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暑假终于过去了。
用“终于”这个词,不是嫌暑假太长。事实上,如果能够就此退休,才是人生最美好的事。当然这只是妄想。
说“终于”,是因为这个暑假,几乎一直在为开学做筹备工作。刚放假的时候,每天在群里组织防溺水打卡、检查暑假实践作业。接着德尔塔来了,又是各种表格登记、健康监测、离县返县人员跟踪等等,三天两头要求家长填写在线表单,没有及时填写的还得打电话催。总而言之,没停歇过。
打电话新学期,学校安排我担任七年级班主任。开学的前一天,抓阄分了班。拿到学生名单,要逐一打电话,通知家长第二天来学校报名。
五十多个电话,打了两个多小时,手机打没电了,耳朵也捂热了。终于感受到电话营销人员的不易。
“一、明天上午八点至十一点到学校报名,校门口张贴了名单,有指引牌。找到孩子的名字,按指引的路线到教室找老师报名。
二、准备好疫苗接种证明、户口本全家人员页复印件、14天健康监测表。
三、准备2100元钱,最好电子支付,尽量不使用现金。”
我机械地向不同的家长重复以上三点,同时回复家长们各种各样的疑问。
“怎么学费又涨了?”有的家长听到钱的数目后,以极其惊讶的语气,表达出强烈的不满情绪。我必须进一步向他解释: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小学和初中不收学费和杂费。这笔收费中包含医保、早中晚餐费、一科一辅、作业本费等……”
“什么义务!”家长嘟囔着挂断电话。我拿起笔,在花名册上找到这个家长的名字,作了一个小三角形的标记。
“哪个……”电话响了好久,听筒那边传来了一个不耐烦的声音,“复印件?这么晚了到哪儿去复印?又不早说!”又是一个小三角形。
“是老师呀!哎呀老师好老师好。明天报名?要带这些资料?好的好的,谢谢老师哈!”家长热情的回应,如一丝清凉的风,拂走了夏夜的烦闷。我用笔在这个学生的名字下,面画了一个小小的圆圈。
打完电话,数了一下,共标记了5个小三角形,17个小圆圈。与预想中的基本一致。
报名登记早上七点,提前一个小时赶到学校,已经有不少家长在教室走廊里等待。于是搬两张桌子,并排堵在教室门口,铺开各种表格,来不及喝口水,便开始报名。
另一位老师收资料,我收钱。家长在走廊里排队。
“老师,你收的钱,为什么比公示表上的数目多了2元?”一位家长不解地问道。“这是微信提现费。”我赶紧解释。这是工作上的疏忽,应该提前告知家长。
“老师,收钱为什么不开收据?”一位家长问。
“这些都是代收费,为节省时间暂时不开收据,后面会补齐手续。一直是这么操作的,您放心!”家长的质疑有道理,我感觉自己的解释很无力。
一位老人满头大汗地挤进来:“老师,我来给我的孙子报名。”后面的人群骚动起来,有人大声嚷道:“要排队呀老人家!”老人充耳不闻。
没办法,我只好问孩子叫什么名字。老人说了一个名字,没印象,学生名单上也找不到。显然是找错了班级。老人有点生气,原来他已经去了好几个地方,都不对。
上午十点半,报名结束。被领导叫到办公室,分配插班生,抓阄。运气不好,抓到两个比较低的分数。
开学第一天家长群建好了,让家长将自己在群里的名称,修改为“学生姓名+家长+电话号码”,结果有一位家长反复将班级群名称,修改为他个人的名称。这届家长应该都是八零后吧,这个也不会弄?
家长群里经常有两种人。一种是沉睡型,不管你发什么通知,用什么方式——群公告、群待办、@所有人,单独@他,他从来不搭理。电话打过去也很少接。
一种是活跃型,天天在群里@老师,要老师捎口信:让孩子多喝水,转告孩子放学后去姨妈家吃饭,孩子带了雨伞没有,等等。
这两种家长最让老师感到头大。开学第一天,这两种家长果然都没有缺席。
放学了,一位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没有按时回家。瞬间心悬了起来,孩子是自己走回家的,是否还在路途中,无法确定。只能每隔几分钟就打电话过去问,打了三次电话后,孩子终于平安到家。有惊无险。
这里面有一个管理漏洞,初中生放学自行回家的,是否应该与家长签订一份免责协议。否则,如果路途中发生点什么,责任算谁的呢?
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遇到过各式各样的家长。感受过尊重,也遭到过羞辱。如今看众生百态,内心已波澜不惊。记录这些,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家长提供一个观察老师的视角,或许有助于家校之间的沟通。欢迎家长朋友、教师同仁帖下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