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名著的读后感300字参考8篇

时间:2025-09-28 作者:lcbkmm

写读后感时,运用富有哲理的句子来引发深思与反省,读后感的撰写不仅是对书籍的理解,更是对自我价值的探寻,以下是大黑猫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对名著的读后感300字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对名著的读后感300字参考8篇

对名著的读后感300字篇1

这个特别的寒假,我终于翻动了那蒙尘已久的四大名著,但我既不爱看那刀光剑影的《三国演义》、也不喜欢那过府冲州的《水浒传》、对那黄粱一梦的《红楼梦》,我更是提不起兴趣。相比之下,最能吸引我的要数那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西游记》。

我第一次接触《西游记》是在一年级的那个夏天,六小龄童老师扮演的那个腾云驾雾,大闹天宫、斩妖除魔的孙大圣为我打开了通向魔幻世界的一扇窗。相比屏幕上的七十二变,我还是喜欢读原著,用自己的想象来描绘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火眼金睛。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阴险狡诈的白骨夫人分别变化成少女、老妇、老头,试图通过挑拨师徒关系,从而达到吃掉唐僧的目的,悟空识得妖怪,每次都只管当头棒打,扫地恐伤蝼蚁命的唐僧听信八戒谗言,多次念《紧箍儿咒》令悟空痛得遍地打滚,特别是最后一次棒打白骨夫人后,唐僧写了一纸贬书将悟空回了花果山。但当师傅有难时悟空不计前嫌,缕次救师傅于危险之间,展示了他的深明大义。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场景,父母误解我们时,我们也要像悟空一样,懂得宽容。

?西游记》这本书有着特别的含义,对于作者吴承恩来说,这是呕心沥血的结晶、对于读者来说,这是一段让人沉迷的故事。《西游记》不仅仅是四大名著之一,它更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对名著的读后感300字篇2

?水浒传》是元末时期施耐庵写的,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讲的是108条梁山好汉聚义在一起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水浒传》中我最喜欢三个故事,分别是武松打虎、徐宁大破铁甲连环马、三打祝家庄。我先向大家介绍武松打虎。武松打虎的地方在景阳冈,武松看到一个小店,门前有旗帜上写“三碗不过冈”,意思店家的酒劲大,而且听说前面冈上还有老虎。武松不管三七二十一,喝了很多碗酒,去了景阳冈,看到人们口中的老虎,使出全身本领把老虎打死了,为民除害,扬名天下。徐宁大破铁甲连环马,讲的是宋江让时迁把徐宁的宝凯偷了出来,让时迁把徐宁骗了出来,把徐宁骗上了梁山,徐宁最后帮助梁山大破铁甲连环马。三打祝家庄讲的是梁山好汉被祝家庄的人抓走了,梁山好汉各展神通,打下了祝家庄,收了一丈青,救出了梁山好汉。

?水浒传》这本书中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人们受封建社会制度的压迫民不聊生,奋起反抗,书中人物各具神通,很多故事表现了梁山好汉的勇敢、机智、仗义,大家一起快来看吧!

对名著的读后感300字篇3

再说说黛玉,即将枯萎的绛珠草,无意得到了神瑛侍者的慈悲灌溉,修炼成仙。两位因灌愁海水,结下一段生死缘分。高山晶莹的绛珠仙子,不能受人之恩惠而不报,听说神瑛思凡下界,于是要用一生的泪水交换,换取他的回头是岸,以报答灌溉之恩。当年看到这里,深深被绛珠仙子的高尚宏愿和无私行为所感动。后来方知,绛珠黛玉,名别体殊,实乃香魂一缕所化,本为一人,从此深爱不已。

黛玉前生仙体,神水浇灌,一尘不染,纤纤弱质,来到污浊的凡间,深涉红尘,无所适应,遂染无医之病。初见化为宝玉的恩人,便泪如雨下,高兴之极乎,感恩之深乎?无论如何,绛珠终于又遇到神瑛,三生石上旧精魄,万劫人世有情缘。

既然入凡尘,即行凡间事。当年神瑛因动情红尘,万事自然从他富贵闲人的生活开始,黛玉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根深种。为了让宝玉早启慧根,懂得世无常欢,花无常艳,黛玉不惜以泪洗面,让宝玉在锦衣玉食中,看到悲苦无常。而常人视她,只当黛玉心胸狭窄

对名著的读后感300字篇4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家、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开拓者。他博大的思想,求真的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家”,“万世师表”。

“生活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内含十分明确,即大众——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事业,寻求探索中国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学生思想和求知的引路人,不做一个教书匠。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陶行知先生作的《自勉并勉同志》诗。他自己的一生正是不断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典范。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面对的改革,新课程、新理念,每一个人都应该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的办学行为。负责地对每一个孩子的一生负责,为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发展,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

一、实施爱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是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

陶行知生活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理论是陶行知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就是的内容。他的生活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为生活而”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三、实践创新

创新是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思想与现代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为核心的基础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陶行知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名著的读后感300字篇5

世界名著《斯宾塞的快乐》是一本风靡欧美的家庭“圣经”。书中斯宾塞先生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许多有趣的小事例,向我们证明是一件快乐的事。生动而具体地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仁慈而睿智的父亲、一位伟大的英国思想家的理念和过程,仔细地叙述了小斯宾塞的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历程。这些都对我们者给孩子的起着指导作用。

斯宾塞的快乐思想就像一块宝石,经过岁月和时光的打磨后,更加光彩夺目,它因为揭示了的规律和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而使无数的孩子和家庭受益。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学家和科学家们把斯宾塞尊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现代的亚里士多德”,说他是“一位真正的先锋”、“他的思想值得每一位父母和老师聆听”。著名家杜威也称赞他为“史上的一座纪念碑”。学习他的思想,一定对我们今天的父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父母进行专门的”!这是一个世纪以前这个欧洲富有智慧的哲人对后人的忠告。让我们记住他的教诲吧。

?斯宾塞的快乐》:这是一本对世界上许多家庭和学校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著作,作者斯宾塞博士客观地分析了家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快乐的原则和方法,为父母探索孩子的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在这本书里,斯宾塞博士告诉父母: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最好,父母要遵循孩子心智成长的自然规律,诱导孩子的兴趣发展,鼓励孩子进行自我,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发挥父爱的积极作用,帮助孩子树立快乐的心态和学习方式。

其实,每一个家庭都应该读一读《斯宾塞的快乐》,它好像一位睿智的良师益友,时刻帮助你在智力上、道德上、意志品质上以最好的方式培育孩子,使孩子健康文明地成长。

我深深地被斯宾塞富于人性的思想所震撼,为他奇妙的开创性的方法所吸引。真正的有成效的“快乐”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方法和观念;只有“快乐”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求知欲、创造欲和自信心。我想,快乐应该是学习的真谛,是人生的真谛。我不时为自己在日常中曾经有过的一些过失而惭愧,也为自己偶尔的一些与斯宾塞的方法相同的成功方法而高兴。

对于知识的学习,斯宾塞谈到: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而那些以愉快的发现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许多快意和成功的体验将促使他们终身进行自我,这不就是的真谛吗?我相信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都如我一样,希望自己的课堂成为愉快的课堂,希望自己的学生快乐学习并学有所成,这也将成为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我很羡慕斯宾塞先生,因为他说他可以完全按自己快乐的方法来教学,而我们却有着种.种束缚。但不管怎样,我期待着能以斯宾塞快乐的精髓,努力学习做一个快乐的者,带着孩子们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对名著的读后感300字篇6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对名著的读后感300字篇7

多年以后,当我读到“马孔多在下雨”这句话时,我回想起了我第一次听说百年孤独的那个遥远的高中午后。

百年?很久。孤独?令人不解。在高中某个时间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内心强烈的阅读欲望就被唤起了。但是碍于学业紧迫,那时候 即便忙中偷闲也是拿一些爽文来读,于是就那么错过了。之后再见到这本书就是在所谓的“死活读不下去了书排行榜”,红楼梦和百年孤独分列状元榜眼。《石头记》的厉害我是知道的,理所当然《百年孤独》也不会好读到哪里去,于是拿起的书就又放下了。一直到我读完《金陵十二钗》才恍然大悟:有多么死活读不下去,就有多么经典多么好看。看完此书后更加确信了这一真理,《百年孤独》,一本好书,一本奇书,一本神书!

提到此书不得不说其描写的硕大的家族以及交杂错综的人物关系,重复七代的人物而且还长的人物名字,确实给阅读带来了很大困难。二十六万字的书,我读了整整七个多小时才读完—而且我看其他人很多十几个小时才读了一半的。但是如果认真阅读,并且把握住书中稍纵即逝的行文脉络的话—我承认这本书乍看上去非常的乱—还是可以很好地理解到作者的深意。

对名著的读后感300字篇8

说来很惭愧,我一直没读懂《百年孤独》,对它也没有热爱之情。但王浩百凉对《百年孤独》的研读远在我之上。常言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呵,今天正好相反,“学生拥有一桶水,而老师才有一滴水”。于是,今天语文课的讲台属于他,不属于我。于是,“王老师”跟大家分享他的阅读感受。

这个“王老师”做事可真认真,备课本上写满了心得体会,重新整理他的阅读思路;更难得可贵的是,他还摘录了一些作品里的精彩片段,复印成讲义发给同学们,颇有点大学教授的“范儿”。

登上讲台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醒同学们,要走进这样一个长篇小说,先得从心态开始调整,要带着积极的态度与文字接触,这样才能读懂文本;其次,他比较了不同的译本,他认为不好的译本会影响人的阅读心情,好的译本会更让人容易走进作品;他手头的译本是范晔的译本;第三,他拿中国作家余华的《活着》来比较,让同学们对《百年孤独》多了一份亲近感,因为很多同学看过《活着》。

有了这样的铺垫,大家对作品就有了情感上的接受。当进入故事情节的时候,“王老师”讲述了作品较为经典的情节,概述了主要人物,分析了作品的主要特色……同学们时而哈哈大笑,时而低首读书。

作品是《百年孤独》,可讲课者和听课者都不孤独。

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还是讲课的同学中板书最多的老师。不过,“辣”字一定让大家印象深刻,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