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详尽的教案能帮助教师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教学状态,撰写教案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统领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以下是大黑猫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灯笼》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

《灯笼》教案篇1
活动背景
灯笼这种中国所独有的物品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春节,人们会在大门口挂上两个红红的大灯笼,元宵节,也是离不开灯笼,还有就是马上就要来临的中秋节,人们也是要提着灯笼赏月,让我们与小朋友们一起来自己动手制作灯笼吧。
活动目标:
1、幼儿按图示将灯笼卡片取下,并做好灯笼。
2、引导将灯笼在活动室,调动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积极性。
活动准备:
浆糊,灯笼图卡。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1、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你们还记的过年的时候,在我们的`家门口会挂什么吗?(引导幼儿说出有灯笼)。
2、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老师准备的范例灯笼。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做灯笼,到了过年的时候,小朋友可以把自己做的灯笼挂到自己的家门口,这样为新年增添热闹喜庆的气氛。
3、出示制作灯笼的材料。
师:请小朋友们看看,制作灯笼需要哪些材料才能做好一个漂亮的灯笼呢?
师:制作灯笼要用到灯笼图卡,浆糊。
二、老师边示范制作的步骤边讲解制作方法。
1、师:把制作灯笼的卡片取下后,小朋友发现图卡上有什么?(有一条虚线,像折痕一样)。先沿着虚线对折。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一条一条的实线)。我们把这一条一条的横线撕开。
2、再把灯笼图卡卷成筒状并粘贴好。
3、粘贴好后,再把图卡2取下来,粘贴在卷好的灯笼上端口的两边做成提手,这个灯笼就做好了!
三、老师交代作业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个灯笼,老师会给每个小朋友都发一份制作灯笼的材料,浆糊放在桌子的中间大家一起用。
2、小朋友操作,老师观察小朋友的制作情况,帮助能力差的小朋友。
3、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灯笼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代表着吉利,喜庆的物品,也是我国独有的物品,是中国文化中比较有象征意义的一种物品,做灯笼的课程主要是想要让小朋友们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灯笼》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继续学习6以内数的组成,进一步感知数的分合的有序性。
2、探索在6和5种不同的分合记录中找出答案相像的两组,并用标记记录,初步感知两部分数的互换关系。
3、能清楚地在集体中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与发现。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自备"买灯笼"操作材料的放大卡,"翻片片"活动放大记录单。
2、幼儿用书第26页《分分合合(二)》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师幼共同游戏,复习5、6以内数的组成。
1、游戏"碰球"。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集体练习,也可以逐步加快游戏速度,要求幼儿集中注意力,迅速思考出答案,做出回答。
二、在操作游戏中感知6以内数的组成。
1、兔宝宝,买灯笼。(幼儿用书第26页"买灯笼")
2、翻得轻,记得对。
三、在观察、比较中感知数的分合的有序性。
1、教师出示幼儿的操作记录单,引导幼儿观察,共同检查是否正确。
2、教师请班级中其他有序记录的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单,并给以表扬。
四、引导幼儿找出分合记录中相像的两组做标记。让其初步感知两个部分数的互换关系。
1、教师出示个别幼儿的记录单,引导观察,寻找相像的两组记录。
2、师幼共同为找到的相像的两组做标记。
3、师引导幼儿感知、讨论并归纳。
4、请幼儿在自己的操作记录单上找出相像的两组,并用标记记录。
反思:
游戏是孩子们都喜欢的`,我设计了与本课相关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感受到学习知识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
但我忽略了孩子本身的个体差异,没做到去观察每个孩子的听课状况。好的孩子把知识都学会了,但个别孩子听课状态不是很好,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气氛当中去,我也没能做到及时的去提醒、去点拨。今后的课堂中我一定要更细心的去观察我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更好的去听课,去学习。还有游戏的时候,不可能做到每个孩子都到前面来进行游戏,但我明显可以看到有些孩子由于没能到前面来游戏那种失望的表情。我今后的课堂上一定要多设计一些游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
《灯笼》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尝试用剪、贴、穿的方法来制作红灯笼,体验做做、玩玩的快乐。
2、注意安全,知道用完后要将剪刀、笔等放回原处。
二、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的小灯笼、自制灯笼的步骤图。
2、红色蜡光纸、剪刀、笔、彩线、胶水、抹布等。
三、活动过程:
1、欣赏教师自制的小花灯。
指导语:元宵节到了,我们看到了许多美丽的花灯。;今天,老师自己也做了一盏花灯,它是什么样子的?是用什么来做的呢?
2、观察操作材料和步骤图,了解制作灯笼的`方法。
(1)观察材料,了解其用途。
(2)观察步骤图,了解制作灯笼的方法。
(3)讨论活动规则。
3、尝试用剪、贴、穿的方法来制作红灯笼。
4、手提灯笼,相互欣赏。
四、延伸活动:
开展《听鼓点玩灯》的游戏,体验做做、玩玩的快乐。
五、教学反思: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灯笼》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用“坚持、渴望、满山遍野”各写一句话。
5、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6、学生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思想感情。
二、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课文中哪些情景让你感动,跟同学交流。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图文结合法讲练结合
四、教学准备:
相关的幻灯片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9满山的灯笼火把
1、一起读课题,学生质疑课题。
学生自由说
2、过渡:是呀,课文中描写的山为什么满山都是灯笼火把呢?他们举着灯笼火把是为了做什么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其余学生用笔画出本课的。
2、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4、幻灯出示本课生字。
5、指名认读生字,并做到口头组词。
6、出示文中的词语:
艰苦坚信渴望喧哗悠长哆嗦
焦急挣扎抽搭援救幸亏盲目
7、指定小组进行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你知道“我”的父母当时为什么要把“我”送到乡下吗?
五、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段,知道了文中的我因为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无法照顾我,所以把我送一乡下外婆家。我是和那儿的孩子们一起长大的。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生字
2、听写词语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2~3自然段
三、指名朗读课文2~3自然段
1、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3、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懂的?
4、当时的环境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5、从这两段中找出人们关心我的语句。
6、我是怎么附入那口井的?当时的情形怎样?找出具体的语句。
7、指名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坠入土井时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
四、学习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我为什么不再挣扎了?我又为什么不现哭喊了?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读出我的.当时坚定的信念。
3、那么我为什么不现挣扎了?我又为什么不再哭喊了?
4、那么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读了这两自然段,你认为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6、为什么呢?你会读出这种语气吗?
7、全班齐读。要读出神气、独特的感觉。
五、学习课文6~8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结果是怎样呢?亲人们是否会你我坚信的那样一起来救我呢?
2、“泪如泉涌”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会泪如泉涌呢?请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
3、你是怎么理解“……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这句话的?
六、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亲情是伟大的。因为我们是一空人,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边,将处处充满温情,充满阳光!)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3。
3、用“坚持、渴望、满山遍野”各写一句话。
《灯笼》教案篇5
小班美术粘贴灯笼活动可以调动小朋友们的活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小朋友在粘贴灯笼图案完成作品中找到满足感。以下是小班美术粘贴灯笼教案,欢迎参考!
活动名称:小灯笼的聚会
目标:
1、用直线和围圈的方法做成各种灯笼。
2、能大胆地想象并尝试独立设计灯笼的图案。
准备:
1.长方形色纸,长纸条。
2.蜡笔,剪刀,浆糊。
过程:
1.出示各种各样灯笼的图片,幼儿展示自己带来的玩具小灯笼。·
提问:图片上的灯笼你都见到过吗?有些什么颜色?灯笼外面的图案是怎么样的?(有的是彩色的,有的上面有很多图画好像我们看的连环画。有的上面写字的,是让你猜谜语的`)什么时候人们会挂上灯笼?(国庆节,元宵节各种喜庆的节日)灯笼能用什么材料来做?(布,塑料,纸)
2、教师示范讲解小灯笼的制作方法。
看一看,老师的小灯笼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纸)上面有些什么图案?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个小灯笼呢?
展示制作步骤。
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先在纸上画上你自己设计的图案,注意把有图案的一面对着自己。
剪的时候注意不要剪到底。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3)探索除了这样剪,你还能想出更多的制作方法吗?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讨论交流。展示幼儿作品。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开一个小小灯展。
《灯笼》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使用剪刀的技能。
2.培养幼儿心灵手巧、动作协调的技巧,并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
3.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4.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幼儿手的灵活性、协调性。
活动准备
彩色卡纸、纸杯、安全剪刀、竹筷、牙签、双面胶、毛线。
活动过程
1. 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当你家里过新年的`时候,你家门口会悬挂什么东西呢?
让我们一起来制作纸杯灯笼吧!看看谁制作的最美、最好看呐!
2. 老师指导幼儿制做灯笼
⑴分发制作材料;
⑵指导安全制做,小心使用剪刀、牙签;
⑶制作方法:
第一步:把彩色卡纸粘贴在纸杯的外面作装饰;
第二步:把在卡纸上画好的耳朵、眼睛、鼻子、胡须和嘴巴,分别剪下来,然后贴在装饰好的纸杯上;
第三步:在纸杯底部的中间用牙签钻一个小孔,穿上毛线,并在杯里将线头打好结。将线的另一头系在竹筷的一端,灯笼就做好了。
3. 师生一起念儿歌:
小纸杯,
真好玩,
剪好图形上面贴,
在钻一个小小孔,
系好绳子成灯笼。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现有资源设计的,幼儿对活动非常感兴趣,在这次活动中,孩子都在情感互动、技能等方面都体验到了乐趣,制作了比较精美的纸杯灯笼,达到预定的活动目标。
小百科: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灯笼》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民间花灯的制作材料、工具、程序,产生亲手制作的愿望。
2、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3、在参与装饰花灯的过程中,丰富审美感受与体验。
4、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5、体验与同伴集体过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请民间艺人来园现场表演制作花灯。
2、半成品花灯骨架、各色纸。
活动过程:
1、介绍做花灯的艺人,激发参与活动的愿望。
2、观察已经制作好的花灯,讨论制作需要的材料。
3、看艺人现场表演扎兔子灯,了解做兔子灯的工具、材料及制作方法。
(1)幼儿猜测兔子灯的制作方法。
(2)幼儿观看扎制兔子灯,大胆提出疑惑的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3)讨论、归纳兔子灯的制作方法。(用竹篾扎成兔子的骨架——裱糊白纸——用彩色纸进行美化装饰——装上可以滚动的轮子并安上蜡烛。)
4、分组合作,对半成品花灯骨架进行美化、装饰。
(1)观察半成品花灯骨架,商量装饰的办法。
(2)分组合作,美化装饰花灯。
延伸活动:
在区域中提供可拼插成花灯的吹塑纸、毛线、剪刀、笔等制作材料,供幼儿尝试用对插连接的方法自制花灯并运用各种材料和方法进行装饰。
《灯笼》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有品尝元宵的习俗。
2、通过做、煮、品尝元宵,享受制作食物的乐趣。
3、能用简短的语言讲述元宵的味道以及自己品尝元宵时的心情。
4、参与节日游戏。
5、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面粉、点心盘、围裙、电饭煲、糖、小碗、小勺等。
活动过程:
1、激发做元宵的`兴趣和愿望。
①今天是什么节?元宵节有一种特别的食品,是什么?
②元宵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做元宵?
2、观察制作材料,了解做元宵的方法。
(1)观察并知道做元宵需要的材料。
(2)了解做元宵的方法和要求。
①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圆圆的元宵?
②老师煮元宵时,小朋友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3、做元宵、煮元宵。
(1)提醒幼儿穿好围裙并洗手。
(2)幼儿尝试用搓、团圆、在盘中滚一滚等方法做元宵。(提醒幼儿注意不把面粉团弄碎,不要将面粉撒在盘外。)
(3)教师煮元宵。
4、加糖品尝元宵,说说元宵的味道和自己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