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观后感让我们更深入地分析影片中的人物关系与冲突,观后感是我们与影片情感交流的纽带,促进深入的理解,下面是大黑猫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萨利机长》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萨利机长》观后感篇1
这部影片讲述了2009年发生在美国纽约,被称为"哈德逊河奇迹"的全美航空航班遭鸟击后水上迫降事件。
事件的主角,就是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切斯利·萨伦伯格机长,影片中亲切地称呼他为萨利。
笔者作为一名民航从业人员,尤其有曾在应急救援模块的轮岗经历以及数年指挥协调席位的工作经验,对哈德逊河奇迹的事情经过和业内影响并不陌生。
这次美国华纳电影公司将哈德逊河奇迹搬上荧屏,确实让笔者有机会从艺术的角度再次回顾这个奇迹。华纳电影公司这次没有走美国大片的老套路,去刻意塑造一个英雄形象,而是用一些平铺直叙的方式。
为了表现这位机长的经历,片中不时穿插着萨利年轻时的一些记忆。其中有一段有关他年轻时作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训练时,飞机在空中突发故障的故事,
翻阅萨利的生平履历,可以发现这位机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服役于美国空军,并升职为飞行指挥员和飞行教练。
本次观影后,笔者有幸与一位同样有空军飞行员经历的领导聊起电影中这个片段,他指出,萨利年轻时驾驶的战斗机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装备于美国空军和海军,这个型号的飞机在超低空有着非常理想的视野。
这位领导分析,导演描述萨利的这段经历,或许就是一个精巧的设计,为萨利能在这次不足千米的低空鸟击后的成功迫降提供经验的佐证。
萨利机长在此次迫降中表现出来的诸多种种,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幕幕犹如连续敲响的钟声回荡在笔者的心中。
飞机迫降水面后,萨利到客舱提醒乘客穿上救生衣,亲自指挥疏散;在确保机舱内所有乘客都疏散完毕后,萨利回到驾驶舱穿上那象征机长责任的外套,临撤离时还不忘记带走飞行记录;上岸后萨利多次要求确认是否全体乘客都安全疏散,直至有人告诉他包含旅客和机组在内的155人全部撤离后,坐在医院病房的他才慢慢站起身来,从容地系上领带。
影片最后,听证会驾驶舱通话录音播放完毕,萨利和他的副驾驶来到会议室的走廊,两个人先后说出那句话"we did our job"。它的翻译有很多版本,笔者最喜欢的是这一种——我们恪尽职守!
回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充斥着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是所有的状况都能够提前预料到。
不时扪心自问,当突发状况发生时,我们能否拿出勇担重任的决心,能否表现出使命必达的素质?最终,在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能够对自己,对共同面对的同事,对守护我们的家人,对等待团聚的旅客,真诚的说上一句——我们恪尽职守!
在践行职责的道路上,我们时刻准备着。
《萨利机长》观后感篇2
终于看到了这部电影,很满足。
这部电影是一部结局已知的电影,如何再呈现,如果讲这个故事,实在不容易。在这,我终于懂了,为什么文字,语言,故事,那么重要。因为绝对真相根本不存在,每个人心里都一个真相。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去反复挖掘一个历史故事。是否有这样一种可能性,是否有遗漏什么。是从大,还是从小?在一个事件上,有太多的维度,有太多的自由,有太多的视角。所以才有那么多好看的小说,故事。
以前的我,对故事,只注重情节和结局。可是,结局是什么?如果是历史事件,估计每个时期都要新的结论吧,成败?无常。而且这后世的评论,对当时的人有啥影响。斯人已逝。都是我们在臆想而已。
对于这部电影,是讲一个英雄啊。他没有太多的去夸大英雄的形象。几乎是客观的还原事情,几句话,几个镜头,事件便结束了。为了更饱满,给了乘客很多镜头,展现人们在生死面前的慌乱,劫后余生的感恩。
但我更感动的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这次成功的救援还有很多人,部门参与。如果没有他们后期的即时跟进,也没有100%的生还率。
尤其是那个第一个到达的'救援船。那个,1,2,3,无缝对接上机翼,这个专业,这个技术,也是经年累月的专业才换来的。他们在救上那些刚从死亡线上回来的人时,说,no one is gonna die today. no one。。不是you..这一字之差,代表他们的决心。他们对生命的敬畏。
这点敬畏是国人没有的。也许是我们才从战争中恢复,死亡见得太多了。他们都习以为常了。我也没有。我觉得生死太正常了。可是,他们不同。他们有时在疾病面前有种轻松感,觉得死亡不是结束。但他们对生命有种敬畏感,觉得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机会,也不放弃。哪怕是陌生人。
很喜欢这部电影,tom hank的演技就不提了。
有机会再看一遍。
《萨利机长》观后感篇3
根据真实事件拍的电影,给人十足的真实感,也让我们产生很多的思考。
影片根据真实的事件,1个半小时多的电影中我们跟着captain sully重新经历了一次飞机迫降的惊险情况,我们旁观了飞行安全部门对这次迫降事件判定的过程。影片的最后,captain sully在听证会上要求的模拟飞行和最后的陈述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模拟飞行的实验给出了特定的飞行情况,飞行员在走进驾驶舱之前就已经对即将面对的情况了解,在对情况做出反应的时候排除了判定情况的需要,只需要对已知情况做出理论上正确的操作。然而就如captain sully所说的,模拟飞行中所欠缺的那35秒是整个事件的关键!有40多年飞行经验的机长在当下对自己所处情况的清楚了解和对飞机性能的熟悉,使他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进而保证了全机155人的安全。在整个过程中captain sully冷静、镇定地处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迫降之后他亲自在机舱中指导疏散,一直走到机舱的最后保证机舱中没有留下一个乘客,最后他在全体人员都已经疏散后返回驾驶舱穿上外套,还不忘带走飞行记录。在获救后还一次又一次的要求确认全部人员都已经安全上岸。这一份职业的责任感和精神令人敬佩和值得所有人学习的。
当今科学越来越发达,在各个领域各种的人工智能系统操作逐渐代替人工操作,我们通过各种的实验和模拟操作,不断地提升智能系统的准确度和方便性。但是不论智能系统怎样发达、准确以及方便,我们还是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熟练的人工操作目前还是比人工智能系统更加的可信和可行。电脑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和对比给出相对可行和有效的结论。但是在驾驶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等等的交通工具的时候,我们更需要依靠驾驶员的临场反应和判断。很多时候当紧急情况发生的一瞬间,驾驶员根据丰富经验的临场判断和操作是处理紧急情况的关键,人可以根据自身累计的丰富经验随机应变的处理紧急情况。然而智能系统是在已知的数据中通过计算来得出结果。这说明在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上我们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方面。
现在我们不断地讨论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是不是有一天机器人会取代人类的一切工作?事实证明,我们可以相信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提升,我们的工作量会不断减少,我们工作的效率会不断提升。但是电脑、机器人毕竟不是人,在多方面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的方面他们还是有欠缺的,而恰恰是智商和情商缺一不可的结合是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关键。
《萨利机长》观后感篇4
最近被计量经济搞得头昏脑涨,本想放松看场电影,没想到最后还是绕到了这个怪圈里来。显著性这三个字对于学经济和统计的学霸们(不是我)一定不陌生,加上影片的内容,大体的意思就是,我们为了证明萨里迫降在哈德逊河是唯一一个正确的选择,因此我们先假设这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h0),再建立一个公式(模型),把所有的相关因素和证据都放在里面,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和回归,最终发现这个等式并没有等于我们假设的h0,相关的回归系数都落到了另一个区域,即萨里作出了正确决定的区域,因此而推翻了我们的原假设,这个公式是显著的,我们证明了萨里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救了所有人,他是一个英雄。
肯定很迷惑吧,简而言之就是证明他是否是真的拯救了所有人,还是他只是一个幸运者。要弄懂影片,首先要说明一下,为什么这场有惊无险的事故堪称哈德逊河的奇迹。顺别解释一个误区,一个学过高中物理的人都能明白的道理,水的张力是地面的几百倍,飞机落入水中相当于直接与岩石撞击,其危险度远远高于在地面上降落,下面是来自百度知道的截图,是我看到的最正确的解释了。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体会1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萨利机长》。
2009年1月15日,由萨利机长驾驶的飞机不幸被鸟群击中,在生死关头,萨利机长急中生智,降落在哈德逊河,机上155人全部获救。然而安全委员会却极度怀疑他的做法。最终,机长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这部影片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萨利机长。他有着一头蒲公英一般的白发,眼神犀利,神情严肃。影片运用插叙的手法,插入了机长曾经开过农用飞机、战斗机的镜头,可见他的经验丰富——毕竟,人家有42年的光辉历史嘛!
萨利机长的冷静也着实令人佩服。仅几十秒的时间内,他竟然能作出如此重大的决定,从而保障了机上155人的性命,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在飞机急速下降的途中,他并没有慌乱,吓得发抖,也没有一味地执行塔台地命令,冷静分析,真可谓冷静过人。
萨利机长还拥有超强的责任心。在他安全回到渡轮上时,他并没有顾着自己的身体,要求拿毯子来,对别人指手画脚,他只是着急于机上155名人员的生命。他不希望因为自己而连累别人的性命。
除了影片的主角萨利机长,副机长杰夫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飞行的途中,即使他对于萨利机长迫降河面的决定深感惊讶,但他也没有提出疑意,只是服从机长的安排,尽量不给团队拖后腿。倘若他不服从命令……后果将不堪设想。
尽管面对委员会的质疑,萨利有过自我怀疑,但他仍然坚持于自己的正确做法,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面对困难不慌张,面对质疑不动摇,相信该相信的。或许,这就是萨利与他的团队的成功秘诀。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体会2
电影看得非常有感触。电影中的每一个情节和台词几乎都能从《最高职责》中找到出处,在书中萨伦伯格机长在整个飞行职业生涯中,他认真对待他的职业,认真进行每一次飞行准备、飞行过程中,精确掌控他已经很熟悉的飞机性能,他“把驾驶飞机当做一门艺术,精雕细琢”。萨伦伯格机长的高尚,来自其他时候所做出的那些选择——在履行职业操守时,是一丝不苟的,在一生中做出的许多选择,帮助他做好了准备,来应对发动机发生故障的那一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我的一生让我把飞机安全地降落在了哈德孙河上。”
在电影中萨利机长在电影中说:过去的42年中,我飞过成千上万个航班,但我在其中一次的表现却决定了人们如何对我整个飞行生涯做出评价。在一万九千小说中,只有这短短的两百秒决定别人对你一生的看法。
萨利机长是个幸运者,他和他的机组尽了最大努力,运用了平时积累训练中学到的技能,作出了正确的决策;没有放弃,珍视飞机上的每一个生命——于是最终他们有了一个好的结局。作为和飞行安全相关的民航人,我们必须每时每刻尽力做对,还要努力做好,因为不知道生命中的哪一个瞬间会决定对我们一生的评价。
我们民航人对待安全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也许平安飞行了上千次起落,安全指挥了数万架飞机,但决定你的不是你的“一贯”,而只是你的“一次”,偶尔一次疏忽就成千古恨。这样认识和存在虽然严苛到有些不近人情,但是这就是我们工作的特性,生命只有一次,事故无法重来。安全永远是民航人最高职责。 如萨利机长一直在电影中强调:我不是英雄,只是一个做了本职工作的普通人。这就是我们民航人对安全对工作最真诚的表白,也才是我们这个民航群鲜活民航安全工作中的真正体现。《萨利机长》的故事,最感人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体会3
正所谓不破不立,片子基于艺术需求黑了一丢丢审查委员会,让英雄的火苗颤颤巍巍,但最终,也是审查委员会的半反面塑造以最公正无情的方式重造英雄。
东木就是可以把叙事拍得那么高级,毫不煽情,阶段闪回,落脚点都在人性上,在丝毫不做作的情况下,把真善美都传递了。这是86岁的东木,这几乎就是如出一辙的萨利气质即视感。
片子中段摇摇欲坠的设计太好。人物自身的惶恐,外部环境的盲目崇拜,都是在一条坚固的空中绳索中行进的。主轴是过程正义,是不含人情味的深究,是后英雄阶段中的上帝视角。虽然它那么繁琐和冷漠,但我相信大多观众都被感动着,甚至感到安全。一个国家不造神,这是对民众的保护,也是让善恶真正分明的渠道。在这个氛围中,一个完全立体,用细节取胜的机长,他的焦虑,他的害怕,他内心对过往的捍卫和对未来的无措层层加码,使观众如同机上乘客般投以感激,由使观众如同知情人般心怀同情。
整部电影,直到片尾过渡为真实世界,我们已经不仅仅为具体的个体鼓掌了。片子以一个凶险的情景开始,却以一个庄重的群像收场,幸存者重聚,表达感激,像一次次修正活着的定义。痛苦和死亡无可回避,哪怕每一步向前都是通往终点,至少我们清醒的爱过彼此和周遭(再一次为整个机组人员在灾难面前的神发挥点赞)。
世界上居然有一种美好经得起公式推敲,一想到这里,就安心。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体会4
这部影片讲述了2009年发生在美国纽约,被称为'哈德逊河奇迹'的全美航空航班遭鸟击后水上迫降事件。事件的主角,就是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切斯利·萨伦伯格机长,影片中亲切地称呼他为萨利。
笔者作为一名民航从业人员,尤其有曾在应急救援模块的轮岗经历以及数年指挥协调席位的工作经验,对哈德逊河奇迹的事情经过和业内影响并不陌生。这次美国华纳电影公司将哈德逊河奇迹搬上荧屏,确实让笔者有机会从艺术的角度再次回顾这个奇迹。
华纳电影公司这次没有走美国大片的老套路,去刻意塑造一个英雄形象,而是用一些平铺直叙的方式。为了表现这位机长的经历,片中不时穿插着萨利年轻时的一些记忆。其中有一段有关他年轻时作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训练时,飞机在空中突发故障的故事。翻阅萨利的生平履历,可以发现这位机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服役于美国空军,并升职为飞行指挥员和飞行教练。本次观影后,笔者有幸与一位同样有空军飞行员经历的领导聊起电影中这个片段,他指出,萨利年轻时驾驶的战斗机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装备于美国空军和海军,这个型号的飞机在超低空有着非常理想的视野。这位领导分析,导演描述萨利的这段经历,或许就是一个精巧的设计,为萨利能在这次不足千米的低空鸟击后的成功迫降提供经验的佐证。
萨利机长在此次迫降中表现出来的诸多种种,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幕幕犹如连续敲响的'钟声回荡在笔者的心中。飞机迫降水面后,萨利到客舱提醒乘客穿上救生衣,亲自指挥疏散;在确保机舱内所有乘客都疏散完毕后,萨利回到驾驶舱穿上那象征机长责任的外套,临撤离时还不忘记带走飞行记录;上岸后萨利多次要求确认是否全体乘客都安全疏散,直至有人告诉他包含旅客和机组在内的155人全部撤离后,坐在医院病房的他才慢慢站起身来,从容地系上领带。
影片最后,听证会驾驶舱通话录音播放完毕,萨利和他的副驾驶来到会议室的走廊,两个人先后说出那句话'we did ourjob'.它的翻译有很多版本,笔者最喜欢的是这一种——我们恪尽职守!
回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充斥着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是所有的状况都能够提前预料到。不时扪心自问,当突发状况发生时,我们能否拿出勇担重任的决心,能否表现出使命必达的素质?最终,在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能够对自己,对共同面对的同事,对守护我们的家人,对等待团聚的旅客,真诚的说上一句——我们恪尽职守!
在践行职责的道路上,我们时刻准备着。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体会5
第一次前往上海的宝山万达影院,1号厅屏幕确实够大,影厅比较小,座位略靠前初看电影时少许晃眼有些不适应,不过看久之后还是能够适应的,屏幕的确是足够宽足够高,如果坐在后排观影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回到电影,本片由真实事件改编,剧情有现实事件作为科普依据,不免把记忆中的新闻事件和电影进行穿插和对比,不得不说男主汤姆汉克斯演机长演得相当到位,从刚迫降后的庆幸,到被安全局质疑后深锁的眉头,再到得到家人支持恢复信心,在委员会旁听对自己的调查时自信的回击各种刁难和质疑。
本片结束后的字幕出现萨利机长本人,真人还真是帅呢!
向机长致敬!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经验丰富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的机长才能使得155位机组成员全部获救!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范文5份1
一部丝丝入扣的主旋律电影。通篇用7秒以上的长镜头把节奏拉长,记录着事件过后的蝴蝶效应。普通电影通常会选择时间正在进行的状态,而本片以事件过后的角度,把事件当时的状态自然的进行糅合。整个电影的温度正如电影里记者播报的那样'室外零下五度,水温30度'。或许背后的引申义,外冷内热。局外人(媒体)用或好或坏的的态度揣测当事人,或褒奖,巨大反差是根本无法用试探和揣测就能企及的。
全片想表达的主旨,并不是歌颂个人英雄主义。萨利机长还有个别名,叫unclesam。电影想表达,真正的英雄不是他一个人,是千万深藏功与名的市民,是群体英雄主义。同期同时看了东木大师另一部剑拔弩张的作品,血战吧啦吧啦,或许我没有宗教信仰,无法对于信仰有这么坚不可摧的依赖感,但萨利机长因为之前一段时间隔两三天一飞的经历,对此感同身受。无巧不成书,我们国家也有一位类似经历的机长。不过状态不是那么糟糕,我们是单发失效,电影是双发失效。当事人是南航的一位机长,故事没那么离奇,也没那么高调,最多是凤凰卫视拍摄了一档栏目来介绍这位无名英雄。
希望有天也可以看到我们的萨利机长投射在大银幕上。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范文5份2
这部影片讲述了2009年发生在美国纽约,被称为'哈德逊河奇迹'的全美航空航班遭鸟击后水上迫降事件。事件的主角,就是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切斯利·萨伦伯格机长,影片中亲切地称呼他为萨利。
笔者作为一名民航从业人员,尤其有曾在应急救援模块的轮岗经历以及数年指挥协调席位的工作经验,对哈德逊河奇迹的事情经过和业内影响并不陌生。这次美国华纳电影公司将哈德逊河奇迹搬上荧屏,确实让笔者有机会从艺术的角度再次回顾这个奇迹。
华纳电影公司这次没有走美国大片的老套路,去刻意塑造一个英雄形象,而是用一些平铺直叙的方式。为了表现这位机长的经历,片中不时穿插着萨利年轻时的一些记忆。其中有一段有关他年轻时作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训练时,飞机在空中突发故障的故事。翻阅萨利的生平履历,可以发现这位机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服役于美国空军,并升职为飞行指挥员和飞行教练。本次观影后,笔者有幸与一位同样有空军飞行员经历的领导聊起电影中这个片段,他指出,萨利年轻时驾驶的战斗机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装备于美国空军和海军,这个型号的飞机在超低空有着非常理想的视野。这位领导分析,导演描述萨利的这段经历,或许就是一个精巧的设计,为萨利能在这次不足千米的低空鸟击后的成功迫降提供经验的佐证。
萨利机长在此次迫降中表现出来的诸多种种,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幕幕犹如连续敲响的钟声回荡在笔者的心中。飞机迫降水面后,萨利到客舱提醒乘客穿上救生衣,亲自指挥疏散;在确保机舱内所有乘客都疏散完毕后,萨利回到驾驶舱穿上那象征机长责任的外套,临撤离时还不忘记带走飞行记录;上岸后萨利多次要求确认是否全体乘客都安全疏散,直至有人告诉他包含旅客和机组在内的155人全部撤离后,坐在医院病房的他才慢慢站起身来,从容地系上领带。
影片最后,听证会驾驶舱通话录音播放完毕,萨利和他的副驾驶来到会议室的走廊,两个人先后说出那句话'we did ourjob'.它的翻译有很多版本,笔者最喜欢的是这一种——我们恪尽职守!
回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充斥着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是所有的状况都能够提前预料到。不时扪心自问,当突发状况发生时,我们能否拿出勇担重任的决心,能否表现出使命必达的素质?最终,在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能够对自己,对共同面对的同事,对守护我们的家人,对等待团聚的旅客,真诚的说上一句——我们恪尽职守!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范文5份3
前段时间看了《萨利机长》这部电影,这是基于真实的哈德逊河航空事故改编的电影。近几年里总会听人提起的这起事故,并且不吝赞美之词,这起事故毫无人员伤亡的奇迹很能激发业内人士的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甚至因为这起事故,很多人才知道纽约旁边那条河叫哈德逊河。可是事故终究是事故,也许有的事故有一个不那么悲伤的结局,庆幸之余仍然应该有一些反思。
很怕电影会过分的渲染情怀和悲壮然后把一起事故升华成为某种难以名状的伟大。幸好没有,看完后感觉电影拍的很真实,非常真实的描述了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机长的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性。而正是这些普通才更值得去思考当面对事故时什么是重要的。萨利机长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毋庸置疑,专业性让他能基于当时的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让他能操纵飞机以正确的姿态迫降在河里。职业性让他能够坚持到最后哪怕所有人员都撤离了飞机仍然坚持着检查了一遍客舱。
没有人是完美的,是人都会犯错误,这是人性,尤其当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人性的脆弱更会突出。这就是为什么要给人的因素35秒,可是为什么是35秒,不是11秒,不是5秒,不是55秒……我们知道,武侠小说里绝世的剑客和高手大都是些没有人性的家伙,要么人剑合一,要么绝情灭性,然后才能高手寂寞,没有人性自然也就没有了人性的脆弱。就象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模拟飞行如果是在失去双发推力的第一时间就决定返回机场是可以把飞机安全降落在跑道上的,甚至把这个人性时间缩短到5秒,11秒,也都有可能做到。会问自己,如果是自己处在这种特情下会需要多少秒,说实话如果是模拟机上也许能做到第一时间返回,可是真实飞行中,答案是不知道,因为无论谁面对那种情况,都会肾上腺激素狂飙,都会心跳加快,都会汗毛倒竖一身冷汗,都需要时间让自己冷静,让自己能够思考,能够判断,而这个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你的专业性,你的职业性,你的经验,还有你的性格。当然这个时间越短越好,可是不到那一刻,你无从知道你的人性脆弱是几秒。
你所能做的,就是平常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性,职业性,丰富自己的经验,坚韧自己的性格。人只有自己才了解自己的无知,也只有自己才会了解自己可能没有那么伟大,忽视了前者往往会迷失于后者。电影没有刻意把萨利机长英雄话,萨利机长自己也没有把自己看做英雄,正象他自己所说的:我不是英雄,我只是做了我的工作,我尽力了。不管是在赞美还是在被拷问的过程中,萨利机长都知道自己有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人影响至深不是外界的赞美或者质疑,而是自我拷问,萨利机长的深度自我质疑和拷问几乎让自己信心崩溃,但幸好他知道自己尽力了。“我尽力了”可能经不起外部的赞美和质疑,但对自己就是最好的回答。被拷问是每个飞行员职业生涯里都难以避免的问题,无论这种拷问让人感觉多么恶意和充满偏见,终有一天你能够坦然面对,那也意味着你真正成熟了。
关于这次事故的赞美和讨论还将继续,不会因为一部电影而结束,正向萨利机长所说的,不是因为我,是因为所有人,我们才活下来。没有人员伤亡的奇迹有太多让各相关方学习的地方,事故发生后及时有效的救助不应该只被拿来让人惊叹。最后,荣耀和质疑终将过去,而人性常在。当从死亡中走出,你会感谢活着,可活着就意味着要继续承受,时光从不会在高潮的那一刻停止,然后,太阳照常升起,又开始新的一天。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范文5份4
生活中,一般来说默守成规相对安定,但不可否认会错失很多乐趣。看了下面这部电影,你应该跟我一样对这个信条会有更深的体会。可不是乐趣那么简单了。
电影还有五天公映,俺提前尝了尝鲜,不过,汤姆·汉克斯的影迷们比我要早得多。据悉: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萨利机长》也以最小的特效使用率脱颖而出。美国电影学院将在数周之后把这份入围名单缩小到10部电影,并在2017年1月24日发布最终提名名单。
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可以说是电影界的一个短标签了。就像动作片,科幻片一样。电影自身的娱乐性和戏剧性,既便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导演还是会以艺术的眼光去修饰情节,以使电影更具有观众缘。发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刚刚就像电影中的ntsb部门的精神一样,去查证了一下是不是改编自真实事件。
?萨利机长》是根据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发生意外改编的电影,导演是美国著名的正派硬骨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好莱坞得过不少奖项,《廊桥遗梦》就是他拍的。主演则是汤姆·汉克斯主演,《阿甘正传》、《荒岛余生》、《拯救大兵瑞恩》等很多大片都是他主演,不过现在看他,真的老了哦。
电影改编自1549号航班事件,是由一班美国全美航空公司由纽约市拉瓜迪亚机场起飞,飞往华盛顿州西塔克西雅图-塔科马国际机场的每日定期国内客运航班。2009年1月15日,一架空中客车a320负责该航线,在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个飞机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驾驶舱机组人员在确认无法到达附近的2个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结果是机上共155人全数生还,该事件也被称为“哈德逊奇迹”。
影片整体是种点到为止的简约风格,这种自然的留白观看起来很轻松,很是恰当。围绕ntsb部门以严谨的态度调查机长是险博名利,还是真正的英雄。突出了影片尊重事实、小心求证中心。
真实事件记录:
在2009年1月15日下午3点26分,飞机在纽约瓜拉迪亚起飞。但起飞一分钟左右,机长向机场控制塔报告,指飞机上两具引擎都遭受鸟击而失去动力,要求立即折返机场。机场方面随即指示1549号班机立即折返,但萨利机长发现不能掉头折返机场,于是准备安排客机飞往新泽西的泰特博乐机场作紧急降落;但其后机长又发现当时飞机的高度及下降速率,无法让客机安全降落于泰特伯勒机场。于是,机长决定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冒险让客机紧急降落在贯穿纽约市的哈德逊河上。这些都在电影里比较真实的得到呈现,只是在电影中飞机在与河面撞击的最后一刻,依然能清楚的听到塔台的声音。而真实情况里塔台在机长告知即将迫降在哈德逊河23秒后失去就班机联系。这个和真实有些许出入。
飞机迫降在河面之后,由于撞击过大导致货舱门以及飞机后门被水撞开,接近0度的水瞬间涌进机舱。此时飞机上的人们保持秩序,让年幼小孩或妇女先下飞机,然后在河面等待救援。在等待救援的时间里,所有人都停留在救生艇没有乱动。而在影片中,一位男的因为感觉自己离岸边还挺近的,于是直接跳进河里想靠着自己的本事游过去。在纽约的大冬天冬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还有一个女的也自己跳进水里,最后被直升飞机的消防员救下。这些在真实发生的事件里都没有。
事故几周后,萨利机长被认定为:一直有创伤心理压力紧张后群症,出现幻觉和失眠,经常感觉自己往下坠。影片通过各种夸张的特效手法真实还原展现,一开始就是萨利机长做的一个噩梦,这个梦是他按照塔台的要求想飞回地面机场迫降结果没有成功撞向了大楼。而真实情况萨利机长当让没有做过这种梦了。这只是影片开头为了吸引人而做的一个炫技镜头。
在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的内部调查里,远比影片要来的繁琐和细致,恨不得把你所有的档案都拿出来调查。影片为了增加戏剧性,让观众感觉ntsb态度有点冷硬,而在真实情况里,ntsb对萨利机长和副机长提出的问题都是有理有据的,并没有故意抓萨利机长的小辫子或者不承认萨利机长的英勇冷静行为。
电影中塔台指挥官沮丧的说“完了,机毁人亡”,他为什么会这样断言呢?查阅了一下相关知识,简言之,综合因素,飞机陆地上迫降要比水上迫降生存率高得多。飞行员技术,以及很多的水面上的不可控因素决定着生死概率,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中事件被称为“哈德逊奇迹”的原因了。
影片中的ntsb公开听证会,没有考虑加入35秒的反应时间差。真实情况是ntsb早就把反应时间和人为因素考虑进去,整个听证会进行的非常严肃和理性。
有人或许会问:“155名乘客全部生还,为什么还去质疑男主?”狄德罗说过“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我想,导演是本着这个理念,以及剧本对事件的高度还原有预见性的下得赌注吧。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范文5份5
2016-12-10日下午我一个人去翰金影城去看电影《萨利机长》,是在淘票票上买的优惠活动价格叠加浦发信用卡抵扣10元最后只付了1.5元。回来的路上经过麦当劳参加支付宝优惠活动5元辣堡加5元可乐最后只付了5块钱。这部电影和《血战钢锯岭》一样又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又是一个救人的英雄故事。事件是这样的: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是一班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到北卡罗莱纳州的夏洛特,再飞往西雅图的每日航班。该航班在2009年1月15日那天起飞后六分钟在纽约哈德逊河紧急迫降。当天下午,肇事空中客车a320客机编号n106us,由机长切萨里·萨伦伯格负责执行,于下午3时26分在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但起飞一分钟左右,机长向机场塔台报告,指飞机上两具引擎都遭受鸟击而失去动力,要求立即折返机场。机场方面随即指示1549号班机立即折返,但沙林博格机长发现不能掉头折返机场,于是准备安排客机飞往新泽西的泰特伯勒机场作紧急降落;但其后机长又发现当时飞机的高度及下降速率,无法让客机安全降落于泰特伯勒机场。于是,机长决定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冒险让客机紧急降落在贯穿纽约市的哈德逊河上。拉瓜迪亚塔台在机长告知即将降落哈德逊河23秒后失去与班机联系。一般我个人不建议夏冬两个极端天气去乘飞机,当然轮船也好不到哪去。萨利机长在飞机严重故障的情况下临危不乱利用稳定的心里素质熟练的操作技巧和丰富的经验让飞机迫降在河上,所有飞机上的人全部生还创造了奇迹。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萨利机长的所作所为应该是可以建成摩天大楼了。飞机这种交通工具相对最快捷事故率相对最低但是生还率也是最低的。言归正传讲电影。
故事讲的是2009年1月15日前美国空军飞行员切斯利·萨伦伯格汤姆·汉克斯饰执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飞往北卡罗来纳州。这架空中客车a320-214飞机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切斯利·萨伦伯格确认无法到达任何附近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后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萨利机长成为最大的英雄。
本片主演汤姆汉克斯又和《但丁密码》一样演了一个拯救众生的关键人物,同样是利用了专业知识以及高智商等优秀素质完成了壮举。但是电影没有在迫降上花很多笔墨描写,而是描写事后媒体疯狂播报他的英雄事迹以及相关单位的质询调查,两个不同方向给予的压力下自身的表现。片中穿插了萨利机长回忆年轻时学飞机受到教导要像对情人一样对待飞机,后来做了空军飞行员有了丰富的飞行经验,后期他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危机处理故障分析没有镜头提及。我们一般都说艺高人胆大,这是千锤百炼的结果。如果没有专业素养临时抱佛脚再一慌基本都是嗝屁的下场,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很短的时间内机长做出了相应的判断以及操作没有拖泥带水,不拘泥于流程最后做了最正确的决定。既挽回了整个飞机所有人的生命又避免了去其它几场迫降造成失败引发的更大伤亡。在采访休息期间萨利机长联想到当时如果去机场迫降造成的可怕后果。从萨利机长内心来说只是做了该做的职责,但是生活并非想象的容易,家里的农场一直租不出去欠了银行费用,而上级单位又在调查其迫降河面冒了巨大风险而放弃去其它机场是否是操作恰当。而媒体一直大肆渲染把他塑造成一位英雄,如果调查结果定为自己有错将失去退休金和工作面临无法维持生活的窘境。所以看似光环加身经历显赫工作良好的机长却是如履薄冰等待审判一样。体制的刻板机械和萨利机长人性选择操作形成了矛盾,成了电影的主要看点。这部电影的可看之处还在于让我们反思自己的工作生活是否可以更严谨,人为需要思考判断地方不能机械性操作。一切都要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无脑选择。同时我们看待生命应该比其它东西更重,各行各业如果爱岗敬业学习萨利机长的职业素养。相信这样的世界将更加和谐。满分5分制,我打3.5分。因为我不喜欢看灾难片类似的题材,喜欢看此类题材电影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下。
《萨利机长》观后感篇5
影片《萨利机长》讲述的是,机长萨利驾驶的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在起飞不久就遭到了群鸟的撞击,导致两架发动机全部熄火。在这危急关头,机长将飞机成功的迫降在了哈德逊河上,飞机上的人员全部生还。但是,事后相关部门对他进行了调查,认为他这个选择是错误的,因为迫降在河上实在太危险了,相关部门一致认为,这架飞机完全可以返回机场或者迫降到附近的另一个机场。
在听证会上,相关部门称,当时飞机上的各种参数显示,完全可以返回机场。并且他们利用这些参数做了模拟,结果是完全可以成功降落。当时听证会场一片寂静,这时萨利机长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a、这个结果是经过多少次演练之后的;b、是否事先就知道机场的转向;c、有没有考虑当时情况下需要思考的`时间。相关人员回答说:这个结果是经过了17次演练之后才得到的,操作员事先知道机场的转向,没有预留思考时间。
当飞机出现险情时,机长根本没有机会去演练,他需要做的是如何挽救飞机上的全部人员。经过商议,相关部门预留了35秒钟的思考时间,尽管当时机长是用了208秒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应对当时的危情。再次模拟的结果是:两个机场都迫降失败,会造成机毁人亡的结果。会场再次的安静了,片刻之后,掌场响起来了,相关部门肯定了机长当时的操作。
很多时候我们都太依赖于数据了,好像这堆数据就能给我们准确无误的答案似的。比如我们很多人添加衣服并不是依靠自身的感受,而是依赖于天气预报的气温。我们太过于依赖数据,从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场的实际状况,这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发生了机械故障的飞机,可以说每一秒都在变化,当然是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见机行事,而不是依照数据按部就班的处理。
《萨利机长》观后感篇6
很有幸,在纽约过夜的时候,和我的机组成员去电影院观看了《萨利机长》,这部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传记剧情片,由著名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汤姆·汉克斯领衔主演。
影片根据2009年美利坚航空公司1549号航班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的真实英雄事迹改编。讲述了萨利机长在发动机失效的情况下,成功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故事,但对他在这次事故中的质疑却远没有结束,电影一开始就是从(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对他几乎严苛的调查开始。委员会的成员怀疑开飞机的驾驶员们其实是做出了一个不仅错误而且危险的判断,也许飞机并没有飞行员想象的那么危急,他们或许有足够的可能返回纽约拉瓜地亚机场。到底真相是什么呢?不过多剧透,此部优秀的电影将在1月29日在中国公映,非常希望我们所有的空勤人员都去看看。
萨利机长在飞机马上要水上迫降,高度只有500英尺的时候,用旅客广播系统向自己的机组和旅客宣布“抱紧防撞”,本来毫无准备的乘务员开始用最响亮的声音嘶喊:“抱紧防撞“,当飞机因为两个发动机停车,原本落地前喧嚣噪音的驾驶舱在整个落地过程中都充斥着乘务员响亮的口令。飞机接水,一个乘务员腿部严重受伤,但依然指挥旅客撤离,打开撤离滑梯。
当年轻的管制员竭尽全力的帮助机组,当看见飞机的应答机信号在雷达屏幕消失的时候,口里虽然坚持说着没有回复的飞机也不一定会坠落,但一颗眼泪已经不知不觉流在他的脸上。他离开工作岗位,却一直为自己不能为机组提供更多的帮助而深深的自责。
电影中,当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委员感谢萨利机长为这次飞行奇迹做出的贡献时,他谦逊的说自己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职,这次水上迫降的成功,首先要感谢自己的机组配合默契的精诚协作,还有那些自发第一时间赶到的哈德逊河上的渡轮水手,从直升机上跳入冰水中的警察,立即到位的消防员和医务人员,感谢和这次空难有关的人都果断、有力、毫无犹豫的投入营救。
电影中让人感到的人物还有那些迫降后刚开始慌乱但后面一直有序互助的旅客,拥抱机长英雄的酒店员工,帮助妈妈亲吻机长的化妆师,和用英雄名字命名的酒吧酒保。导演伊斯特伍德在处理这些人物拿捏的相当好,他让那些飞行员机长,飞行机组,管制员参与救援的人以及围观的民众都那么有个性、充满自信,温和而体贴,在一次空难中处处展现出人性的温暖。一次飞机因为意外原因严重故障但全部旅客生还的飞行奇迹,保证飞行安全是所有感情的基石。
因为自己是一名飞行员,又非常认真的看过萨伦伯格机长的自传小说《最高职责》,电影看得非常有感触。电影中的每一个情节和台词几乎都能从《最高职责》中找到出处,在书中萨伦伯格机长在整个飞行职业生涯中,他认真对待他的职业,认真进行每一次飞行准备、飞行过程中,精确掌控他已经很熟悉的飞机性能,他“把驾驶飞机当做一门艺术,精雕细琢”。萨伦伯格机长的高尚,来自其他时候所做出的那些选择——在履行职业操守时,是一丝不苟的,在一生中做出的许多选择,帮助他做好了准备,来应对发动机发生故障的那一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我的一生让我把飞机安全地降落在了哈德孙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