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月亮》教案优秀6篇

时间:2024-05-31 作者:Mute

实践性的教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教案的质量密切相关,以下是大黑猫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班《月亮》教案优秀6篇,供大家参考。

小班《月亮》教案优秀6篇

小班《月亮》教案篇1

活动目标:

⒈感受诗歌内容,学习说“……醒来了”“……睡着了”

⒉区分两段音乐不同的性质,体验诗歌所表现的“热闹”和“静悄悄”

活动准备:

⒈课件

⒉太阳、月亮、小草、花、小鸟、小兔、小朋友图片

⒊音乐:《欢乐颂》、《摇呀摇》

活动过程:

㈠理解诗歌第一段内容。

⒈看课件,提问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

教师小结: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朋友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⒉太阳出来了,还有谁醒来了?

小结:太阳出来了,……醒来了……醒来了……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⒊小动物、小朋友都醒来了,他们会做些什么事情呢?

他们会唱歌跳舞真热闹呀。让我们也来唱歌跳舞热闹一下。

⒋感受热闹的音乐:随《 欢乐颂》的音乐,师生共舞。

㈡继续看课件,理解第二段内容。

⒈提问:看,谁出来了?小草在干什么?还有谁在睡觉?

教师用诗歌小结:月亮出来了,小草睡着了,小花睡着了,小朋友睡着了,黑夜静悄悄。

⒉提问:月亮出来了,还有谁睡着了?鼓励幼儿用诗歌中的结构说出来。

⒊感受安静的音乐:黑夜静悄悄,大家都睡着了。我们也休息吧。

在《摇啊摇》的音乐中做花、草、睡觉的动作。

㈢完整欣赏。

⒈放录音,幼儿欣赏诗歌。今天,太阳和月亮还带来了一首好听的诗歌,诗歌的名字就叫《太阳和月亮》。

⒉提问: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月亮出来了,谁睡着了?(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⒊看图片师生朗诵诗歌。

㈣感受音乐的性质,体验白天的热闹和黑夜的静悄悄。

⒈太阳和月亮带来了两段音乐。一段是白天,很热闹的.;一段是黑夜,静悄悄的。让我们来听一听哪段是白天,热闹的;哪段是黑夜,静悄悄的。

⒉听音乐:《欢乐颂》和《摇呀摇》

提问:哪段是白天,热闹的;哪段是黑夜,静悄悄的?

⒊小结:第一段音乐好象许多的小朋友和小动物一起出来玩,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做游戏。热热闹闹的,是白天。第二段音乐好象小朋友、小动物都睡着了,静悄悄的,是黑夜。

㈤游戏:白天和黑夜。

游戏规则:《欢乐颂》的音乐时,小朋友离开座位,做花、草、动物醒来蹦蹦跳跳的动作,《摇呀摇》时回到自己的座位做睡觉的动作。

活动延伸:

用《太阳和月亮》的格式创编诗歌。

附:太阳和月亮

太阳出来了,

小鸟醒来了,

小树醒来了,

小朋友醒来了,

白天真热闹。

月亮出来了,

小草睡着了,

小花睡着了

小朋友睡着了,

黑夜静悄悄。

课后体会:

通过这一教学活动,使我更加相信,新课程的实施是对传统分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它使幼儿在学习中变得更主动,使幼儿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获得经验,掌握技能,锻炼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是一个灵活开放的系统,在课题的生成中必须融会贯通,如果你僵硬的、静止不变的执行课堂计划,会使它失去生命的活力,从而不能激起幼儿学知的兴趣。

小班《月亮》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所营造的艺术氛围。

2、体验“热闹”与“安静”对比形成的意境,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两幅不同意境的背景图,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小图片。

[活动过程]

1、游戏:为太阳公公、月亮阿姨找朋友

(1)每个人都有好朋友,小鸡和小鸭是好朋友,小花和小草是好朋友,太阳公公和月亮阿姨也想找好朋友。太阳公公说:“我喜欢热闹。”月亮阿姨说:“我喜欢安静。”谁是它们的好朋友呢?请小朋友帮忙找一找。

(2)提供橙色背景纸和黑色背景纸,分别弹奏两段不同风格(欢快跳跃、舒缓轻柔)的音乐,教师随音乐提示幼儿“太阳公公出来了”“月亮阿姨出来了”,鼓励幼儿把小图片(与儿歌内容有关的玩耍中的小动物、睡梦中的小景物等)送到不同的背景纸上。

(3)师幼一起观察两组图片,说说太阳公公(月亮阿姨)的好朋友是谁,为什么说它们是太阳公公(月亮阿姨)的好朋友。(引导幼儿说出:太阳公公出来了,天亮了,小动物们都醒过来了,都到外面来玩了;月亮阿姨出来了,天黑了,小花小草都睡着了。)

2、利用图示学习诗歌

(1)这些小图片中藏着一首好听的诗歌,请小朋友们仔细听诗歌里说到了谁,把他们从小图片中找出来,按顺序排排队。(教师用两种不同的音色、语调示范朗诵:太阳出来了,小兔醒来了,小狗醒来了,白天真热闹。月亮出来了,小花睡着了,小草睡着了,夜晚静悄悄。)

(2)教师随钢琴伴奏朗诵诗歌,请幼儿跟着朗诵,并检查小图片是否排对,除去多余的小图片。

(3)提问:为什么说白天真热闹?(太阳出来了,小动物们都醒来了,大家在一起玩,白天真热闹。)夜晚是怎样的?(月亮出来了,小花小草都睡着了,到处都很安静,夜晚静悄悄。)

(4)我们一起念念这首好听的诗歌。

(5)有几张小图片藏起来了,你们还能把这首诗歌念出来吗?

3、学习创编诗歌

(1)(出示两幅不同的小图片)你们能把它们编进诗歌里吗?(请幼儿排列两幅小图片,然后根据图示念一念。)

(2)请幼儿找找躲起来的其他小图片(与前面不同的图片),排一排,念一念。

(3)幼儿一起念一念新编的儿歌,教师钢琴伴奏。

4、游戏:和太阳公公、月亮阿姨一起玩

(1)你们愿意和太阳公公、月亮阿姨一起玩吗?请你们听仔细:谁出来了?你们可以怎样玩?

(2)交替播放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鼓励幼儿听音乐做动作,最后随表示“太阳出来“的音乐到外面玩。

活动反思: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本次语言活动中,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记忆儿歌和创编儿歌,在教学准备上,采用传统的图片,简单易行,易于操作,便于师幼之间的互动,虽然现在课件的运用在某些方面给教学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优势,但传统的图片教具,在师幼互动操作方面,也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教师通过藏图片,让幼儿运用记忆回忆儿歌内容,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让枯燥练习更加生动有趣。在活动中通过音乐与语言的整合,更好地促进目标1的达成,体味“热闹”和“静悄悄”的意境。在本次活动中,在幼儿的创编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幼儿思维的发散,引导幼儿发挥想像力,创编出更多更广的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动物。

小班《月亮》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诗歌中“静悄悄”与“热闹”的氛围,体验诗歌带来的不同意境。

2.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有感情地诵读。

3.尝试用“xx醒来了”、“xx睡着了”说一句话。

活动准备:

1.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森林狂想曲》,《摇篮曲》)。

2.图片若干(小蝴蝶、小猪、小狗、小鸭、小猫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小客人,我们一起用热烈地掌声把它请出来吧!(出示太阳图片)

2.出示图片太阳

(1)教师:小朋友们好。幼儿:太阳公公好。教师:我们的宝贝可真有礼貌,太阳出来了,白天到了,你们去干什么呀?

(2)师:还有一歌小客人藏在电视机后面的,我们一起招招手把它请出来吧!(幼:请你出来吧!)

3.出示图片月亮

教师:小朋友们好。

幼儿:月亮好。

教师:月亮出来了,晚上了,小朋友们可以去干什么呀?(睡觉)

幼儿自由回答。

二、看图理解儿歌

(1)师:今天太阳和月亮是想出来找好朋友的,我们一起帮帮它们好不好?出示图片太阳和小鸟

师: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谁来说说还有哪个好朋友醒来了?(幼儿自由讲述)

师:看看你说的朋友醒来了吗?(小树)带幼儿复述诗句:小树醒来了。

师:还会有哪个好朋友醒来了呢?(幼儿讲述)复述诗句:小朋友醒来了。

师:这么多的好朋友都醒来了,我们听一听他们都在干什么呢!(播放音乐)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听见了什么?(幼儿自由表述)

师:这么多好朋友一起过来了,可以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一说:白天真热闹!

(2)出示月亮的图片:

师:还有一位客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月亮)月亮出来了,我们可以去干什么啊?(睡觉)请小朋友把眼睛闭起来吧!

师:亲爱的孩子们,请睁开你的眼睛,瞧,月亮出来了,我们一起帮它找一找,谁睡着了? (幼儿说出来)

师:月亮这么多的好朋友都来了,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

(3)引导幼儿用儿歌里的话说出来。

幼儿:小花睡着了,小草睡着了,小朋友睡着了……(哼唱摇篮曲)

师:小朋友睡觉了,周围很安静,黑夜静悄悄。(幼儿复述黑夜静悄悄)

师:这么多的'好朋友在一起还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呢。诗歌的名字叫太阳和月亮。(幼儿复述)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师:刚才当太阳出来的时候老师用响亮地声音,因为白天很热闹。当月亮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声音呢?(小小的)

三、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请幼儿用不同的声音朗读诗歌内容,区分白天和黑夜的不同情感表达。

四、创编诗歌

师:好听的诗歌传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你们看,还有很多的好朋友也想到我们的诗歌中来玩一玩呢!

师:当太阳出来了,你想请哪个好朋友?

当月亮出来了,你想请哪个好朋友?

幼儿自由操作,并把新创编的诗歌完整表述。

小班《月亮》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及其描绘的画面,感受白天的热闹和的夜晚宁静,尝试用合适的音调朗诵儿歌。

2.体验听音乐游戏的快乐。

3.在初步掌握儿歌结构的基础上,尝试替换儿歌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仿编儿歌。

活动准备:

1.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

2.两幅不同意境的背景图

3.与儿歌内容相关的 小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白天、黑夜的背景图,导入活动。

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两幅漂亮的图片,小朋友看,这是什么时候?这又是什么时候?

幼:白天、夜晚

师:“白天太阳出来了,夜晚月亮出来了。“

二、出示不同动态的动物卡片,让幼儿根据对白天和夜晚的已有经验,匹配相应的动物卡片。

师:“小朋友看,小动物们也来了,大家拍手欢迎,小朋友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有的在睡觉,有的不睡觉)你想把它送到哪一幅图片上呢?

请一位幼儿上来送,并问问为什么要这样送?(白天小动物们玩游戏,晚上要睡觉。)

三、利用图片内容,学习儿歌

1.欣赏儿歌一遍

师:“小动物们白天游戏,晚上睡觉还能编成一首好听的儿歌呢!想听吗?”

提问:儿歌名字叫什么?

太阳出来了,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引导并学习幼儿儿歌中的话小狗汪汪叫、小兔蹦蹦跳、小鸟渣渣叫)

“白天是怎么样的?”(学习“热闹”)

“月亮出来了,小动物们又在干什么?“

幼:小狗睡着了,小兔睡着了,小鸟睡着了。

“小动物们都睡着了,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到处怎么样?”

(学习“静悄悄”)

2.幼儿看这图示念儿歌一遍

师:“这次我们看着图片一起来念一下。”(表扬念得好的幼儿)

3.引导幼儿用合适的音调和动作朗诵儿歌

师:“小朋友想想太阳出来了,小动物们醒来了都在跳呀、叫呀,我们可以用什么声音来念?

幼:高兴、响亮

师:“好的,我们就用响亮的声音来念念吧!”

(幼儿念白天部分的儿歌)

师:“月亮出来了小动物们睡着了,这时,我们用什么声音来念呢?

幼:轻轻的、慢慢的.

师:“好的,那我们也来试试吧!

(幼儿用轻轻地、慢慢地声音念黑夜部分的儿歌。)

四、弹奏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幼儿对比“热闹”与“宁静”,鼓励幼儿听音乐做动作。

1.欣赏两段音乐

师:“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两段好听的音乐呢?想不想听?(想)那好,你们一定要听听哪一段是音乐是太阳出来了,哪一段音乐是月亮出来了?

幼:第一段太阳出来了,第二段月亮出来了

师:“我们跟着音乐来表演一下儿歌里的小动物吧。刘老师想扮演儿歌里的小狗,我听到欢快的音乐会汪汪叫、听到宁静的音乐会怎样呢?

幼:睡觉

师:“小朋友想扮演儿歌里的谁呢?想想看,想好了吗?想好了,我们就跟着音乐表演儿歌里的小动物吧!”

五、学习创编诗歌

师:“小狗、小兔、小鸟白天出来唱呀、跳呀做游戏,晚上要睡觉,还有哪些小动物也是这样的呢?(幼儿回答一个动物,老师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来)

师:“我们把你们想到的小动物一起编进儿歌里去吧!”(教师带领幼儿看着简笔画朗诵一遍仿编的儿歌)

师:“下次我们还可以把更多的小动物编到儿歌里面去呢!”

六、结束部分

师:现在是什么时候,白天还是晚上?(白天)那我们也到外面去做做游戏吧?

活动反思:

?太阳和月亮》是一首浅显、易懂的儿歌,比较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这次的教学活动中,我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以白天、黑夜两种不同意境的背景图同时出现来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导入活动,迅速引起幼儿的注意,并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我采取了集体、个别朗诵、自主选择角色和配乐朗诵等形式,让幼儿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下,主动地学习儿歌、表演儿歌,使这次的语言活动成为了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活动。同时,在帮助幼儿学习用不同的音调朗诵儿歌时,我采取了朗诵和音乐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欢快和缓慢地音乐声中自主地调节,控制朗诵的语调、语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儿歌所表达的两种意境。

当然,在执教的过程中如果我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的节奏,使各个环节衔接得更紧凑一点,那样将会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发挥想象力进行创编,相信孩子的思维会更活跃,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会有进更进一步的提高。

小班《月亮》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运用图形和线条组合,大胆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和简单情境。

2.区分白天和黑夜,知道人们晚上都会做哪些事情。

活动准备

大背景,人手一份小背景,窗户黄色纸若干,星星贴纸,胶水。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人

1.(出示背景图)晚上,在黑黑的夜空中,看看谁来了呀?

2.月亮姐姐说:“今天晚上我来看看小朋友们都在家里干什么呢?”

二、示范讲解

1、第一扇窗

月亮姐姐悄悄地来到第一扇窗户前,咚咚咚,咚咚咚,第一扇窗户的灯亮了起来。(翻出第一扇窗户)

1)月亮姐姐看见了谁呢?(小弟弟)

2)小弟弟正在玩什么呢?(教师添画小汽车)

3)月亮姐姐问小弟弟:“小弟弟,你好,你在干什么呀?”小弟弟说:“月亮姐姐,你好,我在玩汽车。”

2、第二扇窗

月亮姐姐和小弟弟挥挥手,又悄悄地来到了第二扇窗户前,咚咚咚,咚咚咚,第二扇窗户的灯也亮起来了。(翻出第二扇窗户)

1) 教师出示画好的妹妹。

2) 幼儿讨论:小妹妹晚上在干什么呢?

小结:晚上,小朋友们有的在玩玩具,有的在洗脸,有的在刷牙,还有的在睡觉。

3、第三扇窗

月亮姐姐一听晚上可以做的事情这么多,开心地跳起了圆圈舞,转了一圈,她来到了第三扇窗户旁,咚咚咚,咚咚咚,第三扇窗户的灯亮了起来。(翻出第三扇窗户)

1)月亮姐姐看到了弟弟还是妹妹呀?

2)教师转动竖着的人,变成躺着的人。

3)我们和小弟弟一起对月亮姐姐说:“月亮姐姐,你好,我在睡觉!”

月亮姐姐说:“弟弟,晚安!”

弟弟说:“月亮姐姐,晚安。”

三、幼儿创作

情境:月亮很想知道小朋友们晚上还会做什么,她看到后面屋子里的窗户的灯都亮了起来,可是小朋友们都在哪里呢?那我们一起先把小朋友们请到窗户里面来,然后再想想晚上他们在干什么。

1.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图形和线条组合的方法来表现想象中的人物,并根据想象大胆添画晚上小朋友做事情的情境。

2.教师巡回观察幼儿作品,并将幼儿的作品放大示范在大背景的第四、第五扇窗,启发幼儿大胆想象晚上大家都会做什么事情。

3.提醒幼儿粘贴第三扁窗户,并添画窗户里面的内容。

4.发放星星贴纸,装扮画面。

四、交流讲评

情境:月亮姐姐真高兴啊,他看见屋子里面好多好多的小朋友,晚上做了许多开心的不

一样的事情,那么我们一起来告诉月亮姐姐我们在于什么好吗?

1.教师以对话的方式,让幼儿在观察作品画面的基础上,学说对话:

教师问:小妹妹(小弟弟),你好,你在干什么呀?

幼儿回答:月亮姐姐,你好,我在……

2.小朋友,天已经很晚了,大家快去睡觉吧。大家晚安。

活动解析

在小班下学期开展“白天和黑夜”这个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月亮姐姐”这个活

动。“白天和黑夜”的大目标是:有观察太阳、月亮变化的兴趣,区分白天和黑夜。为了让幼儿能区分白天和黑夜,知道人们晚上都会做哪些事情,我们在活动中创设了这样的情

景:晚上到了,月亮姐姐想知道小朋友们到了晚上都在干吗?导人情境——她咚咚咚,咚咚

咚,分别敲开了三扇窗——月亮很想知道小朋友们晚上还会做什么,导入幼儿用绘画的方式

画下晚上可以做些什么事情——一起和月亮姐姐分享晚上可以做的事情。

小班下学期的幼儿已积累了一些简单图形的表现经验,并能够有意识地通过线条、图形

的简单组合表现事物的大致特征。于是,我们将活动的目标定位在初步尝试运用图形和线条

组合大胆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和简单情境。

1.三扇窗的不同作用

第一扇窗——观察

教师出示的范例是一个米罗画的男孩,目的在于让幼儿观察男孩和教师当场添画小汽

车,引起幼儿对晚间游戏的联想。

第二扇窗——讨论

教师出示的范例是幼儿事先画的女孩,目的在于让幼儿进行讨论:小妹妹晚上睡前在干

什么呢?从而延伸到晚上你们都会做些什么事情?为后面幼儿自己创作创造条件。

第三扇窗——改变

考虑到小班孩子都会从晚上联想到睡觉,但对画躺着的人是很困难。为降低难度,教师用转动纸上的方向,让幼儿发现变一变就将站立的人变成睡觉的人,吸引孩子画睡觉的人的兴趣。

2.活动中教师的示范

在今天的活动中,教师没有示范如何画人,而是一扇窗提供了米罗的画,一扇窗提供了幼儿自己的绘画作品。因为我们觉得不管是米罗还是孩子自己的'作品,他们的`表现方式更贴近幼儿的理解,并转变成自己的表现方式。

对小班的美术活动,教师要不要示范和怎样示范,这两个问题常使教师疑惑,担心若缺

乏示范幼儿会画不出来。就这个活动,我在前期试教的时候,也曾尝试着让个别孩子上来画

三扇窗户里面的人,很多孩子原来站在展示板前就不敢画,变成我说一句他们画一笔,时间花费了很多,给全体幼儿留下“真难啊,没有老师帮忙不行”的印象。我也曾生怕他们不会画方形,很详细地示范讲解如何画玩具汽车,又发现好多幼儿在自己的画纸上都画了小汽车,反而限制了幼儿的想象。经过讨论,我们最终决定取消示范画人,并在添画小汽车时加快速度,使幼儿体会画小汽车的轻松自在,从而愿意画出各种自己喜欢的内容。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进行过程性指导,如教师学画幼儿的创意,让孩子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老师也要学我的画,又再现了更丰富的图像表现方法,真正做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现在,我们的小班幼儿个个拿起笔来就信心百倍地涂鸦,再也没有人说:“老师我不会画”,也使我看到了许多小班幼儿与大师相仿的创意画面。

小班《月亮》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画面内容,体验诗歌所展示的“白天真热闹,夜晚静悄悄”。

2.幼儿学习短句“xx醒来了,xx睡着了。”

3.要求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依照诗歌的结构,根据个人的经验,想象伭出新的诗句。

4.通过阅读小图、上下图的对比观察,了解故事的'情节,通过一组图片排序,了解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5.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准备

1.夜晚的场景布置,贴绒图片:太阳、小鸟、小树、小朋友、月亮、小草、小花等。

2.各种动物、植物头饰若干。

3.热闹的音乐和安静的音乐。

4.录音诗歌用诗歌的配乐。

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

(1)把幼儿带入一种创设好的情景中,幼儿安静地“睡觉”。

(2)出示一个太阳向小朋友问好,老师问:“天亮了,看看谁出来了?”

2.基本部分

(1)诗歌的学习

a 逐一出示白天的事物,问:“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还有谁醒来了?”(先出示一只小鸟,幼儿学说:“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在出示前让幼儿发挥一下想象力,再出示确定内容。)

b 老师朗读第一段诗歌,幼儿跟念

(2)出示夜晚的图片

a 提问:“月亮出来了,谁睡着了?还有谁睡着了?”(这里采用个别回答与集体回答的方法,提醒幼儿说完整话。在这里,图片一下出现,让幼儿立刻讲述。)

b “月亮出来了,xx睡着了。”问:“月亮出来了,还有谁会睡着?”

c 欣赏一遍整体诗歌的配乐朗诵。

d 幼儿跟着配乐朗诵。

(3)游戏仿编诗歌《太阳与月亮》(分组活动)请两名幼儿分别扮演太阳与月亮,其他幼儿各自戴上头饰与太阳、月亮做游戏。

a 放一段热闹的音乐,太阳出来,幼儿说:“太阳出来,xx醒来了。”

b 放一段宁静的音乐,月亮出来,幼儿说:“月亮出来,xx睡着了。”(每个幼儿都参与,第个幼儿都要说出自己所戴头饰的名字,把它编入诗歌中去。)

3.结束部分

(1)教师小结“夜晚静悄悄,白天真热闹。”“它们都睡着了,请小朋友轻轻地放下它们,我们离开这儿。”

(2)幼儿自然离开,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