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于《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三篇

时间:2022-03-25 作者:lcbkmm

多读书是可以改变我们个人的气质和谈吐的,书里面有很多关于人生和工作的建议,如果你发现了,一定要拿笔记录哦,下面是大黑猫文档网小编整理的最新关于《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三篇,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关于《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三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

说实话,从下发这本书开始,我就一直将之束之高阁,没有去翻看过。因为我一向对于理论类的书籍不大感兴趣。现在拿起来翻一翻,发现还不是那么难看。

刚看了作者佐藤学的简介,我就觉得很佩服他,因为他能深入走访各种学校,和许多老师共同尝试教学的改革,为他提倡的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进行实践探讨,他的这种改革的冲劲、执着令人钦佩。

接着往下看,我发现尽管国情不同,但日本的一些教学现象和我们还是有些类似的。比如说他所说的综合学习和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差不多,比如说他们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再比如说他也讲到了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其中有一点我觉得特别有感受,因为我们的学生和他们十分相象:日本的小学里闹哄哄的发言过剩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后就会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作为一名术科老师,对于这一点可以说体会最深刻。我们通常每学期都会教两到三个年级,高低混合。如果连续两节课,一节是低年级,一节是高年级的话,那绝对是具有戏剧性的冰火两重天:一节课会是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发言时惟恐你不叫到他,让你因为教室太过热闹而烦躁:而另一节课绝大部分却严格奉行“沉默是金”,尽量躲避你的提问,让你因为他们的冷漠而郁闷。一直以来我总认为这完全是因为孩子的年龄不同而造成的,低年级的孩子不怕害羞,想到什么说什么,说错了也不怕小朋友嘲笑;而高年级的孩子懂事了,比较谨慎,怕回答错了丢脸,所以不敢轻易举手。但看了作者的分析,使我豁然开朗。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班级人数、一统化教学形式、讲究效率的课程等等,尤其重要的是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进而他还指出教师不应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而应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个令我感兴趣的内容,就是他们的综合学习。我觉得虽然我们也有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门课,可好象学生真正参与的实践并不多,就算有也局限在校园,拓展不到校外。像他们那样长达半年一年、关注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活动,想都不敢想。学生搜集、整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能得到发展提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不过,我们的教育也一直在进行着“静悄悄的革命”,相信在我们教师的努力下,教育改革之路必能越走越宽广。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

叶文玲曾经说过:“每忆及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异彩的画页,也似一阙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我也有同感。对我而言,读书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让我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帮助我不断转变、成长、走向成熟。

利用假期,静静地品读了佐藤学先生的教学著作《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本没有大理论大叙事的小书。作者与别的教授不同,他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着教育的真理。例如:他说:“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通过解读一些小故事里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来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

又如:真诚倾听,不仅听学生好的思路、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及时缓解学生心中的不满、困惑、焦虑。佐藤学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是呀,记得西方有句名言说:上帝分配给我们两只耳朵,而只给我们一张嘴。意思就是要我们少讲多听。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知道,我们自己更要清楚,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学会倾听,不但能给予他人自信,使自己取得信赖,赢得友谊,也是了解别人的最好的方式。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的倾听者,能从中听到财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听”出来的。著名作家王蒙在《声音的世界》里流露的感受也源于“听”:“谛听宇宙、自然、生活、社会中的各种声音。奇妙的声音伴随着我的人生旅程,心灵的旅程。于是,我感到这些声音有了激情,有了生命,有了憧憬和浪漫,怀念与叹息……有了人生的种种体验。”倾听,提升着人们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科学素养,品质人格。我们怎能不去注意各种奇妙的声音,有意处处倾听,从而走进自然,亲近生活,感悟人生?

我们一天8个小时都在围着学生转,然而交流的机会却很少。尽管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然而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师生之间仍以单向交流为主。学会倾听要求教师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孩子是单纯的,只要你把他们当成朋友,而不是把他们当学生或孩子一样看待,他们就会很快的与你亲热起来,甚至无话不谈,会把一些连爸爸妈妈都不知道的小秘密,偷偷的告诉你。同时,也会和你“知已”一把。记得有一次,小婷就笑眯眯的对我说:“老师,你的头发卷卷的,眼睛大大的,两只牙齿有点黑黑的……”当时,我真是“无颜以对”,因为蛀牙问题,我的门牙有点发黑,这一直是我的心头大碍,羞于启齿,更没人如此“侮辱”过我的牙,我真是又好笑又好气,看着她满脸的高兴和将会受到我表扬的期待,我该怎么办呢,我当然只有同她一起开心的笑啊。孩子是最老实的,看到的',想说的,不经过任何的修饰和改造。

中国的传统教育要求孩子服从教师的安排,教师在繁复的日常带班中,很难对孩子的言谈做出相对正确的举措。不少情况是这样的,当孩子提出一个不相适宜的话题时,老师轻描淡写地就忽略了,很少真正去探究这个孩子在想什么?他要表达什么?在他心里存在怎样的思想?这是个儿童观的问题。

对每个孩子而言,发展只是种时间流程中的变化。我不强求他们在一节课上“一定学会什么”,只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说到底,还是要让孩子拥有一个自由开发其潜能的环境与空间,排除教师一统天下的观念,多了解他们的爱好与需要,关注理解在他们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支持承认他们有意义的做法和想法。

听孩子们的诉说,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

《静悄悄的革命》,初闻书名,很难想象这是一本教育学书籍。《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特以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许许多多生动的实例著就而成。他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校进行改革,在学校中推进和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二十多年来,他参观了1000多所学校,走进了7000多间教室,“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与校长、教师们一道研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他指出,日本学校现已迎来了一个大的转型期。目前日本的教育改革正向这种传统教育挑战。但是,它决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如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所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下面就我读了这本书后谈一些我的想法。

1,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们所欣赏的或者说是所追捧的一些名优课,都是以“热热闹闹”的课堂为主。没错,热闹的课堂氛围,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还有没有想过,在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他们的收获,他们的学习所得是否和课堂的热闹程度成正比呢?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2,佐藤学先生还提出了对一切创造活动来说,自由、公开和批评都是必要的。学校内的教研活动也要保障每一个老师的自由创造,将实践向许多人公开,如果不能得到来自各种立场的批评的话,发展是不可能的。但是仅仅公开特别准备的活动是没有必要的,更希望公开的是日常的教学,与参观者一起探索那些与学生一起交往、进行创造性实践的契机。而事实上,许多学校为了自己的面子,在进行开放活动前,不知要做多少的准备工作,有时一堂课竟然要试教八、九次,这样的活动能保证是真实的吗?观摩的老师究竟能学到多少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呢?我很佩服佐藤学先生的勇气,他的“更希望公开的是日常的教学”,相信一定会得到所有老师的共鸣。如果只是为了面子或形式,那么改革就不会深入,只有通过对日常教学的评估,通过研讨会的召开,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指导,才能使学校的改革脱颖而出,获得更广阔的视野,从而持续地发展下去。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要学会聆听,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的个体,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带来的乐趣。我相信每一位认真读过这本《静悄悄的革命》的朋友,一定会和我一样受益匪浅的。很多内容还是使我时常问自己教育到底是什么,我如何理解它,值得在我整个教育生涯里慢慢咀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一起投身这场静悄悄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