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三篇

时间:2022-03-25 作者:couple

读后感是我们接触到最多的文章之一,当我们看完一本书之后有了收获的时候就需要拿笔记录了,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大黑猫文档网小编整理的关于《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三篇,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三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在自己的脑海中扎下根的时候,我开始试图将自己的课堂转变为我理想中的开放的、个性的、多彩的课堂,但在许多次的尝试中,我发现:相对低、中年级而言,高年级的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教室里能自主参与小组讨论交流的同学不到四分之一,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有想法,却不愿交流,另一半同学表现出观望、漠然的态度,那神态让人看不见他想交流的意愿。这样寂静、沉闷的课堂,让我茫然,疑惑。我不知老师们是否也在这样的茫然、疑惑中努力地探寻着、摸索着_如何去引领学生的个体参与?如何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如何去构建一个异彩纷呈的课堂?

打开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看到了,原来诸多的困惑并不是我一人所有。“日本的教师也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这一切与我国教育的现实状况是何等的相似!”

读着此书,文中的许多话语引发了我的共鸣,现择取部分话语,与大家共赏之,共析之: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论述:“静悄悄的革命,即使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效果。”读着这些充满睿智与思考、信心与执着的文字,就像喝一杯极品冻顶乌龙茶,甘甜隽永、回味无穷。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本书中对“学”的描述特别的意味犹长。“学”的简体字上的“三点”互不相连,道出现在教育的症结所在,以前的“学”的繁体字的上边,道出了学习应该是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这正好话中的新课改下学习方式的伟大转变。他还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令我吃惊的是,他居然通过自己的实践,将这种理想在学校的实施变成了现实,并取得丰富的经验。可以说,这是我读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专著。

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给困惑中的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启示。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

《静悄悄的革命》作者是日本作家佐藤学,文中指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追求并要到达的目标。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当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激情的学科。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对学生的举动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而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与决心。如此良性循环,会产生教师所期望的效果。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人人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师生平等协作关联,这样有助于创造一种简单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主动性。能够这么说,学生满意的课堂就是“快乐的课堂”。“快乐的课堂”中: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

佐藤学先生还说到,“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回到到个体的学习。”幸福签名

读到这些语句,脑海里总会出现这样的画面:班上,孩子们几人一组,身体放松、气氛简单、毫无顾及地把自己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想法表达出来,而其他同学倾耳静听后自然地加以讨论、决定、修正、融合,最后达成共识。因此我们要关爱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相互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实现等距、等高、等爱,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与在意。“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学会赞赏你的学生”;“学会向他们请教”等等,我想这些都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法宝。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

这个假期我重读《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因为我在日常工作中时不时的翻翻此书,这个暑假使我再次有集中的时间阅读本书,很高兴。这次的阅读和上次阅读不同,因为我的阅读出发点不同。上次阅读是学校的布置任务,只是浏览了一下,是带着批判鉴别的心态阅读的,而这次是为了解决思想上的困惑,以学习、吸收的心态来阅读的,收获很多。

现在的老师不好当,不仅需要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具备演员的表演才能。像我这样的老师专业知识尚可,但不具备良好的表演才能,那么如何才能够上好一堂初中物理课哪?我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读的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佐藤学先生告诉了我们一堂课的设计不仅仅围绕传授基础的知识,更要围绕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激发孩子对新知识探究欲望。基础知识传授基本上所有的老师都能够做到,但是后者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我们要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之间把我一个度,这个度把握好了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听过一部分人的课,总是感觉到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调动课堂气氛,在知识传授过程,过多的注重课堂气氛的调动,是的学习气氛看上去很活跃,但是没有积极的引导思考,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多的转移到老师的表演上边了,使学生的思考浮于表面,不能静下来深入的思考。在上课中为了完成教学课堂教学内容,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学生没有时间思考。这是一对矛盾,要完成获取知识方法的传授,必须需要相对不热闹的课堂气氛;为了让听课的人感受到上课的课堂气氛,又必须要热闹的课堂气氛。我们的教学应该服从于哪一个呢?佐藤学先生给出了答案。我们的课堂应该以教给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为目的进行设计,只要你的课堂设计上有了灵魂,就不要过多的关注形式;只要你在上课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这个灵魂展开教学,就自然而然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就是先解决课堂灵魂,才能够谈教学细节的设计。佐藤学先生在讲一次评课的经历时很有感触。讲课的老师上完课后,一位听课的老师对他说:这节课你怎么上成这个样子,死气沉沉。讲课的老师很尴尬,佐藤学先生对提问题的老师说:你知道他这节课设计的目的吗?提问的老师说不是很清楚,佐藤学先生说:那就先弄明白这个目的在提问吧。当然这节课佐藤学先生是认可的。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的课堂设计更应该关注“渔”而不是只关注“鱼”。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我们很多的老师都把注意力关注到“鱼”上边了。小学、初中正是获得“渔”的关键时期,愿我们的而学校、老师放弃功利,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渔”吧。这个“渔”多了,“鱼”的学习自然也就有兴趣了,也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