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师读书心得精选范文

时间:2022-03-10 作者:Kris

教师也需要与有些阅读爱好才能不断的提升自我,阅读充电是我们的必修课。那么教师读了某些书籍后有什么心得呢?下面是大黑猫文档网和大家分享的关于《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师读书心得精选范文相关资料,欢迎您的参阅。

关于《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师读书心得精选范文

关于《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师读书心得精选范文


看到《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个题目,感觉有点新奇,对于教师来说教室是最熟悉但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为什么是56号?奇迹是什么呢?我充满了好奇。我翻开书本,用心的品读着《第56号教室的奇迹》,自己的内心不时的被感动、共鸣充斥着:雷夫的教育历程和教育信念是那样熟悉而新颖;雷夫的教育观点和信念是那样独特与执着。他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每一个教师“做一名好教师”都十分有借鉴好处。他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班级管理形式,值得我们实践和探讨。它就像一面镜子,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教育实践生活中,在什么地方做的不对,哪里需要改善,哪里能够做得更好。

“第56号教室”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风雨的天堂,第一章中“给我一些真相”里面讲述的故事,在我的教育生活中也曾遇到。记得那是我第一年做班主任,我们班一个男生也像艾里克斯的似的,在连续三天“忘记”带作业后,最后,我再也忍不住,当着全班学生对他大吼大叫,把他书包里的东西全都倒在地上,让他找作业。其实,我早已明白他又忘记写作业,我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完成作业而生气,而是因为他一次次的对我撒谎,让我很气愤。看了艾里克斯的这个故事,我想,我比艾里克斯的老师幸运,孩子的家长并没有找到学校来找我算账。其实,此刻看来我和那位老师犯了同一个错误,就是错失了一个绝佳的教育机会,对这个孩子造成了伤害。如果当时,我像雷夫对待丽莎一样,那事情会有另外一种结局,也许这个男孩自己就会不好意思的来向我承认他撒谎了,也可能以后都会完成作业,或许……

随着教学年龄的增长,我已不再那么冲动,学会用用心的态度与耐心来应对问题,处理事情时能够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想,建立了与学生的信任,平和、友善、诚实、公正而又通情达理的对待每个人、每件事,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像家一样的避风港。我学会了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多做加法,以此激励学生,带动其他的学生来竞争,而不是处处针对他们的缺点做减法,努力成为一个令人喜爱的老师。

透过对《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研读,我还明白了,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必须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第56号教室之所以个性,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的东西――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代替恐惧,做孩子能够依靠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正如他所说的:“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

书,还在品读;收获,却很多很多。徜徉在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我也犹如雷夫老师的学生那样,深深地迷恋在这理想的“教育国度”之中了。真诚的祝愿所有的老师都能够开心、快乐地工作,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快乐的学习、茁壮的成长!

关于《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师读书心得精选范文

曾经以为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巨大,我们的教育思想或者理念要比人家落后。可是,在我读完一本由美国小学教师写的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的思想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书中的一件件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使我深深感受到,无论中外,教育的规律是一样的,或者在一些价值观念和组织形式等方面,中美教育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但有一点却永远是一样的--------专注于教育工作,以智慧和爱心去培养孩子,就一定能创造奇迹。

雷夫老师所教的学生大多来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从书的封面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围在他周围的有黄皮肤的孩子,有黑皮肤的孩子也有白皮肤的孩子。这些孩子的家庭高达九成属于贫困家庭,但是照片中的每一个孩子都露出灿烂的笑容。雷夫老师给了他们一个温暖的家——56号教室。在这样温暖的家里,"和这位老师一年的相处,改变了这些孩子的一生"(《纽约时报》)。雷夫老师究竟使用了什么样的神奇的方法影响了这些来自社会底层家庭孩子的命运呢?其实雷夫老师所采用的方法,大部分在我们的工作中都可以加以借鉴,甚至许多的做法我们也想到过,只是我们没有雷夫老师的那种对职业的'专注、激情和执着。

第56号教室的学生个个都是解决问题的高手。最初雷夫为学生们的优秀的成绩得意洋洋,但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他才明白,"专注于赢得比赛让我未能把具有真实、永恒价值的课程教给孩子们。"教解题的目的是为了开发思考和分析过程,增进解决题目和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比之于雷夫,我们孜孜以求的学生解题能力是为了什么呢?不言而喻,为了分数。可是我们常常付出了不比雷夫少的精力,学生从题海中仍然没有得到那样的解题能力,许多孩子甚至于开始厌学。明白了解题的目的,雷夫开始了他独特的教学:他把如何解决问题分解成四个步骤,每个步骤要做什么。他把这些写在纸上要求学生熟读并记住。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搜集了许多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在一个月中让学生练习,每个策略用一周的时间。结果收到的效果出人意料,学生不仅学到了如何解决数学问题,而且学会了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某个晚上,本地的一个帮派闯入学校,把精心设计布置的56号教室捣个稀烂。身在外地的雷夫获悉,心痛不已。可是当他从外地带学生旅行回来,56号教室被一个班上一个叫凯莉的10岁女孩用老师教的解决问题方法奇迹般地恢复了。在教学中他十分注重思考过程的重要性,从不会对学生说"动动大脑啊""自己再看一遍"这样的话,也从不会对解不开题目的学生失去耐性。正是用这样看似平常的方法,雷夫他造了他教育的奇迹。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功利,只求结果,却不顾及过程。我们常常为学生的成绩担忧,却很少为孩子们的未来担忧。听听雷夫是怎样对他的孩子们说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重要的不是分数,第56号教室所重视的议题是"品格、诚信、道德与胸襟"."我们为什么会如此漠视这些人生重要课题?或许是因为稍稍提高分数很容易,教导诚信和道德的难度却很高。然而,我们如果想培育非凡的学生,就必须正视这些议题。"雷夫所想的,或者在我们繁忙的工作中也偶然想到过,只是我们囿于沉重的压力而向现实屈服,或者,我们缺少为了孩子们的一生而执着于自己教育理想的勇气……

"我们不能只是说出答案让他们自己打分,这样会错失强化学生能力的良机——订正答案就是一个好机会""以口述方式批改模拟考分数,等于是带着预演考场上的独立思考过程,从而有效模拟考场情况""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绝对不要忘了: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充满着雷夫教育的智慧火花,如同夜空满天的星斗一样璀璨,它不仅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艺术的教科书,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师魂的教科书。

56号教室只是洛杉矶市中心的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为什么会产生感动美国的教育奇迹呢?是什么让雷夫老师有如此的热情去为孩子们奉献而不觉得疲惫?难道仅仅能够解释为对孩子对教育的热爱?虽然教育规律有相通的一面,可是为什么有太多的中国教师也对孩子充满了爱却在现实的工作中身心疲惫?和我们每个老师只教育一门功课相比较,雷夫老师几乎包揽了56号教室里的孩子们所有的功课,为什么不觉得累,还教得如此出色?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当同龄的孩子还在看学校派发的基础读本时,第56号教室的学生们已经开始品味经典名著了;他们通过旅游来学习历史,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去接触自然科学……"是的,雷夫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雷夫不要他们像其他孩子那样按部就班地机械地去学习。雷夫也是幸福的,因为他可以自由地安排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时间,可以自由地追寻自己的教育理想——这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教师心中遥远的梦!

关于《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师读书心得精选范文

我这天和大家交流的是美国雷夫老师写的一本书叫《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是我们学校的王校长读完后,感觉十分不错,然后就推荐给我们老师,在这之前,我也经常听人谈到这本书。读完后,对我的触动很大,使我心潮难以平静。

1、介绍一下作者

作者的全名叫雷夫.艾斯奎斯,25年来一向在美国洛杉矶的霍伯特小学的同一间教室教5年级,他的学生九成来自于贫困且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可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雷夫老师班里小学生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他先后获得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英国M.B.E勋章”、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每年全美国评选出一位);他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被《纽约时报》尊称为“天才与圣徒”。在中国的影响也很大。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09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修改推荐奖等等(这都能够透过这本书的伊始或扉页的各方评价能够感受到)。

2、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资料

全书正文部分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叫“家最温暖”。书上有这样一段话:第56号教室之所以个性,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那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代替恐惧,做孩子能够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

第二部分叫“方法”。那里面介绍了一些雷夫老师在教授学生一些最基本的技能,包括:阅读、写作、加加看学数学、培养艺术,培养学生经济学思想等等。书上有这样的话:当同龄的孩子还在看学校派发的基础读本时,第56号教室的学生们已经开始品味经典名著了;他们透过旅游来学习历史,透过亲自的动手实践去接触自然科学,透过体育运动了解团队合作的价值;艺术是他们的课余爱好……等等。总之一句:教学讲究方法!

我来简单说说里面的第11章――经济学的天空(P127)。第56号教室有一个经济制度,简言之,就是第56号教室的学生都会在开学第一天申请一份工作。有教室管理员、银行、办公室信差,警官等各种职业,以及工作资料说明。每一份工作的薪酬有所不同,有工作,就有月薪。孩子们把薪水存在银行。他们务必存钱来支付使用课桌椅的费用:座位越靠前排,费用约高。孩子还能够赚外快:例如,学生做额外工作或参加管弦乐团,就能够领到奖金。反之,如果他们没做事或偷懒,就会被罚款。到月底,全班会来一场疯狂的拍卖会,竞卖文具用品和礼券。

“第56号教室教孩子一个道理:会存钱且谨慎用钱的人,多半财务状况都优于为了立即享乐而乱花钱的人。”“最好的东西会留给懂得等待的人。”雷夫老师在教室里融入经济教育,孩子们用自己的努力换取模拟的钱,模拟储蓄,并参加模拟的拍卖会。渐渐地,孩子们明白在玩乐和努力间持续平衡,因为他们明白这天的努力将为他们开启另一扇门,通往更完美的明天。这就叫延迟享乐。

第三部分叫疯狂之举.大体讲的是雷夫老师带学生看周末电影、行万里路、学摇滚等等。书上有这样一段评论:学生着迷般每一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内仍不愿离去;他们听摇滚乐,看经典电影,甚至表演莎士比亚的戏剧!“他们理解每一个词。这并不是说所有莎士比亚的演员都能做到。”同样演过莎士比亚戏剧的伊恩.麦凯恩爵士如是说。

3、谈一谈自己的读书心得

⑴、一间教室的容量是无限的

一间教室的容量能够很大很大,他能够带给孩子无限多的东西。从雷夫的身上我懂得了教室和教室是不一样的。

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而决定教室的尺度是老师,老师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资料;教师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⑵、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要坚持、宽容

正如雷夫老师所说:“即使规矩阻碍了你,假如你真是一个好老师,无论怎样样都会为孩子们争取每一个机会。当然,我们也能很明显地看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优秀的教师不得不放下的原因。如果没有这么多不必要的、可笑的障碍,我们的工作就容易多了。”困难无处不在,但我们务必为了孩子而坚持!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没有了“爱”,就不能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觉得教书枯燥是因为不曾用心,不曾将爱付诸于行动中;不懂将学习与生活接轨,太计较于“得与失”之间的平衡,却忘了教师是一个讲究奉献的职业,忘了要“梦想成真”首先务必要对梦进行投资。

正如所说:唯有出自心的关怀与真爱,才能创造出人间的“奇迹”。“第56号教室的奇迹”其实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相信只要用心去做,必须能创造属于我们的奇迹!

⑶、用学生自己过去的表现来衡量他此刻的进步

“绝对不可拿某个学生的测验分数跟另一个学生相比,必须要用学生自己过去的表现来衡量他此刻的进步。”

一个孩子盲目地与比自己好的同学相比,容易产生自卑感;与比自己差的同学相比,容易使人自满。只有与过去的自己相比,才是动态公正的。自己战胜了自己的过去,自己总是在战胜“过去”,那么进步是不言而喻的。

⑷、犯错的队友需要我们的支持,而非嘲弄

“我让他们明白,对掉球的队友大吼是自相矛盾的:大吼通常是因为想赢,然而羞辱队友只会让‘犯错者’更容易出错――他会爬不明白怎样打球才好。第56号教室的学生明白,善待出问题的球员不只是正确的做法,也是明智的选取。”

善待队友,这是雷夫老师想要告诉大家的。但是,我认为这同样也是一种信任感的体现――在这样一个没有嘲笑、抱怨的环境里,每个孩子都不担心犯错,因为他们明白,即使犯错,他们也会被谅解并且得到最好的帮忙。这样,信任、温馨才会在师生之间蔓延。

⑸、学生要学会为自己练习,不是为老师练习

“无论孩子要精通的技能是什么,都务必先学会在没有老师陪伴和指导下自行练习。”

有一部分学生,在校时作业整洁、干净,正确率高,家庭作业却龙飞凤舞、丢三落四,错误百出。我们的孩子,是在为老师学习吗?我们老师(包括我),常常为了能看到学生干净整洁的作业,就监督学生做作业。这样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陋习。应当训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潜力,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在任何状态下高效地学习。

⑹、每一天浪费2―3分钟意味着什么?

“每一天浪费2―3分钟,一个学期就会浪费200―300分钟,是五、六个小时!”

这是对于我最有警戒作用的一句话!此刻的学生比较拖沓,下课的时候不明白准备下一节上课所需的资料,等打铃后才开始忙于整理,为些琐事至少浪费一、两分钟,他们还认为没有什么。可学生还不明白:每一天浪费2分钟,一个学期就会浪费200―300分钟。

书,还没有完全理解透彻;收获,却很多很多。徜徉在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我也犹如雷夫老师的学生那样,深深地迷恋在这理想的“教育国度”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