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方面的投资,已成为家庭经济方面的主要开销。有些家长不仅在子女的上花费重金培养,还亲力亲为地陪读,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然后顺利就业。

随着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招聘门槛也越来越高。每年都有大批量优质应届大学生涌入人才市场,大学生的就业环境自然也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再加上近两年受疫情等不可抗力的影响,体制内岗位便成了应届生就业的优先选择。
为啥大学生热衷于体制内工作?体制内工作泛指公务员、事业编和国企等,虽然性质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稳定”。一旦顺利入职,学生几乎不用再为工作问题而发愁,即使薪资标准并不高,但是旱涝保收,还有完善的保障制度。即使考编难度再大,也是一项一劳永逸的事情。
以往985等名校毕业生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不过时间长了才发现体制内的工作才是香饽饽。有些学霸毕业后就在外企或大型私企担任要职,一开始发展势头良好,短时间就能被提拔到中层或进入核心研发部门,薪资待遇和地位也提高了,不过人到中年后就遇到了瓶颈。
要么自我创业,要么转为管理岗,即使在原岗位上停步不前,也会让领导觉得失去了培养价值。一些互联网大厂还提出了35岁中年危机或末位淘汰制,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的硕果只能存留到35岁就消失了,学生自然不甘心。
再看那些原来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在毕业后考入体制内工作的同学。35岁的时候已经在单位里站稳脚跟,工资在稳步提升,又不用过于担心业务方面的压力,更不用为朝不保夕的饭碗发愁。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考取体制内的工作,学生犹如抱上了铁饭碗,自然会带来收益最大化。目前就连清北复交等顶尖高等院校,都有大批毕业生选择去学校、医院、研究所等体制内岗位上工作。
甚至连关晓彤、刘昊然等明星学生,在本科毕业后考入事业编岗位。这样未来他们的演艺资源会更上一层楼,把青春饭变为铁饭碗,还有机会评选“国家一级演员”的职称,何乐而不为呢?不过体制内的工作岗位性质,近两年也出现了重大调整。
官方传来消息,部分体制内岗位将沦为合同工以往部分体制内的工作环境,虽然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但是也存在弊端,那就是薪资待遇标准不够理想,大家工作积极性不高。官方也传来新的调整方案,3大体制内岗位将沦为合同工,不再享受铁饭碗的编制。
法院书记员,是不少大学生眼中标准的公务员岗位。在最新的调整方案中,新上岸的学生将按照聘任制上岗,与此前上岸的人员享受同工同酬,就是在名义上没有编制了而已。照比以往的待遇,也有所提高。只要学生不过分看重编制的问题,还是一个值得报考的热门岗位。
护士是每所医院的运营当中的重要组成人员,其重要程度丝毫不比医生差太多,毕竟医生开出的治疗方案,大部分需要护士来操作完成。一些嫌医学生录取门槛高的学生,都转而选择了护理专业。
今后卫生系统再招入职的护士,入编的机会没有了,不过相关部门会从待遇方面对新入职的护士予以照顾。同样在编的护士无需担心会被取消编制,该政策只针对新入职的护士。
还有一个不再属于体制内岗位的,就是大学里的老师们。大学老师与中小学老师犹如不同的两个职位,除了职位称呼一样,工作内容和性质有很大差异。
中小学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师范院校,而大学老师多半是各行各业的学生半路转行执教的,薪资标准和工作强度也没有可比性,大学老师被“踢出”事业编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据说目前一些中小学新入职教师也不再享有入编的待遇,还希望想考教资的学生能够有所了解,以免上岸后发现事与愿违,后悔也来不及了。
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时不要对有编制的岗位过于执着。毕竟这些看似被踢出铁饭碗行列的岗位,即使没有了编制光环,但是对在职人员来说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而薪资待遇水平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