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云作文800字模板5篇

时间:2025-07-15 作者:Fallinlove

很多人在写作文时,常常会遇到灵感枯竭的问题,可以通过阅读来激发,我们在写作文时,要善于运用图表、数据等辅助材料来增强论证的效果,以下是大黑猫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家乡的云作文800字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

家乡的云作文800字模板5篇

家乡的云作文800字篇1

每当别人问起我来自哪时,我都会骄傲地告诉他们,我来自诸暨!没错,就是那个走出了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以画梅而闻名于世的王冕的家乡――诸暨。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诸暨的一些风俗民情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天空中飘着雨丝,一个略带哀愁的日子。每家每户,从清明前几天就开始筹备了,筹备些什么?无非就是清明?了,这个外表有青色,有白色的“果子”,外形各式各样,里面的馅儿,青的是豆沙,白的是咸菜豆腐的,制作起来尤为复杂,是诸暨人过清明节的必需品。一个普一般通的清明?,里面包含了太多对过世亲人的思念,味道也就大不一样了。打算好清明?,就要去扫墓了。

点上香火白烛,烧上纸钱元宝,再把精心打算的清明?摆上,说上几句家常,再深深地鞠几躬。细细的雨丝打在身上,不知是谁的'泪滴落在人间。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节,整个中国都十分重视的节日。除夕这天,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这便是一年到头最大的慰藉吧。这顿饭在一阵爆竹声中开始,又在这爆竹声中结束。诸暨人年夜饭的餐桌上有什么呢:西施豆腐是头菜,随后有糖醋排骨,有象征着“年年有余”的清蒸鱼,有传统的梅菜扣肉等等。我喜爱梅菜扣肉,那诱人的罗列整洁的扣肉,看得我口水直流,香味在我的鼻子中徘徊,迟迟不肯散去。其实我最爱的还是那酸酸甜甜的糖醋排骨,那美味简直让人无法自拔。到了临近十二点的时候,爆竹声又开始了,这一晚大家都选择不睡觉,为了给自己“守岁”,还真是“一岁除”啊!

东风夜放花千树

元宵,大街上挂满了喜庆鲜亮的灯笼。诸暨的一些乡镇上会举行舞龙舞狮花灯展等节目。走上街头,大人们会在花灯前伫足欣赏,小孩则是选择猜灯谜,不仅是为了那些精美的奖品,更是对自己猜谜本领的一个认证。还有不例外的就是吃汤圆了,家家户户打算的汤圆也各不相同,甜的吃腻了还可以吃咸的,自己烧的青菜汤圆,“迷道”不要太好哦!

不过,圣诞节万圣节这些“洋节日”越来越流行的今天,在“端午节”被邻国霸占的今天,各地的民俗被慢慢的忘却,这些民俗习惯,我们应该重视,不让它们变成下一个“端午节”!

家乡的云作文800字篇2

光阴似箭,一转眼春节就要到了,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做准备。除夕之夜终于到了,为了晚上那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整个上午,我跟弟弟妹妹们忙得不亦乐乎。

按照家乡的风俗,下午两点以后就可以开年夜饭了,而且比赛谁家吃得早,吃饭前要放一串鞭炮,以此作为标志,而且放鞭炮还代表着一年的终结和新年的开始。三点钟一到,我就迫不及待地来到厨房门口,随着一阵香味扑鼻而来,桌子上摆满了鸡、鸭、鱼、肉和各种素菜,我像一只馋猫,盯着桌子上的饭菜两眼直发光。虽然今天的饭菜非常丰盛,但事实上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品尝这些佳肴而坐在一起的,而是为了庆祝一家人的团圆,庆祝一年的终结,祝福新年的到来。

年夜饭结束了,暮色也渐渐降临,这是我们尽情玩耍的时候了,我们拿着事先买好的礼花炮,一个接一个对着天空放。邻家的孩子们也在燃放自个儿买来的礼花炮。抬头仰望,天空中顿时出现了各种美的图案,这绚丽的夜空装点了美丽的村庄。花炮放完了,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晚会。春晚已经成为除夕夜的一道“盛宴”。那些动听的歌曲,搞笑的小品,幽默的相声,更为春节增添了一份喜庆。到了初一,早早地爬起来,先放一串鞭炮,以表示对新年的祝福。这一天,按照家乡的习俗,不能去拜年,得先去上坟拜祭祖先。所以,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上坟。一直到午饭后才回来。从初二开始,就忙着去拜年和做春客。过年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幸福的,既可以得到压岁钱,又可以尽情地玩耍。

“正月十五闹元宵”在我们这里,这一天被称为“棒棒节”,从正月十四一直延续到十六。这几天集市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棒棒”,有当农具的,有小孩玩耍用的木刀、木剑、木枪等等。还有各种各样的花卉、树苗。这三天里,市场上人山人海。农民们把一年要用的农具全买齐了,还捎带上各种花卉,去装饰各自的院子。我们这里的人非常喜欢养花、养鸟。一进院子,一派鸟语花香的景象。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传统的“棒棒节”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棒棒”交易为主,而是增加了各种日常生活用品、花卉等。白天逛完“棒棒会”,到了晚上,跟除夕之夜一样,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看“元宵晚会”。一直看到晚会结束才肯去睡觉。

十五一过,这就标志着我们最欢乐的日子就要结束了,我们马上就要回学校上学了。很留恋春节的那一份欢乐和喜庆,那一份亲人团圆的温馨,还有那一份压岁钱。这不,此时我已经又在暗暗地巴望着春节的早日到来。

家乡的云作文800字篇3

在我的家乡昌邑,最被人们重视的就是春节了。从腊月初八开始,春节就拉开了大幕。

腊月初八。正是腊八节。家家户户开始熬制带有大红枣、大米、小米等食材的腊八粥。在这天,一些人家还会泡制腊八蒜,那腊八蒜令人垂涎三尺,醋也有了些辣味,让人吃的时候一把鼻涕一把泪。我家还在腊八前后灌制肉香肠。

腊月二十三,春节前的高潮到了。我已经从昌邑城区回到了老家北孟镇。这一天,天刚擦黑,家家户户就争先恐后的燃放鞭炮,还要吃饺子,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坐在一起,无比的开心。

腊月二十三以后,人们开始购置年货,“春运”的高潮,也就此开始了。

转眼间,大年三十到了。早上,我们要在六点起床,喝有豆腐、粉条、小米、红枣的粥,俗称“劳晨饭”我们要抢放开门鞭,以求“开门红”的喜庆之意。我听说在四点就有人开始放鞭了,不得不说,这户人家太勤快了,来年的庄稼一定有好收成。中午,我们要吃牛肉面包。那香喷喷的面包一出炉,我就按耐不住了,抢下面包立刻就咬了下去,我一边吸着凉气一边含糊不清叫道:“好ci(吃),好ci,太好ci了!”吃完后,我们便开始贴春联,放眼望去,大街上成为了红色的海洋。下午四点,我们要去把老祖宗们“请”回家去,让他们也品尝到美味的佳肴。与此同时,留在家里的人们开始包饺子,放贡品,摆烛台。六点多,第一顿饭开始了,我们吃白菜饺子。吃完后,我们与一些辈分离得进的人们去拜年。

随着央视春晚的开始,晚上八点整,我们的第二顿饭开始了,大家开怀畅饮。在这个时候,我们还要拍照片,这个习俗是我们自定的,一年一次,绝不能少。吃饭后,我们动身再次出去拜年。十点整,喜庆的鞭炮点燃了人们的激情,春节这天的高潮到了。我们吃第三顿饭——素馅饺子。在吃饭时,不时有拜年短信为我们送去祝福,短信的铃声似乎在为我们伴奏。十一点三十分,我们开始挨家挨户为人们送上新春祝福。零点的钟声已经敲响,马年到了,我们为不少人送去了祝福。八岁以上的小朋友会守岁,还要向长辈磕头,长辈会发红包给晚辈。凌晨两点,我们纷纷进入梦乡,大家在为明天拜年而养精蓄锐。

正月初一,早上,我们要吃带有钱、枣、花生的饺子。小孩子要穿上新衣服,以图“辞旧迎新”之意。我们要组成拜年队伍,到别人家拜年。

从正月初二开始,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主人会用一桌子丰盛的菜肴为客人接风洗尘。

正月十五,我回到了市区。早晨六点多,我就被喜庆的鞭炮声叫醒了。今天是元宵节,各大超市纷纷举行猜灯谜活动。中午,我们吃水果馅的元宵,晚上,我们吃饺子。我还用电脑为同学们送去了祝福。

正月十五过后,年也就过完了,人们又回归了正常的生活,开始了新的一年……

家乡的云作文800字篇4

麦芽糖是用小麦与大米合制而成,先是让小麦发芽,磨成糖浆,再将浸泡过的大米磨成粉浆。然后,将两种浆合在一起煮熟,再过滤,之后,将过滤后的糖水在锅里煮,边煮边搅拌,最后形成有相当粘度的糖浆,冷却变硬后,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拉扯,反复拉扯后,糖浆越来越白,最后就形成了麦芽糖。麦芽糖有很多的用途,一是当时的农村过年时制作糖果、麻糖时必须用到麦芽糖,二是麦芽糖能直接吃。

制作麦芽糖对于农民来说是非常实惠的事,麦芽糖能卖钱或是换大米回来。过滤后余下的糖糟用来喂猪。因为这其中能有一定的利润,八十年代,我爷爷奶奶在冬天的时候就做麦芽糖。印象中,我们李氏家族在当地特别会制作麦芽糖,我们家族出品的麦芽糖颜色白,味道甜。爷爷经常对别人家的麦芽糖不屑一顾。

因为是手工制作,产量有限,一次只能一锅。为了做出更多的麦芽糖,爷爷奶奶每天要起很早,晚上收工也很晚。爷爷奶奶每天凌晨的时候就起床开始煮浆,早上一大早,爷爷吃了早饭便挑了前一天制作好的麦芽糖去卖或换大米。因为本镇人都擅长制作这个,所以大家都是要步行十几公里去其他乡镇卖。那时交通基本是靠走,爷爷早上挑着麦芽糖出去,下午挑着大米回来。作为孩子的我们,上午会帮着爷爷奶奶们去过滤糖浆,下午会帮着家人拉扯冷却了的糖浆直至成为麦芽糖我与二哥有时会帮忙推一下石磨。印象中,那时的冬天每天都很忙碌。

小时候的我也爱吃这种糖。煮糖浆的时候,有时奶奶会给我一碗已经煮沸的糖浆;在麦芽糖浆冷却的过程中,我会经常用筷子挑糖吃,有时候甚至会制作糖球玩耍;在拉扯麦芽糖让它变白的过程中,我就坐在固定麦芽糖的板凳上,边看大人们拉扯麦芽糖,边扯上几条吃。

麦芽糖味美,但制作麦芽糖的过程非常辛苦,用石磨磨浆,过滤,扯糖,都是非常重体力的活,爷爷奶奶在制作麦芽糖的季节整天都早起晚睡的。作为去卖麦芽糖的爷爷则是更为辛苦,有一次,他因为太饿累倒在了离家二百米的地方,我们兄弟姐妹们跑出去把他抬了回来,他吃了几碗饭后,精神就马上恢复过来了。

后来,农村过年时的年货越来越丰富,爱吃麦芽糖与炒糯米制作而成糖果的人越来越少,家乡制作麦芽糖的人越来越少。不知道是从哪一年开始,当地人已经不再制作麦芽糖了。制作麦芽糖,也就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了。

家乡的云作文800字篇5

我怀念停在那年端午的十二岁。

——题记

当太阳将灿烂的阳光撒满校园,沉睡了一个晚上的学校开始热闹起来了。此时,一股淡淡的粽叶香伴着阵阵清风正从六(1)班的窗子里飘出……

那年,我十二岁。

再过一个多月,我们就会离开这个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美丽校园。所以,今天我们打算在这个特别的节日,用包粽子这种特别的方式,纪念我们即将过完的小学生活。

今天一大早,我们的班主任拿出一部分班费,专门跑到大市场上,精心挑选了一大袋糯米和一捆粽叶,又从食堂挑选了几十粒亮晶晶的蜜枣带到我们六(1)班教室里,把它们平分成六份,交给我们的组长:“每组一份,粽叶已经洗干净了,把米淘一下,沥干水分,就可以包了。”

我们一人抱米,一人拿着个大盆子,在另外六人的护送下,来到水龙头边。“三、二、一,放水啰!”

只听“哗——”的一声巨响,朵朵水花在盆子里绽开,十六只小手在里面搅拌着,就像十六只小鸭在水中嬉戏。不一会儿,一粒粒白花花的糯米就静静地躺在了盆中。

之后就是包粽子了。在我的记忆中,奶奶总是把粽叶在手中卷成一个圆锥形,铺一层米,再挖一个小洞,塞一个蜜枣进去,然后像给小孩盖被子一样轻轻地盖上一层一层糯米“被”,再用粽叶包好,最后用线扎起来,就大功告成了!

我凭借记忆开始依葫芦画瓢地做起来,把一大张泡软的粽叶铺在手心里,小心翼翼地卷成一个锥形。记忆中奶奶是那么地熟练,而我却笨手笨脚地卷了好久。我抬头环顾了下四周,同学们早就下好馅了,有的都已经包好了。我开始慌张起来,本就笨手笨脚的我一慌,就显得更笨了,馅刚下去就漏了,再下,又漏,气得我快哭了。这时,身后伸来了一只小手,握住了我手上的粽叶:“我教你。”抬头一看,这不是我那心灵手巧的同桌嘛。他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填料、包粽叶、扎粽子。

最后一步就是煮粽子了。当然,出于安全考虑,这一步是老师帮我们完成的。当一锅粽子被揭开盖时,顿时吸引了一大群馋猫,一下子粽子就被瓜分完了。而那些没抢到的,只能耐着性子等下一锅了。

至今为止,我仍忘不了那淡淡的粽香,忘不了那个特别的端午节,更忘不了一起朝夕相处了六年的小伙伴们!

那年端午,我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