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活跃课堂,我们需要将相关的教案认真制定,我们在制定教案的时候,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大黑猫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1一6音乐课教案优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1一6音乐课教案篇1
教 学 目 标
1.通过聆听,表演本课歌(乐)曲,体会音乐所表现的“静”。能用有感情的声音演唱。
2.能辨别不同物体的音色,选择适合歌曲内容的自制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能用颜色和线条表现并区别自己听到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聆听《天鹅》
聆听《月亮河边的孩子》
表演《小小摇篮曲》
表演《月光光》
第 一 节 课 时:
12 -1
教学内容:
欣赏《月亮河边的孩子》表演《月光光》
教学目标:
1、通过乐曲的聆听,并能感受歌曲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听辨、感受、体验
教学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听音乐问好、入座!
发生练习。
复习歌曲。
二、基本部分:
1.导入。
组织学生聆听表演《月光光》的同时选放有关表演《月光光》的多媒体课件完整地聆听歌曲录音。提示:这首歌曲是“静”的吗?为什么?让学生分析,月光下原本是“静的”,但是人们夜晚纳凉,兴冲冲地夸赞家乡,而客观的“静”被打破了,夜晚变得热闹了。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把握好演唱的感情,理解“静静的”主题的不同含义。
2.歌曲很短,教师可采用听琴模唱的方式进行,先听教师弹一遍,学生再轻声跟唱。
3.有感情地读歌词,为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做准备。
4.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用选择好的自制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分小组进行歌表演,看那一组表演的合适,唱歌的效果好。
三、《月亮河边的孩子》
1.完整地聆听全曲。
提示:月亮河边的孩子在做什么?为什么?
2.复听歌曲。提示:这首歌用什么方式拍击,是拍手、拍腿,还是拍手、拍腿、拍腿?让学生感受歌曲的三拍子。
3.再听歌曲。可让学生用碰钟、沙球伴奏,参与歌曲的表现。
最后结束部分:
小结。
第 二 节 课 时: 12—2
教学内容;歌曲《小小摇篮曲》大提琴独奏《天鹅》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能够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教学重点:聆听音乐,表现对小动物的喜爱。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教学准备: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
听音乐起立、问好、入座!
复习歌曲。
二、基本部分:
1.聆听歌曲《小小摇篮曲》
2.完整地聆听乐曲两次
3.听乐曲,在课本的方框中划线条,表示听到的声音。
4.听乐曲,分别学做动作表演。
5.完整地聆听音乐,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提示学生回答歌中表现的音乐形象听了这首歌后是愉快还是悲伤,并在课本上涂上颜色。
6.复听歌曲随着歌曲录音用自编的动作表演。
大提琴独奏《天鹅》
三、 编创与活动:
最后结束部分:小结。
小学1一6音乐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小红帽》,并能有表情地背唱。
2.学习歌曲《小红帽》歌谱的唱名。
3.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用急吸缓呼的方式,一句一换气;练习清晰的咬字吐字,用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小红帽》。
2.根据歌词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教材分析
?小红帽》是一首巴西儿童歌曲。四二拍,c大调,是由六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六个乐句中,除第五乐句巧妙地运用了第一乐句的后半句加以变化外,每个乐句均以do、re、mi、fa的级进式旋律开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歌曲第一乐句与第三乐句、第二乐句与第四乐句基本相同;而第四、六乐句则完全相同。歌曲旋律以音阶式的级进与分解和弦的跳进穿插运用,使音乐形象既统一又有一定变化、既流畅又活泼,是一首流传很广的优秀少儿歌曲。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设问:哪位同学知道《小红帽》的故事,给同学们讲一讲?
2.欣赏《小红帽》动画,教师向学生讲解《小红帽》童话故事。
教学要求:教师随多媒体播放进程讲解故事,学生认真聆听,了解故事内容。
二、学习歌曲
1.初次聆听《小红帽》歌曲(或教师范唱)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观察老师范唱时的表情,听完以后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初步感受。
2.教师再次有情感地范唱歌曲(或播放范唱音响)
教学要求:教师范唱前要讲清楚具体要求,范唱时要声情并茂。
3.歌词学习
(1)运用节奏朗读法,学生齐读歌曲的歌词。(歌词节奏朗读)
例:
2/4
___|__|___|___|
我独自走在郊外的小路上
(2)教师帮助学生解决歌词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难字、生字或复杂的节奏型。
(3)指导学生分小组根据歌词内容,有表情地诵读歌词。
(4)全班学生再次齐读歌词。
(5)教师可让学生在诵读中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
教学要求:教师可先范读,对复杂的节奏型给予引导;诵读歌词时要注重指导学生用声音来表现情绪;可让学生创编简单动作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4.学习歌曲
(1)再次聆听《小红帽》歌曲范唱,熟悉歌曲旋律。
(2)学生随《小红帽》伴奏(或教师伴奏)小声地学唱歌曲。
(3)教师用琴指导学生感受八度大跳的音响(学生静听—默唱—轻唱,反复多次),教师弹琴学生跟唱。
(4)教师在学生学唱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不要让学生的错误重复发生多次以后才纠正,否则会事倍功半。
教学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用自然的声音轻声跟琴模唱,对八度大跳要求学生有正确的歌唱方法(呼吸、姿态)与状态;用力度的变化表现歌曲的情绪:歌曲开始,小红帽带着糕点到外婆家,情绪欢快、力度中强;歌曲后两句表现小红帽担心有大灰狼,力度轻柔;最后是轻松欢愉地和妈妈进入梦乡,力度渐弱。
5.巩固复习
(1)播放《小红帽》歌曲学习,学生跟唱。
(2)分小组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
(3)学会歌曲以后,学唱唱名。
三、集体创编歌表演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指导学生创编歌表演(根据歌曲提示的场景变化及三个情绪转换,进行创编,动作可由歌词提示,也可参照动画或其他想象情景)。
(2)学生小组表演创编成果。
教学要求:小组创编组织有序,要求清楚;教师在小组创编过程中及时指导,多鼓励。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小红帽》,通过学习我们还知道了一个童话故事。同学们还能够对歌曲进行创编表演,希望课后同学们可以创编出更好的表演。
小学1一6音乐课教案篇3
教学内容:
1、丰富多彩的影视音乐。
2、学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影视音乐。
2、初步学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3、分声部练习二部合唱部分。
教学过程:
1、丰富多彩的影视音乐欣赏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先来听几段音乐,听后请大家说说这些音乐曾经在哪里听过。
(2)播放录音影视音乐《英雄儿女》《阿诗玛》《冰山上的来客》《闪闪的红星》等选段,听后请同学回答问题。
(3)师:同学们,影视音乐可以分成歌曲和器乐曲。其中歌曲又可以分成主题曲、插曲、片头片尾曲;器乐曲可以分为情节音乐、情景音乐、配乐等。我们刚才听到的这些电影音乐与电影所描绘的剧情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4)再次播放有关音乐,请同学们复听。并请同学说说有关电影的剧情,教师补充。适当介绍一下这些电影音乐的词曲作者。(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5)巩固练习
教师再次播放录音,请同学把听到的音响与歌曲、词曲作者一一对应起来。教师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列出文字让学生连线。
(6)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还了解哪些影视音乐?可以唱给我们听听吗?
2、学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师:今天我们学唱的歌曲是《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也是一首电影插曲。因为电影拍摄的年代比较久远,我们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下面老师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
(2)教师简要介绍。
(3)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乐谱,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歌曲的录音。
(4)播放录音(或电影画面)。
(5)教师范唱一遍。
(6)跟着录音或教师的琴声学唱乐谱,先不教第二声部。注意弱起节奏的准确性,强调进入时的整齐。
(7)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词。
(8)唱熟歌曲第一段。
(9)学习合唱部分中第二声部的乐谱。然后分声部合唱,注意让同学体会二部合唱的效果。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两个不同的声部,要注意要求学生在演唱时要同时倾听另一声部的声音。
(10)带词练习合唱部分。
(11)完整学唱歌曲的第一段。
(12)布置课后练习:学唱其余两段歌词。
3、作业:初步学会演唱本歌曲,分声部练习。
小学1一6音乐课教案篇4
教学内容:
1、通过钢琴和伴奏带教唱学生《清晨》和《晚风》两首歌曲。
2、对比歌曲欣赏描绘早晨的《晨景》和描绘夜幕的中国筝曲《渔舟唱晚》.
3 创造性地表演及编配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管弦乐《晨景》感受极为纯朴,具有牧歌风格的音乐。
2、通过欣赏外国的晨景,学唱描绘中国晨景的歌曲《清晨》。学唱俄罗斯歌曲《晚风》,感受中国器乐描绘夜幕的音乐风格。
3、对比国内、国外描绘早晨和夜幕的不同音乐风格。
4、唱好二声部合唱,提高合唱表现能力
5、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清晨》因四段歌词太长,所以选择1、3、4段唱,第2段由学生课后自己学唱。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清晨》第二乐段的曲调,重点是音准:“41|5”中的大跳要唱准。
3、《晚风》第一小节的弱起部分,低声部合唱部分的演唱,以及全曲6/8拍的强弱对比。
4、歌唱为主,欣赏为辅。
教材分析:
1、管弦乐《晨景》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评剧《培尔·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后选择其中八段改编为两个组曲。本曲就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这原是诗剧第四幕中主人翁培尔·金特流浪到摩洛哥时,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乐曲的主题仅在五声音阶范围内活动,极为纯朴,具有牧歌风格。
2、筝曲《渔舟唱晚》
这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句。
乐曲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用慢板奏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优美而舒缓;乐曲的第二部分清跃欢快,通过复式递升递降的旋律发展手法使旋律线循环往复、跌宕起伏。
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流行于当时秦国(今陕西一带),因此人们称它为古筝,筝的形状狭长而扁平,琴体面板的音柱上架有很多条弦,均按五声音阶排列。筝的传统奏法是用右手弹奏琴弦,掌握音高和节奏,左手则在音柱左侧用按、滑、揉、吟等手法来调节弦音变化,美化音色,装饰旋律,双手密切配合就能奏出音色美妙、韵味浓郁的音乐来。
3、歌曲《清晨》
这是一首曲调规整,旋律明快而又流畅的歌曲。2/4拍,宫调式,三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一、第三乐句是旋律的重复,第二、第四乐句旋律相同只,是在尾音上作了上移四度的变化,其句中插入的一小节间奏,更使曲调轻快活泼,富有动感,它生动地表现了人们早起迎着晨曦锻炼身体的情景。第二部分是歌曲的插入部,旋律优美舒展,与前段形成了对比。歌曲通过了对春天的草原、绿油油的秧苗、丛丛的山林等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充分地表现了人们只争朝夕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随后,歌曲在“d·s”反复后又重复了第一部分的曲调,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4、歌曲《晚风》
这是一首富有田园风格的歌曲。歌曲以“晚风”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夕阳的晚上”、“树丛中的夜莺在歌唱”……。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歌曲为6/8拍,大调式,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曲调优美抒情,委婉动听。第一乐句在弱起小节进入后以平稳的节奏展开,在第1小节和第3小节只作了上移一度的小变化,使得曲调在平稳中稍有起伏,似乎音乐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黄昏时刻、当晚风吹来时四周田野一片静谧的情景之中,富有诗情画意。第二乐句在四度跳进后,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旋律由上而下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起伏,抒发了人们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景之中象树丛中的夜莺一样快乐的歌唱。第三乐句完全重复了第二乐句的旋律。把赞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以进一步的抒发。
小学1一6音乐课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听赏乐曲《森林水车》,感受乐曲主部与插部不同的音乐形象。
2.能记忆乐曲主部主题,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的结构图式。
3.能运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乐曲。
教学重、难点:
1.聆听乐曲,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的结构图式。
2.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以水车图片及乐曲前奏中的水车音响引入乐曲《森林水车》。
2.如果班里有农村的学生,可请他们介绍水车的作用。
二、听赏乐曲主部主题a
1.播放乐曲《森林水车》主部主题a,学生感受主题音乐形象,边听边看曲谱(黑板或投影上有主题曲谱)。
教师提问:
(1)主题a的节奏是舒缓的还是密集的?(比较密集)
(2)主题a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小提琴)
2.再次播放乐曲《森林水车》主部主题a,并提问:主题a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回答。
3.再次播放乐曲《森林水车》主部主题a,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主题旋律。
三、欣赏乐曲
1.初次完整聆听乐曲。
完整播放《森林水车》乐曲,并提问:主题a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三次)
乐曲《森林水车》中,主题a在乐曲中出现了三次。除主题a外,乐曲还有序奏、两个插部(分别用b、c来表示)和一个尾声构成。下面我们先听序奏部分。
2.听赏乐曲序奏。
播放乐曲《森林水车》序奏部分,学生感受音乐形象,边听边看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