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工资是教师工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应该体现在多劳多得方面。
一般来说,老师们的工资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即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各种津贴,并且,教师工资的多少,主要是根据老师本人的职称来确定的,职称等级越高,工资总额就会越高,一位高级教师的工资,可能会比初级或中级职称的教师高很多,尽管他们的学历、教龄和课时量都差不多,但是,由职称不同带来的工资差距是确实存在的,甚至,职称低的老师工作量,比职称高的老师的工作量还大,而得到的工资待遇却相差很多。
教师的绩效工资,应该以教师的实际工作效率为基础,参考工作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因素。
大部分地方教师的绩效工资,是从2010年左右开始实施的,主要是为了激励教师投身于教学工作的热情,重点向那些工作量大、教学成绩优秀的基层一线教师倾斜,是鼓励广大教师勇挑重担乐于奉献的工资分配机制。笔者作为一名在乡村学校工作了多年的老教师,对老师们绩效工资的发放情况比较了解,也经常听到老师们对绩效工资分配情况的讨论,深知老师们对于绩效工资的各种意见和想法。
不同学校的绩效工资发放方法不尽相同,分配方案也有很大不同。
现阶段很多中小学老师的绩效工资大致分为两部分,其中的70%直接打入了老师的工资卡,而30%部分则被划入到学校的统一账户,由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学校的分配方案,然后进行二次分配,很多学校都是一个学期集中发放一次,尽管30%的部分不算太多,但是,有些老师还是挺在意的,特别是那些工作量大、课时量多的老师,毕竟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付出的努力要比别人多得多,所以,比别人多一些绩效工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绩效工资的二次分配,应该着重考虑老师们的课时量以及教学成绩,充分体现绩效工资的存在意义。
为了不让老师们绩效工资的差距过大,有的学校采取了变相平均的分配方法,比如,这一学期让王老师多领两百,李老师少领两百,而下学期发绩效工资时,就让李老师多两百,让王老师少两百,虽然这种方法显得公平,在一个学校工作的老师绩效工资都差不多,但是,对于那些课时量大、教学任务重的老师来说,这种分配方案也是不合理的,所以,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出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意义,真正让那些付出多、担子重的老师,得到应有的实实在在的薪酬补偿,既是对这些老师的认可与尊重,对其他老师也会产生一种激励效应。
职称只能说明老师长期以来的工作情况,和短期内的工作任务和完成效果关系不大。
正如题主所说的那样,绩效工资的发放应该淡化与职称的关系,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很多高级职称的老师,课时量反而不大,有的甚至在评上高级教师以后,工作积极性就不如从前,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而那些职称不高的年轻老师,却是学校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那些高级教师的工资,已经在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方面,得到了他们应有的报酬,所以,绩效工资就应该向教学任务大的一线教师倾斜,不能唯职称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队伍永葆活力,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