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笔者一直带高三复读班语文,有一个深刻的感受:这些“高四”学生的语文能力很差,语文能力符合“高四”身份的考生少之又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复读期间,即使我们下多大的功夫,这些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成绩还是提高缓慢,甚至原地踏步。那么,原因究竟出在哪里呢?笔者经过多年观察和思考,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现行的小学至高中的语文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家知道,语文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阅读和写作;而且在这两个方面中,阅读又居于奠基的位置。换句话说,考生要想提高作文能力,首先得多读书,得提高阅读能力,只有书读得多了,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基础了,作文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阅读上不去,阅读积累很单薄,作文能力的提高就遥遥无期。那么,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科学合理、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把语文课搬到阅览室或图书馆去上,而且每堂课的时间不能比照其他科目的时间,只设45分钟;每堂课的时间不能少于一个小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保证学生能够拥有充分的读书时间。
第二,现行的小学至高中的语文教材编写不合理。从语文学习的规律出发,一个人要有效的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最有效、乃至高效的办法就是读整本书;而且,这一点,已为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学人的阅读实践所证明。可是,看一看我们现在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一种大杂烩式的、单篇短章类的文选型教材,这种教材每本选文也只有40篇左右。如此一来,这种所谓的教材的缺陷也就十分明显:既缺乏阅读的连续性,量上又十分单薄;而且实施时,基本上又采取以教师讲读为主的做法,这样一来,所谓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追求基本上也就落空了。
第三,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过低。据笔者所知,目前中小学的语文教师大部分都是大学毕业,这种情况在城区中小学比例更高。但是,从这几年来笔者参加过的多次招聘中学语文教师的招聘工作来看,读书多,且有读书习惯的大学生很少;即使有个别应聘的大学生在读书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所读结尾现当代或外国书籍,至于中华传统典籍,如《论语》、《左传》、《孟子》、《庄子》、《史记》、《汉书》等等,几乎无一涉猎。大学生如此,在职的语文教师也好不到哪儿去。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有32个年头,32年来,一直未离开过教学一线,现在仍然带着两个高三复读班的语文课。就笔者这32年来所接触的一线语文教师情况看,将读书视为语文教师的本业,并形成习惯的人同样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当下语文教师的阅读现状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语文课程设置不合理、语文教科书编写不合理、语文教师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堪忧,这就是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正是因为这三个原因,遂导致大部分学生虽然花了十二年的时间在学习语文,可高中毕业后其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依然达不到应该达到的水准,无法很好地适应高考的要求,适应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要求!
看来,语文教学要真正提高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在上述三个方面敢于动真格、下大力气,唯有如此,语文教学才有出路,才有希望。倘若继续固守现状,语文教学将永是死水一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