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阅读经典作品后,常常会写出深刻的读后感,有深度的读后感能够引导我们在阅读中建立更为丰富的联想,下面是大黑猫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说话的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说话的读后感篇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传道,授业,解惑都需要教师运用“说话”去实现。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说话”的职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因此,作为一个天天和学生打交道的老师来说,掌握说话的艺术显得尤为重要。最近,我阅读了《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并发现了自身的诸多不足。掩卷沉思,感慨良多,脑子一直出现了这样几个词:尊重、激励、期待、耐心。
尊重:
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师生之间同样如此。教师与学生谈话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的核心,就本质来说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家爱默生说:“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因此,我们在做学生工作时,应该采取平等、关心、爱护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粗暴,甚至讽刺、嘲笑、训斥、体罚。教师气量如海、大度待人,不仅可以避免矛盾激化,还会随时间的推移,去改变对方的态度。
激励:
“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需要”。激励,是教师对学生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激励艺术是一项重要的艺术。运用好激励这一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探求新的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目标。
期待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雕塑家叫皮格马利翁,有一次他雕刻少女塑像。在雕塑过程中,他对这尊塑像产生了深深的爱情,诚之所至,金石为开。他的真诚愿望终于感动了爱神,塑像变成了真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诚热烈的期望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期待是一种力量,如果教师能对学生寄予真诚的期望,那么,对学生在接受教学中的进步必有裨益。
耐心:
爱好学生容易,爱差学生难。尤其是当我们在一个后进生身上费尽心思却老是出现反复或者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对学生散失信心。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有没有耐心或具有耐心的程度怎样,能如实地反映出一个教师自我修养的程度。因此,我们在面对千差万别、性格各异的学生的时候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学会等待。就是要不抛弃、不放弃。这是我们老师的一种责任,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美德、不是万能的,但我们都该努力地使自己有所作为!
虽然《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读完了,但是我觉得我还没有读完,里面鲜明的案例,还有那些深刻的道理,不得不让我一辈子去读,去体会,也让我不得不一次次的问自己,该怎样和学生说话?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说话的读后感篇2
娱乐圈有很多被称高情商和高智商双商都很高的人,听得最多的就是主持人何炅和汪涵,他们在各类大型晚会包括主持节目上的成绩有目共睹,我个人也很喜欢这两位主持人,尤其是何老师。
但是,在看了两季的《奇葩说》之后,我果断被蔡康永老师圈粉了,马东老师评价他是一位朋友型的辩手,总是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觉的情况下跟着他的思路走,然后认同他的观点。
很是赞同马东老师的评价,蔡康永的观点总是另辟蹊径,虽是犀利,但不失风度,虽然隔着屏幕,但我们必须得承认,他给人的感觉非常好。
他出版的《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我还没有看,这两日在家中却看了英国作家卡洛琳·塔格特写的`《所谓会说话,就是会换位思考》,这本书教给我们的说话之道其实很简单,但也是非常实用的交谈技巧。
“给对方留下一个不错的第一印象”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你的面前站着两个人,一个打扮得体,举止优雅,一个穿着邋遢,举止粗俗,你会先注意到哪个人?
不用说,肯定是前者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等等构成了对其的总体印象。一些专家认为第一印象的行成不到30秒,也有人说是两分钟,具体时间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但不难看出第一印象在社交生活中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给人一个良好的印象呢?《所谓会说话,就是会换位思考》向我们介绍了这样几种方法。
首先,在见面之前整理一下自己,这个时候的重点是我们的外在形象,看看我们的衣着配饰是否得体,是否适应我们要去的场合,见的人。
其次,面带自信的微笑,向对方表示你的友好的同时,也会减少两个人的距离感。
最后,如果握手的话,一定要认真的握手,同时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相熟的人之间保持大概一米左右的距离是最舒服的,不至于过于亲密,同时也不显得疏远。
“学习做一个温暖而有趣的人”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由反省了一下自己,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爱聊天的人,相较于多人的聊天,我更喜欢少数人之间的交谈,面对网络上的聊天,我也更倾向于面对面交谈。
当然,我也知道,因为距离等等的限制,微信等社交软件会更方便一些,但是吧,知道,很多时候,很难做到。所以,相熟的朋友会发现,我几乎从来没有秒回过信息,听起来好像挺尴尬的,但这也是事实。
同样的,很多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是个挺没趣的人,见识不够广,知道的不够多,很多时候也不能用一种十分幽默的话语去讲一个故事。
但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更能理解做一个温暖而有趣的人是多么重要。
高晓松的相貌,大家都懂的,但是我却觉得他应该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再说蔡康永,在《奇葩说》第一季决赛的时候,如晶因为不适合这样的辩论而卡壳,蔡康永的支持,再说第二季决赛,少奶奶肖骁也在决赛的时候找不到论点,几乎放弃的时候,蔡康永出言指点,鼓励肖骁说出了更好的论点,虽最后未能夺冠,但他的温暖却十分可贵。
在交谈的过程中,想要做一个温暖而有趣的人也并不难,在谈话之前做出必要的准备,了解对方喜欢什么,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方身上,把对方作为谈话的重点,可以说你在对方的眼里就是一个温暖而有趣的人。
“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
换位思考,可以说是一个被说烂的东西,虽然说的烂了,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其重要性。
既然是交谈,除了交换信息之外,双方都想有一个温暖而有趣的交谈过程,再有一个不错的交谈结果。
如果这样的话,一味地胡侃,而不去在乎对方的心情,只会有一个相反的结果。
?所谓会说话,就是会换位思考》一书中介绍了不少交谈的技巧,很不错,也很实用。
1、用开放式的问题开启谈话
这里的交谈很多时候针对的不是十分相熟的朋友,或者说可能是第一次见面,因为双方的不了解,我们肯定不会立即就开始热火地聊天,这时候,找到一个恰当的开放性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学会倾听
倾听是重要的一课,学会倾听需要一个过程。
与对方交谈的时候,仔细倾听对方的话不仅仅是交谈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同样的,也必不可少。
3、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这里可不是说要口蜜腹剑,而是针对不同的场合,以及交谈者的不同的身份,而选择说什么话题。
就比如,我这样一个数学白痴,你偏偏要和我讲关于数学的问题,这就不是一个好的交谈话题,交谈者。
交谈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狂欢,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一个良好的交谈过程,需要双方都得到愉悦的心情。
虽说,我挺佩服那些言辞犀利,可称为毒舌的人,但我更倾向于做一个温暖而有趣的人。
哪怕不有趣,也要温暖。
说话的读后感篇3
我们老师每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和学生说话,但是怎么和学生说话真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总有这样,那样的言语使得师生间的关系不和谐。我还记得曾经写过的一个故事,就是因为我课上的一句无心话,引的那个学生用不写作业,调皮捣乱来“报复”的事情。这本书的名字“老师怎么和学生说话”中的“怎么”深深吸引了我,这也是我想解决的疑惑,因此我认真翻阅起来。
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人深思,在书中我似乎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何尝不是想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好的发展,我们何尝不是为着一个宗旨就是一切为了孩子出发。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还是会出现我们不想见到的场面。
“老师和和父母一样,都需要高水准的交流能力。聪明的老师对自己的用语非常敏感。他知道,学生获得多少知识有赖于老师的教学风格。因此,他能够善解人意,在对话中传达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他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哪种交流方式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的道理相信大家都能产生共鸣。但是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样把这样的简单道理渗透进日常的教学工作呢?
首先我想,既然是说话,说话应该是在自由的,没有束缚,能放开怀抱下才能畅所欲言。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没有束缚,是自由的,因此学生和学生之间有说不完的话。那老师和学生之间呢?由于身份的不同,由于年龄的不同,因此他们之间的说话不再是自由,没有束缚的。这个时候我想,我们就应该做一个聪明的老师,想尽方法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理,只有在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说话才有可能是自由的,没有束缚的。古人说“因材施教”我想老师和不同学生之间的说话,也应该是“因材施教”。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除了教书育人之外,还应该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的家庭背景。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对待他们我们要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对于调皮外向的学生,适当的批评,比起你对他柔声细语,循循善诱的效果好些。对于内向不还说话的学生,我们就该有跟多的耐心和关心,不易严厉批评,耐心说道理效果好些。
总之,通过阅读《老师怎么和学生说话》这本书,我知道了我们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正确交流的方法。同时也对我自己在以往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分析。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正。
说话的读后感篇4
起飞的时候,我们期待着飞往一个热带的岛屿,却不幸降落在冰冷的北极。我们本来期待着灿烂的阳光,却出乎意料的遭遇了北极漫长而严寒的冬天。看见《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中老师的自白,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每当教学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图书馆里的所有理论都成了毫无价值的东西,而在读过《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这是一本值得所有老师深刻反省并掩卷沉思的好书。吉诺特博士把心理学理论转变为大量幽默而富有人情味的短剧、对话和故事情节,告诉老师应该如何摒弃拒绝性的语言,转而使用新的能被接纳的语言,向我们充分介绍了如何应用语言交流来创造信任和愉悦的气氛,也为我们提供了同孩子进行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正确处理孩子的学习、心理等问题,孩子健康成长。
一、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必须承认,孩子之间的差距是存在的。
根本无法要求每一个孩子都达到你心目中的高度。然而每个孩子肯定有其长处所在。我们往往会忽视这点。不应该仅仅是培养高分数、获奖多的孩子,更应该充分利用教师搭建的舞台,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在这舞台演出的机会。
二、只需要解决当下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会想得很远,说得太大。
吉诺特在作品中强调必须“就事论事”然后才能解决问题,想办法把当前存在的问题处理好,这样才能让孩子有思索的空间,改变的机会。如果把事情扯得太远,或许自己是好心,但孩子却不这么想,会觉得你罗嗦,烦琐而于事无补。
三、温和着愤怒,每一个在一线的工作者都或多或少都遇到这样的事情:
某个孩子同一个错误连续犯,通过几次谈话丝毫没有改变。粗暴的批评往往是火上浇油,我们确实很愤怒,但我们这个时候更需要冷静,可以表达自己的愤怒,但不能带有侮辱和攻击性的语言。
四、即使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成功和进步总是让人喜悦的。
在合适的时候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之词,合理的赞扬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力。每天一点小小的进步,汇聚起来就是大成。永远赞扬要比批评多,让孩子在赞许的眼光里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他成长的同时积累了这点点滴滴的欣赏,还怕孩子无法面队将来遇到的困难吗?
?老师和学生怎样说话》一书还有许许多多我们常常会忽视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我们身边的同事也有许多好的方法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总结。把爱交给孩子,让梦想在校园绽放。
说话的读后感篇5
这几天拜读了汤姆.g.吉诺特博士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一书,生动而幽默的情景对话,鲜活的事例,让每一个看过此书的教师深感敬佩,更不禁惶恐,原来自己的言行决定着学生的一切,正如作者在当老师时曾经写下过这样一段话:我个人的方法可以创造出教室里的情境,我个人的情绪也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气氛。作为一名教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来让孩子们过得痛苦或者欢乐。我可以成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带给他们羞辱或者开心,也可以带给他们伤害或者拯救。在所有的情况下,一次危机是骤然升级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获得进步还是日益堕落,我的态度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高声吟唱爱心对于教师多么重要,也没有反复强调责任之于教师的重要,相反,作者甚至有些不厌其烦地告知我们:什么是最佳师表,怎样做是最差师表;平时如何与学生交流,冲突时应该怎样;表扬、管理、鼓励等都应该注意什么。下面我就从2个方面来谈谈我看完此书后所理解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
首先,我觉得老师在和犯错的学生说话时应该准确掌握批评的技巧。相信每个教师都知道学生是需要理解和接纳的,可是实际上我们老师却很少能真正做到遇事心平气和。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首先经常做的就是发泄内心的愤怒,而愤怒之下,我们往往会失去原本的理智。但事后静下心来细想,那些尖酸刻薄的话不仅不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反而会导致更多的学生注意到学习之外的事,得不偿失,不仅折磨自己,也伤害学生。更糟的是,如果我们的言行没有触及学生的心灵,那么,当他走出办公室后,错误还会继续发生。
吉诺特说:老师和蔼的态度胜过一切争论与指责。既然令人生气的事情已经发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减轻事情发生所带来的后果。“无论如何,尽可能不要把轻微的过失看成是故意违犯,让孩子有保全面子的余地。”只要有积极的态度,再大的裂缝也是可以解决的。唯有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方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另外,鼓励也是老师在和学生交谈时必须要用到的技巧之一,它也是一门艺术。现实社会中,学校的重视、父母的期盼、繁重的课业负担都极易影响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与信心,有不少的孩子为此产生了厌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老师就应该经常地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安全感、意识到即使学习失败了也不用怕。在日常的工作中,老师应当做到:激励孩子学习、鼓励孩子自治、树立孩子的自我形象、增强孩子的信心、缓解孩子的焦虑、消除孩子的恐惧、减少孩子的挫折、平息孩子的怒火、化解孩子的冲突。
说话的读后感篇6
这本书是我今年读的第三本刘墉老师的书,第一本《刘墉家书: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告诉我们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为他们打开通往社会的这扇门;第二本《你不可不知的人性1:你的善良需要锋芒》告诉我们要善良,要保有底线,更要学会保护自己,而这本老师的用心之作,依旧是辛辣揭穿生活的真相,犀利提点为人处世之道。
?你不可不知的人性2:所谓情商高,就是会做人》仍然延续着第一部的风格,刘墉老师列举了十个小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为我们一一道来,叫我们学会了解,也学会谅解,学会了解这人性之中的种种不完美,学会谅解所有不堪、低级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更学会从这一个个别人的故事里学会吸取教训、学会避开陷阱,学会平复内心的不平,更学会成熟和成长。
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贪婪自私、急功近利、喜新厌旧、猜忌犹疑……但这并不是人性的全部,好人与坏人、是与非,有很多时候是无法依据一件事就下定论的。人性就是这样,在善恶之间切换,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我们应该要看到人性,尊重人性,并且理解人性。了解人性,不是为了欺诈他人,而是学会以爱与善意驾驭生活,做一个洞悉人性的人,有智慧,更有胸怀。
“真正情商高,不是社交技巧有多高超,而是眼中有别人,心中有善意”是这本书开篇的一句话,也是刘墉老师想要告诉我们的。老师写作这本书的目的不只是要揭露人性的“丑”,更多希望大家在“了解”之后能有“谅解”,进行妥当的化解和处置,少生气,多和气,达致人际普遍的安稳与从容。为人处世,不得要领往往南辕北辙,借力合力则游刃有余。“人情练达即文章”何尝不是围绕着这个“人性”,读懂它,掌握它,我们才能更好地去与人相处,去享受生活。
这是一本充满了智慧的《处世书》,它带来的不是喧哗,而是宁静;不是愤世,而是达观。它告诉我们:看清了人性的本质,选择坦然面对与谅解,我们才能找到与这个世界更好的相处方式。
说话的读后感篇7
很久以前我并不知道iq是什么、eq又是什么,但是我知道qq。很多年后我知道了,那是指所谓的智商和情商,而qq我现在也几乎不用了,常用的通讯工具变成了微信。
这两天看完了这本书《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里面所说我也有些许赞同。它教你如何与人交流,如何对应回答,或者如何用语言达到目的,但不要以为好似看了这些情商课程的书籍就能提高情商了,其实不然!只要识字的人里面很多道理大家都懂,可是一旦真正遇到了,却又是另一种处理情形了,情商它不在书里,而是在我们的生活里!
智商决定一时,情商决定一生。游走在外,会碰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看他们做人、做事,我也学会很多,但也有看到很多因为一些小事、一言不合就闹掰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况,其实过后冷静下来都觉得不值得如此,又大为悔过,何必呢?
智商低下之人不可怕,情商低下之人才可怕。也许你也有遇到过类似的人,他们人是挺好的,就是说话的时候不注意,嘴毒得很,不管跟别人熟不熟,不管什么场合,好的一面看不到,非得挑出些瑕疵指出来评击,以显示自己的独特,美其名曰为你好,你还得赔笑说谢谢。
还有些人,也许是我们身边的亲人或者朋友,他们人好心善,为他人着想,每每把好都做了,却落不着好。他们管不住自己的嘴,喜欢碎碎念叨,喜欢揭伤疤,喜欢说教,以为别人都愿意听,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为别人好啊。殊不知事与愿违,到头来,做了好事却没得了差评,还得罪人,不如不做,何必呢?
读取书本知识是很重要,但躬身践行更重要,不然读来何用呢?还不如睡大觉来的舒坦啊。所谓情商高就是让人相处觉得舒服罢了,您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