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完一本有趣的书之后,你的思想一定得到了进步,我们一定要拿笔写一写自己的收获和大家分享,这才是阅读的意义,下面是大黑猫文档网小编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精选三篇,一起来看看吧。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读着日本佐滕学先生的作品《静悄悄的革命》,就感觉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和鼓励,让我充满信心……
一、教学中要学会关注"服装裁剪"及"交响乐"。
在《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中,佐滕学先生对"学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学习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习的本质",并且认为学习是人与人的交往。我们现在讲的"自主性学习"绝不等于让学生"自学自习",是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是学生之间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是"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的对话,与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与自身与自我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在这种教学中,他把教师的活动形象地比喻为"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两类。所以,佐藤学先生谈及的"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其实就是两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活动:"服装裁剪"就是我们古语中的因材施教;"交响乐团"则是主张重视学生的各种看法与交流。
他说:学生的学习乃是不断地从个体出发,又回归到个体的,因此,教师的活动也应当从对应学生个体出发,又回归到学生个体上去。即使在各种声音回响混合的"交响乐团"式的活动中,"量体裁衣"的意识也是教师必须一直保持的。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洞察其差异之间相互学习的可能性,是课堂上每个学生之间富有内涵的相互学习能否开展起来的重要因素。
对照我的体育课堂,有时也安排所谓的自主及探究学习,给孩子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但学生的身体基本素质,运动能力,遗传的原因,存在每个个体的差异,同一教材的实施与练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各不相同。读看此书,与此对照,我所缺少的恰恰是"量体裁衣"式的教学,只能与学生群体相呼应,而不能与每一个个体对话,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互动"还没有开展起来,或许还没有开展好。以后的教学中,怎样做一个"服装裁剪师"式的教师是我应该努力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二、教学中要学会倾听。
在交响乐团的声音交往中,佐藤学先生认为倾听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尤其重要。他指出在台上授课时,教师总是容易按教师的思路来听学生的意见,与教师思路岔开的"异向交往"由于是教师难以了解的发言,所以特别容易被忽视。这真是一语言中。往往我们教师在提问时,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教学的过程变成了在寻找一个个学生说出我们需要的东西。所以当孩子说出的不是教师想要的,老师心里可能是有些着急与恼怒的,教学任务那么重,你怎么还说出些不着边际的话啊,你听讲没啊……此外,在教室里把探究学生自身的"逻辑世界"加以重视,的确可能让交往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但是如果教师的指导与引导能力不高,那么我们虽然避免了教学能顺着教师的路数进行下去,但可能交往肤浅的局面同样面临交流的散乱,出现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
所以,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时课堂教学中,也安排探究式的学习与交流,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
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如前一段时期我在组织学生学习双手头后向前抛实心球时,看到学生只注意追求远度时,只注意拼命向前抛,(教师提醒向前上方抛时)有学生回应"干嘛向前上方抛?",对于学生的片面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说明向前上方抛,抛物线大才能抛的远的道理抛)。
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观察优秀学生的动作,这样能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因为交响乐团要想演奏成功,需要一个高超的指挥,而我们的老师在这一点上还要多学习如何调动大家的发言,形成和谐的旋律,最终这个旋律还要为交响乐的主题服务。
《静悄悄的革命》乃是震撼人心的教育革命!它把一些教育现象像庖丁解牛那样一一剖析,使我们很快认识到现行教育的弊端,并指明改进的方式——行动研究!
"开始行动吧!"在看这本书时,心中一直催促着自己……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革命"?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为什么又是静悄悄的?刚拿到这本书时不仅让我产生这样的疑问。是教学的改革?是教师的改革?是课堂的改革?怎么样的改革?这一些列的假设开始埋藏于我的心间,也埋藏于这本神秘的书名后。带着这样的好奇我翻开了第一页。在书的序中写到: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本书的作者佐藤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简洁的文字解释了这本书名背后的含义,也粗略的对我的疑问作了一些解释。但这样的一个改革过程它又是如何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又如何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更深层次的探究与疑虑使我开始往下翻阅。
作者提到要改革必须深入底线,触及最原始"动力"即教师、学生!作者在书中这样写到:"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当我看到这些句子时,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惭愧几乎同时产生。我禁不住问自己:我该怎样做教师?我做称职了吗?
作者还提到课堂追求的是"用心地相互聆听的教室"而不是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回想起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孩子们热烈的回应,如果大家没有回应便会觉得制定的目标没有完成,便会直接给予提示或者答案,随后加上一句"听明白了吗?""知道了吗?"以此继续下一环节。久而久之这样的回应造成孩子们不管有没有在聆听,不管是在听还是不在听全然惯性的回答"是""明白了""知道了"的局面。这不由的让我开始深思这个问题。
,这样的做法毫无疑问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和创新的机会。因此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安心发言的环境氛围是多么的重要。在《纲要》语言领域中也这样提到:创设一个幼儿想说愿意说的氛围与意境。让幼儿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现在回想作为教师就必须自始自终保持愿意倾听的态度,学会等待,学会给学生时间,并及时给予回应。以保护幼儿自尊心和培养自信心。
书中还提到:"教学是多种思考相互呼应的活动,同时也是对应每一个学生的活动。分组活动时,教师要走到需要帮助的学生前,倾听他的想法和了解他的思想。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交互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了师幼互动这一教育的基本形态,它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还有许多观点和案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小林老师开始了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实践的案例,原田老师,——从蒲公英的学习开始,与学生的气息绝妙地息息相通的案例,一个个都是那样的鲜活生动、引人入胜。然而,案例中作为代课教师的原田老师,只能偷偷地与学生进行那种心灵的沟通,她与学生、家长息息相通的交往结晶——蒲公英,还没等到开花,就通通被校长拔掉了的结局,使我深刻感受到改革的艰难。
在看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鼓舞着我促使我开始行动,就从最基本的倾听出发,从和幼儿建立同一视线上交互目光的关系出发,在班级中也来开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以积极探索幼儿教育的新路。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有深刻的理论积淀,说理透彻,通俗易懂,立足于真实的课堂实践研究,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改革、一线教育工作者颇有启示。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让我深受启迪,作者对教学中形式主义鞭辟入里的批判令我受益匪浅,佐藤学先生平易、深刻、务实的工作态度,讲究实效、不懈探索的研究精神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以下是我对书中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感想。
一、还课堂于学生,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样也是广大教师需要追求并达到的目标。但是,这并不是一句口号,不是喊得越响效果越好,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和形式上的转变。
佐藤学先生在他书中给我们提到了“日本小学教室里的特征是‘闹哄哄’(发言过剩),而初中、高中教室里的特征是‘静悄悄’(拒绝发言)。”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追求虚假主体性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中国的课堂里也同样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有的班级上课,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时刻不住地点头,高高地举手。有的班级上课,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而思维却是僵化的。这两种类型在佐藤学先生看来同样是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课堂,它们都是主体性的假象,是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现其主体性,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也不是保持身体端坐,而是要给学生营造一种课堂学习和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尽情地释放自己,调动自己的各个思维感官,把自己融入整个课堂,融入整个群体,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碰撞、相互呼应、相互应答。以此来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课堂需要倾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谈到倾听这一话题时,一位参与调研的教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当学生发言时,教师需要面对着学生,专心地全部接纳一个一个学生的发言,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听到学生精彩的问题回答,而且还能够感受到学生用言语无法表达的想法和情感。”这是教师倾听的意义,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思维情感的发展。如果把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打一形象的比喻,好比教师和学生进行棒球投球练习。学生的发言好比投球,教师倾听好比接球,不管学生投的球如何,教师都能够认真对待,力求准确接住球,学生投球的兴致便会高涨。这样的快感会促进师生更好地玩好这次投球练习。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当学生发言时,无论答案正确与否,教师的倾听至关重要,它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倾听,不仅仅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产生共感共鸣。倾听,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态度,它是架起师生之间友好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倾听,师生之间的倾听,生生之间的倾听,以倾听这种方式来传递相互间的尊重,促进各自的成长。
课堂教学的革命早已静悄悄地打响,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怀着对教育的憧憬与希望,投身于这场革命。佐藤学教授的观点给我们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引领着课堂教学变革的潮流。对教学的反思和经验的交流成了每位教师成长的精神食粮。课堂教学革命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改变课堂,改变学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