励回答正确的幼儿,让幼儿感知可以有不同或很多的方法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4、幼儿回答后让他们把他们自己认为好的方法记录在操作卡第2页“我的开心法宝中。”

5、幼儿完成操作后,教师简单小结本次活动的内容。心情是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小精灵,我们有时高兴,有时生气,有时难过,不过,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让我们随时保持愉快的心情。遇到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唱唱歌,跳跳舞,玩玩玩具,看看电视或者用你们刚才记录的各种好的办法,这样我们就能让自己快乐起来,就能天天拥有好心情,你的快乐就会变成大家的快乐,我们身边就会充满快乐!

变化量的教案篇6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习了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上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商虽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就使是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本节课从乘法变化规律入手,利用乘除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想到: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它们可能是什么?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但只有猜测是不够的,要想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就必须予以事实证明,通过对三次验证过程不同角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数学研究过程,尝试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例6。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测。

师: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之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印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师: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发现了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

师:对呀,我也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除法中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如果有会是什么规律呢?

生1:我觉着除法中肯定有规律,因为乘除法个部分之间是有联系的。

生2:我同意。而且我觉着如果被除数扩大了,除数不变,商也会跟着扩大。

生3:我觉着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也跟着缩小,除数扩大、商也跟着扩大。

生4:我猜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生5:我不同意。我觉着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会扩大,除数扩大、商会缩小。

(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进行板书)

(评析:简简单单的复习提问,不经意间将乘、除法之间挂起钩来,打通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巧妙的运用了正迁移,促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猜测入手启动整个教学活动。)

二、验证猜测、研究规律。

(一)、验证第一个猜测: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

师:合理大胆的猜测是我们研究问题的重要的第一步,但仅仅停留在猜测上还不行,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生:验证。

师:你们打算怎样来验证?

生:可以列算式来试一试。

师:举例实验的方法,确实是个好方法,那么我们就来逐个的验证。先来验证“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商是否也随之扩大或缩小呢?”同学们可以小组合作,把你们所举得算式和结论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1: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10÷2=5,如果2不变,10扩大2倍,商就会变成10,也扩大了2倍,所以我们小组的结论是: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商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我们小组举了3个例子进行验证,4÷2=2,80÷8=10,30÷5=6,每个例子都让除数不变,让被除数扩大、缩小,看商的变化,我们利用了计算器帮助演算,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师:对这两个小组的汇报大家有什么意见?

生1:我们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生2:我觉着第2组举了3个例子,更全面一些。

师:举例验证的方法确实应尽可能的多举例,这样才能更全面、正确率才更高,如果我们把全班的例子合在一起就更能说明问题。

(评析:猜测、验证是基本的数学研究方法之一,教师将这一研究思想作为整节课的核心贯穿始终,可见用心良苦。同时借助第一个层次的验证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列举法的应用要考虑它的全面性,仅靠一个例子是不能得结论的。)

(二)验证第二个猜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会随之缩小或扩大吗?

师:通过举例验证的方法,我们发现刚才的第一个猜想是正确地的!再来看第二个猜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真的会随之缩小或扩大吗?请大家继续验证。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汇报:

生1:我们小组找了2个例子,并用计算器进行了验证: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相同的倍数,除数缩小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生2:我们小组也发现刚才的猜测不对,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与商的变化方向是不一样的。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学生茫然)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大家所发现的规律,比如:有一个蛋糕,如果平均分给10个人吃,每人只吃它的,是一小块,如果平均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它的,是一大块,如果平均分给2个人吃,每人就会吃它的,更大的一块;这就像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就缩小,除数缩小商就扩大的道理是一样的。

(评析: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与商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学生最难理解的,这与乘法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教师巧妙的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变抽象为形象,突破了难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通过验证我们发现刚才的猜测不对,正确的结论应该是: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板书)。

(三)验证第三个猜测: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同学们,咱们还有一个猜测呢,怎么办?继续验证。

(学生小作合作,继续验证。)

汇报:

生1:我们小组发现“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个猜测也是错误的。比如:20÷10=2,如果变成40÷5商是8,不是2。

我们又按照另一种方法去实验:20÷10=2,如果被除数扩大2倍变成40,要想让商不变还是2,除数只能是20,也就是说也扩大了2倍。所以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才不会变。

生2:我们小组也是这样想的,只是我们组又举了几个例子验证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不变”是正确的。

师:这两个小组的研究思路真好,当他们小组发现有些猜测不正确时,能迅速做出合理的调整,而且还能主动地对新的调整再进行实验验证,这种研究思路值得大家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能像他们一样,决不轻言放弃,及时调整思路,继续深入研究。

师总结:我要忠心的祝贺大家:通过合理的猜测、反复的验证,成功地发现了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变化规律,大家真了不起!

(评析:教师借助这个层次,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不断的修正、反复的实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锲而不舍的优秀品质。)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练习1:

师:这些规律在平时的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呢?能不能对计算有帮助呢?我们来看这样一组题,(出示):

3420÷57=60 76800÷240=320

34200÷57= 76800÷24=

342÷57= 76800÷2400=

(学生迅速口答出得数,教师记录答案。)

师:这么大的数,大家怎么做得这么快?

生:运用了刚才发现的规律……

师:到底算得对不对呢?规律在这里用的合理不合理呢?用计算器来验算一下。(学生运用计算器来验证。)

学生汇报:通过验证,发现正确。

练习2:(独立完成)

240÷30 =8

(240 ×4)÷(30 × ?)=8

(240÷6)÷(30? 6)=8

(240 ?? )÷(30÷5)=8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通过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方法,研究发现了除法中的三条变化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猜测——验证——结论,这也是科学家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希望今后同学们能利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变化量的教案篇7

活动一:缤纷果篮

目标:促进宝宝按颜色分类的能力。

准备:三个篮子,红、黄、绿标志,红、黄、绿蔬果若干

玩法:在三个篮子上分别贴上、绿色和黄色的标志,宝宝将红的、黄的、绿的蔬果按颜色分类放在篮子里。

活动二:嘴青蛙

目标:尝试手眼协调地将纸球扔进青蛙嘴巴里。

准备:嘴青蛙,纸球

玩法:将青蛙放在一处,孩子将纸球瞄准扔进青蛙的嘴巴中,家长可根据孩子的能力调整青蛙嘴巴的小。

活动三:造房子

目标: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幼儿初步的'垒高意识。

准备:积木、饮料瓶等。

玩法:把积木、饮料瓶等尝试叠高、垒高成房子并使房子不倒。

活动四:吹乒乓球

目标:练习深呼吸,增进宝宝肺活量。

准备:塑料瓶子,乒乓球,篮子

玩法:让宝宝将乒乓球依次放在一个个瓶口,宝宝站在瓶子的旁边,用嘴吹乒乓球,将乒乓球吹落则成功,家长也可以和宝宝进行比赛,看谁吹落的乒乓球多。

变化量的教案篇8

活动目标:

一、通过摸、看、玩筷子让幼儿了解各种筷子的用途、特点。

二、发挥幼儿的想象思维,用筷子创造各种图形。

三、让幼儿练习使用筷子做到姿势正确并用筷子学会夹物品。

活动准备:

各种样式及色彩的筷子数十双,用盘子装好的豆子、玻璃球、纸条等少许。

活动过程:

一、发声练习《小心过马路》,提醒幼儿“马上就要开始上课了”,意在集中小朋友的注意力。

二、老师的话:“亲爱的小朋友,老师在上课前要出个谜语让家来猜,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最先猜出来,”-----两姐妹,一样长,酸甜苦辣她先尝。(筷子)

“筷子是每天都要和我们见面的小伙伴,它在吃饭的时候助了我们,是我们家的好朋友,今天聂老师就要请小朋友们一起来重新认识一下我们的朋友筷子!”

三、老师拿出一双筷子,教幼儿声说出:“筷子,两根筷子,一双筷子”。让幼儿了解筷子表达该用的量词。

四、将小朋友带来的'筷子和老师收集的筷子全放在桌子上,像个筷子家庭聚会一样,“长的是爸爸,细的是妈妈,短的是儿子,你们看这家人多热闹啊。”让幼儿对筷子产生兴趣。

五、小朋友可以随意下位观察每双筷子的不同,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回答老师在观察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筷子有哪些颜色”

“请将长的和短的筷子分出来。”

“摸摸看,每双筷子是不是都是同一种材料做成的”

“你喜欢哪双筷子,为什么”

六、让幼儿讨论,筷子有哪些作用

“小朋友们,筷子我们非常熟悉,它有哪些作用呢”(用餐、敲打、玩具等)

老师说:“筷子啊,还会变戏法呢,不信你们看。”老师将一些筷子摆成好看的形状,调动小朋友的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动用在桌上也摆出各种图形。老师与孩子一起动手。

七、小朋友人手一双筷子,老师教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手捏在筷子的中下方,不能太低和太高,两支筷子不能分得太远,中指与拇指碰头,其他做辅助。老师考验小朋友的学习效果:“现在老师要来考考家,看到底你们学得怎么样”在桌上分组放上几盘豆子、玻璃球和纸条,让幼儿试着来夹物,从一个盘里夹到另一个盘里,看谁夹得稳,夹得快,并在活动过程中纠正错误的拿筷姿势。老师也参与其中。

八、结束语:“小朋友们,老师又要给你们出个谜语了-----两兄弟,一般高,一日三餐不长膘。(筷子)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重新认识的筷子,以后我们要和筷子做好朋友们,我们要去爱护它,不能伤害它。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