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评职称,论文造假已是常见

时间:2022-01-20 作者:lcbkmm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出了结论,张文宏教授是清白的,虽然其二十年前撰写的博士论文,附录综述部分有不够规范的情况,但不构成学术不端或学术不当行为。

中小学教师评职称,论文造假已是常见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知识分子太耿直,有时候说点真话就会被攻击。希望张文宏教授不要放在心上。

不过呢,学术论文造假,确实是很普遍的现象。

什么是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的记录。按理说,每产生一篇学术论文,人类社会就会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前进一步。

可现实呢,我国的论文数量,各行各业加起来,恐怕是世界之最。连中小学教师,为了评职称,也能“写”出洋洋洒洒数千言的论文来。我国各领域的科研水平,却一直难如人意。

这里面的原因,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有多少论文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说句不客气的话,大多数论文,是坐在办公室里摸着后脑勺编造出来的,是靠着剪刀加浆糊拼凑出来的。

袁老的在杂交水稻研究上的成果那么多,没听说他老人家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倒是经常看见他躬身在稻田里的照片。

为什么学术论文造假成风?有三个原因:

一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有问题。很多行业,都将在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作为评职称的前置条件,尤以医疗和教育行业为甚。虽然现在要求不能“五唯”,但论文仍然是加分项。

比如评教师职称,没有论文也可以参加评选,但是有论文却可以加分。人家有论文你没有,肯定评不过别人。所以表面上说不“唯”论文,但谁放弃论文,等于就是放弃了职称竞争。

可是,一线教师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哪有时间和精力写论文?于是,抄袭剽窃造假就在所难免了。

二是对造假者的惩罚力度太小。以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论文为例,初审发现了造假的论文,一般是剔除掉,不予加分,没有任何惩罚。复审发现了造假的论文,最严重的不过是取消当年参评资格,对个人的影响不大。

事实上,真正的“假论文”并不多,大多数的教师职称论文,都是“真”的“假论文”。这话说得绕口,听我解释一下。

真正的“假论文”,是指论文是剽窃抄袭的,将别人的作品改头换面,当成自己的作品。通过论文查重可以发现。

“真”的“假论文”,是指花钱在正规期刊上买版面发表出来的所谓论文,论文也是请枪手代写的。这类论文,在教师职称评审中占主流。如此明目张胆,你说是假的吧,又完全符合规则。你说是真的吧,这类论文又毫无价值,简直是对教学科研的羞辱。

三是社会信用环境问题。不以造假为耻,以“能办事”为荣,这种观念,在当前可以说是深入人心,渗透了各行各业。你去小商品一条街,只需要花很少的钱,就能买到全世界的大品牌。这些当然是假货。有假货不奇怪,可怕的是,很少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正常的。

去早餐店买油条,发现生意非常火爆,原来老板打出来的招牌是“绝不使用地沟油”,言下之意,大多数早餐店都使用地沟油——这很有可能就是事实。于是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欺骗的环境里,造假者心安理得。连“吃”这样的天下第一大事都敢造假,论文造假又算得了什么?

也因此,建设诚信社会,应该成为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现在人口红利已经走到了拐点,我们可以从建设诚信社会中挖掘新的红利,这里面的红利非常大。想象一下,因为缺乏诚信,我们虚耗了多少社会成本?

要遏制论文造假,其实也很简单。一是改变人才激励机制,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加分项。教师、医生等行业的专业技术职称,以专业技术能力测试与文化考试的方式取得。二是关闭一些敛财的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三是加大对造假者的惩罚力度,将学术不端者归档到行业黑名单。最后一个,当然是努力建设诚信社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