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能够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与立场,通过写作文,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大黑猫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家乡的云作文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家乡的云作文篇1
我家住在梧桐镇,美丽的北港河由西向东从镇子中央穿过。清清的河水犹如一条绿色的带子。河的两岸是两条用花岗岩铺成的步行道,沿河的一侧筑有汉白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古色古香的图案;另一侧是宽阔的绿化带,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
我爱春天的北港河。你看,柳树姑娘最早穿上了嫩绿的衣裳,在微风中甩动着飘逸的长发,仿佛在跳春的舞曲。桃花和樱花姑娘纷纷绽开了俏丽的笑脸,远远望去,一树树粉红色的`花儿,就像是从天边飘落下来的片片红云。洁白如玉的玉兰花、金灿灿的迎春花、紫罗兰色的泡桐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美丽极了。
我更喜欢在夏天的傍晚和爸爸妈妈到北港河畔散步。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放的时候,北港河上好像悬着两串超长的夜明珠,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岸上的灯光,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璀璨夺目。大树杈上,小树丛中,亮起了绿色的、紫色的灯光,北港河畔忽然变得玉树临风,宛如仙境一般。步行道上,到处都是来来往往的行人,他们有的是来观赏夜景的,有的是来散步纳凉的,有的是来竞走锻炼的……走累了,还可以坐在路旁的钢木长椅上休息休息,迎面吹来习习的凉风,真有说不出的惬意!难怪坐在我身边的一位老奶奶说:“现在住在北港河边,就像住在天堂里一般!”
家乡的云作文篇2
放寒假了,我们满怀着希望,坐车来到了家乡。
家乡几乎还没有变,只是爷爷奶奶的头发又变白了;以前那棵与我同高的小树,今年已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旧居的家具上布满了灰尘;以前那一条条泥泞的小路,如今已换成了石子路,甚至有的还是平坦的水泥路。
可是,家乡的生活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美好。早上,我一看到大黑锅里是糯米煮的稀饭,立刻撅起了嘴。我不喜欢吃糯米,只能吃点零食。中午,虽然爷爷奶奶听说我们要来,拿出了一年的积蓄:一头好肥的大母猪、一大群鸡鸭鹅,来接待我们这些“贵客”。但我还是吃不惯家乡的饭菜,因此爷爷奶奶似乎有些失望。
一到了下午,就是我和兄弟姐妹最快乐的时光,我们来到放草堆的地方。哪儿很大,能让我们6人在一起快乐的游戏,一些没意思的游戏,在我们眼里却很好玩。有时候,我们还走在田埂上玩。田埂很窄,谁先掉下去谁就输。总是弟弟和堂妹输,由于他们最小。还有一次,我们从爷爷那里拿了几个番薯,在山上烤。结果烤糊了,我们吃着自己烤的番薯,高兴极了!
很快就要离开了,爷爷奶奶都在哭,我也在抹眼泪。
家乡的生活有苦也有甜,真是个五味瓶。我爱家乡的生活!
家乡的云作文篇3
我的家乡是个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好地方。这里一年四季犹如一个变形金刚,随着季节而改变。
春天到了,小草从土地里探出头来,欣赏那美丽的风景。你看,那棵树又披上了一身绿衣裳;你听,有一条小河在演奏动听的歌曲。这就是我美丽家乡的春景。它是那么美丽,那么动听,那么好看!
夏天,家乡的太阳,犹如一个大大的火球,挂在蓝蓝的天空。夏天的太阳,从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了石头大小的阳光。夏天时,站在家乡的桥上听蝉声和风声,家乡的夏天仿佛是一位仙女,一边唱歌,一边演奏着动听的乐曲。在夏天,会有一朵朵荷花在池塘中盛开,它是那么耀眼,荷花旁边的荷叶,犹如一把把小雨伞。家乡的夏天就是那么美!
秋天是农民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秋天是金黄色的。秋天的稻子犹如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在秋天,我最喜欢吃柿子,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柿子树上。在秋天,一片片树叶从树上掉下来,就像是秋姑娘让大树们播种下一粒粒种子,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家乡的秋天,是丰收的、是美丽的、也是尊贵的。
冬天,在北方是银装素裹的,而我家乡的冬天,因为在南方,虽然是冰冰冷冷的,但是它也是温暖的,它会给人们送上一轮冬天的太阳!
家乡的每一个四季都是美丽的。我的家乡就是这样,它时时刻刻都在等待四季的更替!我爱我的家乡——全南!
家乡的云作文篇4
除夕贴春联的习俗始自明代的南京。除夕又叫大年夜,是人们最忙的一天,掸尘扫地,做年饭,贴春联。史载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令“公卿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令对联所用纸笺必须朱砂染色,名为“万年红”。“红”、“朱”同意,暗示朱家子孙永坐江山。此为汉地大年贴春联风俗之始。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比如家有丧者,头年贴紫色春联,第二、三年贴黄色春联并加贴横批和“天庆”。天庆是镂空成花纹的长方形红纸,贴在门楣上,一般贴五张,然后贴横批。另外,中秋节吃月饼也缘于朱元璋的提倡。据说徐达攻下元大都后,朱元璋曾命以当年起兵时秘密传递消息所用“月饼”作为赏赐群臣的节令糕点。
南京市民过年一般都要炒一样素菜,叫“十香菜”。菜以镜冬腌咸菜为基础,配以胡萝卜、金针、木耳、冬笋、白芹、黄豆芽、豆腐干、千张、面筋、藕、红枣、花生米等十多种素菜,重油炒成,往往在以荤菜为主的年饭家宴中最受欢迎。灯节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或上元节。南京灯节前后历时10天,初八上灯,十八落灯。明代灯节最盛,从笪桥至评事街,鱼龙纷沓,五光十色。届时老少看灯,万人空巷。后来集中挂灯区移到了夫子庙一带,至今每年灯节这一带仍非常热闹。旧时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说南京人灯节期间的食俗。
家乡的云作文篇5
春节的前几天,每家每户都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进行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春。早在尧舜时期,我国人民便有了“扫年”的习俗。它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宗教仪式。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到诏代,“扫年”之风盛行。“扫年”的风俗反映了我国人民爱劳动、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
农历除夕,各家各户的门上,贴上一个福字,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正月十五微服出巡,看见围观一幅漫画,上面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一个大西瓜,明太祖看了,却对此产生误会,以为镇上的人有意取笑他的马皇后,明太祖把这件事暗记在心上,下令凡没有参与嬉笑的住户在门上贴一个福字。军士们便以此为据,到没有贴福字的家里提人。从此以示安分守己。这种从避嫌变祝福的善良直流传至今。
盼着、盼着终于盼到了快乐的新年,除夕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饭后我与哥哥姐姐一起放炮,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火花飞升降落,犹如天女散花,又像信号弹飞上天空,忽明忽暗,把夜幕装点成鲜花的世界。在有几分钟便是十二点了,挂好鞭炮,妈妈喊:“十二点了放鞭炮啊!”爸爸点燃了鞭炮,震耳欲聋的声音迎来了新年!
每到春节最令人难忘的是拜年等,到大小年统统拜完,年味就好像硝烟一般。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被炮声惊醒了,我穿上新衣服,和爸爸妈妈一起贴春联,贴完之后显得喜气洋洋,我们兄弟姐妹一起放炮,热闹极了,每一个人都应该以新精神来迎接新一年到来。
人生最有趣的事,就是辞旧迎新,因为人类的最高愿望就是更上一层楼。
家乡的云作文篇6
我们安陆人勤劳、淳朴、善良、好客。
我的家乡真的很美!我爱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虽然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城,但也没有北京繁华,没有上海热闹,没有杭州美丽。但它有自己独特的美。我的家乡很美。春夏秋冬都很美!春天的脚步悄然而至,我的家乡像一个刚刚醒来的孩子一样充满活力。在我家乡的草坪上,小草探出了它的小脑袋,黄色的小草变成了绿色,远远看去,就像一张绿色的地毯。这时,所有的花草树木都像刚刚醒来一样生机勃勃,给我的家乡增添了许多活力!
夏天来了,家乡花果芬芳,天气越来越热,家乡的河水越来越冷。每天晚上,许多人去河边游泳和聊天。清凉的河水整天冲走人的疲劳,让人神清气爽!
秋姑娘跟着夏爷爷回了老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时,水果和米饭都熟了。人们正忙于收获。此时在我的家乡,真是一派繁华景象。随着天气的变化,一棵树的叶子逐渐落下,每一片叶子都像一只美丽的蝴蝶,在半空中飞舞,非常美丽!从秋天到冬天,天气变冷,草变黄了。从远处看,它像一张黄色的地毯!
草真的很厉害。春天是绿色的地毯,冬天是美丽的黄色地毯。所以我一直很喜欢草,因为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在新的一年的春天重新变绿。
啊!美丽的家乡,你真美!你的美丽让我深深地爱着你!!
鸟语花香,风景优美,四季分明,四周青山环绕,这就是我的家乡高湖。
家乡的云作文篇7
内蒙古春节最特别的习俗是“烤旺火”。
有一年的春节,我和爸爸妈妈回内蒙古老家过年。大年三十一大早,奶奶就跟妈妈去炖手把肉了,而我跟我爸和哥哥则去布置旺火了。爸爸告诉我:“生旺火用的炭很有讲究,要把炭削成6个面,五个毛面一个光面。”我学着削了起来,第一个削得特别丑,第二个就削得好了。我们削好需要的所有炭,准备摆旺火,每一块炭的摆法都有讲究,要摆的像金字塔一样,下宽上窄,慢慢变窄,直到最顶端只有一块炭。于是我一层压一层,慢慢往上垒加,小心翼翼,生怕哪处出了问题前功尽弃,可就当马上要摆好时,弟弟冲了过来,一秒钟的时间把快摆好的旺火撞倒了,我和哥哥非常生气,但是没办法,谁让弟弟是小朋友呢?于是我和哥哥强忍着愤怒,重新摆了起来,经过两小时的努力,我和哥哥终于摆好了旺火。
到了晚上,吃过一大早就下锅的手把肉大餐,我们正式开始烤旺火。大家先是围着旺火排起长队转圈圈。这个转圈特别有讲究,左三圈象征平安幸福——人旺,右三圈代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家旺。
仪式举行完,大家又围着旺火唱歌跳舞,都玩得不亦乐乎。大人们边喝着马奶酒边聊着天,而小孩子们则你追我赶的跑来跑去,玩耍的欢笑声响彻云霄,一直玩到凌晨才肯去睡觉。到了凌晨每家每户都安静了,静得只能听见畜羊的叫声。大家都睡了,睡的是那么香甜,不知道人们在睡梦里会不会回味今天开心的场面呢?
家乡的云作文篇8
在外的游子,最忘不了的是曾经生活过的家乡。每次回家,家乡的亲人,门前的狗,甚至是一草一木,都给人们一种亲切而又温馨的感觉。在我的记忆中,最难忘的是家乡的味道。
我从小没有别的爱好,就是特别爱吃东西。可在那时,去哪里买薯片、奥利奥?况且小时候我一直住在奶奶家,哪儿来的零食?为了堵住我的嘴,奶奶变着法子给我做东西吃。当然,材料都是从地里新鲜挖的。我也毫不客气,今天尝一块糕;明天来块南瓜饼;哪天运气好,可以吃到一个豆沙粽。
我最喜欢吃的,这些都不是,是烤地瓜。它的做法非常简单,只需要在农家人家中特有的灶头快烧煮完东西时,把地瓜丢入灶内,再用柴灰把他们盖上,使其自然地被烤熟。刚出炉的地瓜十分烫手,但诱人的香味不断涌入人们的鼻内。稍等几分钟,剥开焦黑的地瓜皮,里面是呈淡黄色的肉。轻咬一口,又甜又糯的口味带着香味在齿间游荡并扩散,给人以一种温暖的感觉,并且让人不禁吃了还想吃,更想一口把它吃完。直到现在,我还一直记得那个味道。
想起第一次奶奶让我尝尝她刚刚烤好的地瓜,我死活不肯吃。看着它那焦黑的外皮,我一看就觉得这不像是能吃的东西,奶奶就亲自把它剥开,我看见里面橙黄橙黄的肉,甚至觉得十分的惊奇。于是我尝试着咬了一口。一口下去,便是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了。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我一口气吃了三个,直到第二天上午我还打着嗝儿呢!
但时间永远在走,我上了初中后,繁重的学习任务让我只能偶尔在假期去探望奶奶和爷爷。奶奶家的灶头也因为天燃气的使用渐渐蒙上了灰尘。奶奶也很少种地瓜了,种了更多经济作物,我也只能在全家人团圆时奶奶才用灶头烧菜偶尔吃上一回地瓜了。
我也曾经吃过街上卖的烤地瓜,味道或许和家乡的差不多,但我总觉得少了什么。但每次在家乡的灶头前,奶奶帮我剥好地瓜,我都感到一种莫名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