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时间:2022-05-24 作者:dopmitopy

在上课前拥有一份详细的教案是可以让我们有很大的安全感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效力,下面是大黑猫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要求:

1、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基本笔画“竖”。

2、正确、规范地书写含有“竖”笔画的汉字。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竖”的写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指名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讲解“竖”书写要领。

1、老师示范书写,指名说笔画名称。

老师领读笔画名称。

2、讲解笔顺(从上到下)。

3、再次范写,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竖”有什么特点。

分小组讨论。

4、教师分析讲解:

竖画要写垂直,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

竖有垂露、悬针和短竖之分。

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

图示:

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

图示:

短竖,写法同垂露竖,只是笔画较短,短竖要写得短粗有力。

图示:

5、指名说一说垂露竖、悬针竖、短竖怎样书写。

6、师边讲解边示范。

(二)学生练习书写竖,师行间巡视辅导。

展示优秀的学生作业。

(三)学习书写带竖的字。

1、出示范字:

十上土干工正

2、指名认读。

3、指名说笔顺,书空。

4、带领学生分析书写要领。

十:横平竖直,是悬针竖

上:垂露竖,上面的横稍短,下面的横略长。

工:上面横短,下面横长。

5、演示书写过程。

6、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强调写字姿势。

7、比一比,改一改

三、总结,小组内评一评谁的字写得漂亮。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教材分析】

本文内容选自《三字经》,字数整齐,上下两节,每节四句。朗朗上口的诵读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堪称识字小文典范。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课设计以学生自主交流、小组互动为主体,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获得识字过程的丰富体验。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1、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2、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音频,激趣导入

1.教师引言:听,一群小朋友在诵读什么呢?(播放《三字经》的音频文件,组织学生认真倾听3遍。)

2.交流:你听清小朋友诵读的内容了吗?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吗?

3.播放《三字经》的视频文件(带有字幕),学生看字幕,跟着声音诵读。

4.教师引言: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发现《三字经》开头一句怎么背了吗?(学生齐背)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儿歌,先圈出本课的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识字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反复读几遍。

2.找学生试着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读音,集体订正后齐声朗读。

3.再自由读文,注意所圈生字的读音,多读几遍,注意三字一停顿。

三、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字卡,同桌交流怎样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

2.学生汇报:大声领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预设:

(1)“之”:字形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女,点是她的头,横撇是她的身体,捺是她舞动的裙摆。

(2)“初”:本义是用剪刀裁剪布料(此处结合字理演变图)。记忆方法:用刀剪断脐带的胎衣,婴儿的新生就开始了,也叫人之初。左衣右刀就是“初”。

(3)“性”:左右结构。可以这样记:天生心善,是人的本性,所以左边“忄”,右边“生”字,合起来就是“性”。

(4)“善”:翘舌音,可用字歌记忆:小羊坐地上,张口说“善良”。

(5)“习”用字歌记忆:“羽”丢半边就是“习”。

(6)“教”:左右结构。多音字:jiāo(教书);jiào(教师)。

(7)“迁”:半包围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并组词。

(8)“贵”:贝部,表示与钱物有关。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

(9)“专”:翘舌音,组词:专心致志、专注、专门。

(10)“幼”:组词:幼儿、幼虫、幼苗。

(11)“玉”: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字歌:大王怀中一宝石。

(12)“器”:用具的总称。组词:器皿、器物、武器。巧妙记忆:一只犬四张口。

(13)“义”:组词:正义、情义、见义勇为、兄弟相拥,义薄云天。

3.出示字卡,多种方式认读:学生领读、自由读、开火车读。

四、作业

认会生字,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指名读生字。

2、齐读生字。

二、学习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同桌互读。

三、师生互动,感知韵文含义

1.先学后教,理解第一节韵文大意。

(1)多媒体出示第一节内容,朗读理解。

①同桌配合,一人一句对读。要求注意字音,读得流利标准。

②同桌交流第一节意思,有困难的请教老师。

③自主选择喜欢的句子汇报自己的理解。

(2)多媒体出示本课相关画面,教师口述韵文大意。

(预设: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只是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孩子的方法最重要、最珍贵的就是专心。)

(3)学生结合课文,自主说出第一节韵文大意。

2.先教后学,理解第二节韵文大意。

(1)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第二节。(师生对读,拍手读,齐读。)

(2)导学:多媒体出示第一句,抓关键词,引导理解意思。

①在这一句中,请你找出一组反义词。(幼和老)

②教师导学:“幼不学,老何为”的意思就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小朋友们能结合老师的解释把这一句完整地解释一下吗?

(预设: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老了就会不懂道理,也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3)多媒体出示第二句,结合图片理解意思。

①教师出示玉石和玉器的图片,解释:玉不经过打磨雕琢,是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

②引学:人也和玉一样,要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请你和同桌一起说说这一句的完整意思。

四、明确要领,指导书写

1.强调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课件出示所有要写的生字宝宝:之、近、远、义、相、习、玉。(喜欢哪个生字宝宝就学写哪个字。)

3.师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观察例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语文书中的书写范例,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3)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描红,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再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5)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辶”的写法。

4.教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小朋友们回家给爸爸妈妈背诵这篇课文吧!比一比谁背诵的《三字经》最多。

五、作业

背熟课文,书写生字。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运用熟字加减等方法,结合语境认识“之、初、性”等13个生字,会写“远、近、义”等7个生字,重点写好“之、义”。

2、认读“初始、初夏、性格、个性“等8个词语,复习“不”的变调规律。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之、初、性”等13个生字,联系生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频,激趣导入。

1、教师引言:听,一群小朋友在诵读什么呢?(播放《三字经》的音频文件,组织学生认真倾听。)

2、交流:你听清小朋友诵读的内容了吗?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吗?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儿歌,先圈出本课的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识字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2、找学生试着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读音,集体订正后齐声朗读。

3、再自由读文,注意所圈生字的读音,多读几遍,注意三字一停顿。

三、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同桌交流怎样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出示课件)

2、学生汇报:大声领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1)“之”字形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女,点是她的头,横撇是她的身体,捺是她舞动的裙摆。

(2)“初”本义是用剪刀裁剪布料。记忆方法:用刀剪断脐带的胎衣,婴儿的新生就开始了,也叫人之初。左衣右刀就是“初”。

(3)“性”左右结构。可以这样记:天生心善,是人的本性,所以左边“忄”,右边“生”,合起来就是“性”。

(4)“善”翘舌音,可用字歌记忆:小羊坐地上,张口说“善良”。

(5)“习”用字歌记忆:“羽”丢半边就是“习”。

(6)“教”左右结构。多音字:jiāo(教书);jiào(教师)。

(7)“迁”半包围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并组词。

(8)“贵”贝部,表示与钱物有关。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

(9)“专”翘舌音。组词:专心致志、专注、专门。

(10)“幼”组词:幼儿、幼虫、幼苗。

(11)“玉”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字歌:大王怀中一宝石。

(12)“器”用具的总称。组词:器皿、器物、武器。巧妙记忆:一只犬四张口。

(13)“义”组词:正义、情义、见义勇为、兄弟相拥,义薄云天。

3、去掉拼音,多种方式认读:学生领读、自由读、开火车读。(出示课件)

四、师生互动,感知韵文。

1、先学后教,理解第一节韵文大意。

(1)多媒体出示第一节内容,朗读理解。

①同桌配合,一人一句对读。要求注意字音,读得流利标准。

②同桌交流第一节意思,有困难的请教老师。

③自主选择喜欢的句子汇报自己的理解。

(2)教师口述韵文大意。(预设: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只是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孩子的方法最重要、最珍贵的就是专心。)(出示课件)

(3)学生结合课文,自主说出第一节韵文大意。

2、先教后学,理解第二节韵文大意。

(1)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第二节。(师生对读,拍手读,齐读。)

(2)导学:出示第一句,抓关键词,引导理解意思。(出示课件)

①在这一句中,请你找出一组反义词。(幼和老)

②教师导学:“幼不学,老何为”的意思就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同学们能结合老师的解释把这一句完整地解释一下吗?

(3)出示第二句,结合图片理解意思。(出示课件)

①教师出示玉石和玉器的图片,解释:玉不经过打磨雕琢,是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的。

②引学:人也和玉一样,要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请你和同桌一起说说这一句的完整意思。

五、明确要领,指导书写。

1、出示所有要写的生字宝宝:之、近、远、义、相、习、玉。(出示课件)

2、师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观察例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语文书中的书写范例,看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3)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描红,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再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六、总结全文,巩固拓展。(出示课件)

老师带领学生读《新三字经》。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之、初”等13个生字,会写“之、相”等7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识字兴趣,培养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

4.通过对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句话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明白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认识13个生字,正确美观书写7个生字。

难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课前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3.有条件的同学,课前可以上网或借助工具书,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吗?(播放视频)(听完故事,你们想到了什么?

2.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人之初》,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

二、预习反馈

1.出示学案完成全面、书写认真的学生名字,榜上有名的每位同学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

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或课本(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3.表扬填写预习检查统计表比较认真的小组长:

4.展示朗读:

指名小组内4号同学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自我评价。其它同学纠正易读错字正音,提出合理建议。(注意纠正之、初、善、专这四个翘舌音)

三、指导写字

1.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

2.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

3.我的记字办法多。

(1)常规识字:

加一加:换一换:

比一比:组词法:

减一减:其它办法:

(2)趣味识字

4.小组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5.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并补充。(a、该小组用了哪些识字方法b、用了哪种趣味识字方法?c、我想补充以下内容:)

6.巩固检测:打乱顺序抢读生字。

7.生字我会写。

(1)观察课本田字格中的生字,想想怎样写正确,写美观,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2)易写错的字:之、义、远、近

8.二人展示:展示笔顺及占格。

9.师范写

四、课后练习

1.正确书写生字。

2.能用生字组词并说句话。

第二课时

一、读文引入

1.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

2.把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3.齐读课后习题中的词语。

二、文本细读

1.读课文,画出自己深受启发的句子,多读几遍,谈谈自己的体会。

2.试着和小组内同学分工朗读课文。

3.学生质疑: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句子?

4.小组展示朗读课文。

(方式:可以拍手打节奏读,可以齐声读。也可以分句接读)

5.生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6.汇报自己深受启发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节奏,谈谈自己的体会。

7.教师点拨:(预设)

(1)人之初,性本善: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细心加以教导的话,本来善良的天性也会变坏的。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这句的意思是: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玉,是不能成为美玉的。一个人不经过教育,是不明白道理的。

8.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

2.续背《三字经》的其它章节,看谁背又快又多。

3.造句

善良:------

专心:------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识别“苟”“教”“择”“处”“杼”“窦”“惰”等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3.了解孟母三迁、五子登科两个故事。

教师准备:

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你们的爸爸妈妈疼爱你吗?他们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古代的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第1课《人之初》。

二、初步诵读和感知

1.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己试读课文,要求把复杂的拼音、不懂的字词标识出来。到学生中间检查学生标记生字的情况。

2.教师范读,或利用音频示范正确的读音,让学生跟读。学生跟读至少2遍。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自己不同的字词。

三、内容选讲

1.内容梗概略讲:第一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初”:开始。“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

“性”:与生俱来的东西。 “习”:后天环境的影响。

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这就是“习相远”的意思。

先天为性,后天为习。

第二行: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苟:如果 乃:就 迁:变化 道:方法、规律 贵:可贵

以:认为、以为 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引导学生诵读并理解。

第三行: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择邻处:播放动漫或图片:《孟母三迁》

老师讲故事

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为孟子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断机杼:

师:想象,织机上的梭子断了,就不能再继续织布了。这块布就成了一块废材料,孟母又问什么要这样做?(教育孟子做事情要持之以恒。)

第四行: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师:燕山是人的名字吗?(地名)

义方:教子中好的方法。扬:传播

小结:无论孟母还是窦禹钧,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选择了很好、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这是在讲哪三个字的含义?(有义方)

第五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学生解释后,老师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家长的过错:实际上是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教育子女,还要选择好的方法。

老师:实际上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偷懒、不可倦怠。

小结:这句话讲了为人父母、老师的一种责任。

四、诵读感悟

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让其他孩子注意他读得对不对,指出读错的音。提醒孩子要注意自己读不好的音。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他们校正自己读音。

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

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读2遍之后,交替读。要求达到读得快、读得准。

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