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观后感时,我们能够深入思考自己的生活经历,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影片的视觉效果,以下是大黑猫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于丹观后感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于丹观后感篇1
于丹老师认为“中小学生人格”其实就是孩子如何追寻一种生命的快乐和尊严。现在的大学生,专业知识是有的,但他们人格的缺陷,却在大学里是无法弥补的。好的老师和家长终身有益的一件事情就是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自己完成、发现生命的过程,在逆境中完成自己的修复……但这过程是多么的漫长和艰辛啊,自已的孩子在这日新月异、变化万千的花花世界里怎样才能拥有一个朴素、健康的人格,这才是最令我们这些家长们头痛的事情。
养儿一百,长忧九十九,作为父母的我们,谁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正是这一点,就令绝大多数家长们千方百计去帮自己的孩子报读各式各样的培训班,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不惜花费昂贵的金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家长们给孩子的是过高的期望,过多的关心,过分的呵护。但我们所付出的一切,所做的一切,真的是孩子们想要的吗?我孩子已经读高二了,回顾孩子的成长经历,我还算是一个开明的家长,记得小学阶段,别的孩子周末报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忙得不亦乐乎时,我尊重孩子的选择,没有强迫他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让他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童年。
听了于丹老师娓娓动听的小故事后,顿时令我醒悟,令我茅塞顿开。是啊,现在的独生子女实在太娇生惯养了,我们一味的只给予他们最好的物质享受,生怕他们会受半点伤害,惯养到他们一味只会索取,而半点不会付出。我们做父母的却在以自己的方式去保护孩子,溺爱孩子,没有真真正正思考自己的爱是不是孩子希望得到的。我们做家长的,现在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真真正正的醒悟,真真正正的学会放手。每天在我上下班的路上,常常碰到一些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们接送孩子,给孩子们背书包,甚至是六年级的学生。每次我问他们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背时,他们的回答竟然是一致的:“孩子还小,书包太重,会影响他们的发育。”家长们,你们事事都替孩子做了,然而你们有没有想过,在你们的呵护、溺爱下,孩子又怎么能学会独立,拥有健全的人格?孩子不仅仅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宝贝,更是一个在思想意识上脱离我们的、独立的——人。
放手吧!放手让他们学习他们感兴趣的知识,放手让他们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放手让他们学会如何从挫折中重新站起来,放手让他们学会独立,学会做人的道理,学会在逆境中磨练出坚强的意志,使他们养成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孩子的价值空间也会因人而异”这就是于丹老师给我们的领悟。各位家长们,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学会真真正正的放手吧!
于丹观后感篇2
细细品味,在家中,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在学校,能感受到师友的爱;生活中,陌生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社会上处处都是爱,生活中处处都有感恩。爱是亲情,爱是友情,爱是真情,感恩是人类永恒的美。
迎着清晨的微风,收看了播出的教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看完这场振奋人心的感恩讲座,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规范了自己的行为,提升了自己的修养!
当你,放学回家,一进门,发现妈妈已经为你准备好一桌可口的饭菜;当你为一个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老师精妙的启发点播,;当你跑得气喘吁吁追上一辆公交车,司机把已经关上的车门重新为你打开……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小事,但,你在意吗?你动心过吗?
事虽小,但体现了人心的美,人与人之间的爱,我们被感动,我们陷入沉思,但仅仅是这样就足够了吗?我们被感动,就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关爱他人,孝顺父母,而这,通过行动展现。要时刻把他人当成天使,尽己所能,帮助他人,在学习的同时,也应顾虑生活,多学、多做些家务,多为父母、老师、长辈着想。
自立、自信、自强、挫而不折,勇往直前。这些优秀品质是我们不可没有的,他们在很多时候都决定着我们的成败,我们只有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这些品质的人,自己才能更优秀,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铸就一生的辉煌。
脚踏实地,把握机遇,这是勇者的选择。
常怀感恩之心,这是,更是一种境界。
于丹观后感篇3
今天早上,我观看了江苏电视台的“于丹讲座”,深有感触。
于丹老师首先就说:“做人,就要学会自我控制。”于丹老师还讲了一个故事:从事有一个小男孩,他脾气非常暴躁,一天要发火许多次。他的爸爸拿过一块木板,对小男孩说,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往上钉一颗钉子,一天下来,木板上竟有30多颗钉子,小男孩很是惊讶,“我不记得我发过那么多次呀!”他的爸爸对他说:“所以,你要学会自我控制。”在几十天的努力之下,有一天他终于不再发脾气了。他的爸爸首先给予他鼓励,接着让他把钉子全拔下来:“你现在虽不发脾气了,但对人家造成的伤害就如这木板上的洞一样,永远不能磨灭。”接下来,于丹老师讲了有关“孝”,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的。
看到这儿,我不禁联想起我的生活。在生活中,我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发脾气。有一次,我做完了《一课一练》,却忘记检查了,妈妈提醒我检查。虽然我明知是我忘了,但我还是嘴硬“我知道的。”检查完毕后,我开始做《补充习题》,但一做完又忘记检查。妈妈再一次提醒了我,那时我却显得极不耐烦,“都怪你把我弄得心烦意乱,不然我肯定会记得检查的”我对妈妈吼道。妈妈气不打一处来“我好心提醒你,你还不耐烦了!”……回想起这件事情,我感到十分的惭愧,爸爸妈妈平时对我要求严格,学习上的关心,生活中的照顾,一切都是为了我的健康成长,而我却经常摆脸色给父母看。孔子曰“色难”,易指给长辈好脸色。尽管做起来很难,我也依然要努力去改正我的不足。因为生活中有许多的挫折与失败,我们不能被困难击倒,要很快地进行自我修复。越快,你享受的快乐时光也就越多。
同学们,让我们脚踏实地,不说空话地一起实践于丹老师的理论吧,一起加油!
于丹观后感篇4
这次学校组织小朋友和家人一起观看于丹老师的孝心、人格等道德讲座,我觉得很有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爱心树的故事
关于孝道,《爱心树》这个故事是一部很贴切、很感人的教材。这棵爱心树可以为了那个小男孩奉献出自己的枝、叶、果实和树干等来帮助孩子,我想在中国社会现有的家庭中很多的爸爸妈妈都是以这种“爱心树”的形式在无私地为孩子们付出。一方面让我很感动,感动于爸爸妈妈对子女无私的爱、无私的奉献;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中国式的弱点,于是就产生了“啃老族”这一新词汇。
二、赠人金子,不如赠人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与“赠人金子”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在说你送人物质,不如教人学会创造物质的方法。爸爸妈妈亦是如此,在你给子女创造足够多的物质财富时,他们总有花光花完的一天,而教会他们创造物质财富的方法,那他们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靠自己后天创造的物质财富,我认为这个才是重点。
三、如何在繁杂的现代社会环境中自立自强
其主要的.问题就是要让孩子自我去发现,多与社会、自然接触,靠他们自悟而自己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强不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才会让他们立于社会的不败之地。孩子有自信,孩子也会散发出他个人的“人格芬芳”。于丹老师说:“一锅同样温度的水,却煮出不同的东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处于相同的社会环境下,只要有自信,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会自主地散发出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这样才会让他们离成功的距离越来越近。
孩子的方式多种多样,爸爸妈妈自身就是老师,以身作则为自己的孩子慢慢地讲述着许多的人生哲理。
于丹观后感篇5
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的讲座:勇敢承担爱与责任。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听完以后,我非常感动,这不就是每个当父母的所追求的吗?能拥有一个孝顺,有责任心的孩子。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父母们,哪个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倾其所有,但现实却不是故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后,看看当今社会,空巢老人,不孝顺的子女,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初衷无法实现呢?接着,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现在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标准”。孩子就应该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责任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责任感?那么普通家长,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责任的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责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孩子有责任心,必须让他们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发觉自身的不足,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环境对比,从而受到感动,因此培养责任心,懂得去体谅人,关心人,对于自己的父母,就表现为孝顺和关爱。讲座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城市组织一个活动,让城里的孩子,去和打工学校的孩子一起读书,当他们体验到打工者的孩子,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都发生了改变,懂得了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自己的责任感。回到家中,对父母也是关心备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孩子责任感的形成,重点在于他人的交流,这点对我很有启发。
节目最后,于丹老师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让孩子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