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师的格局小?

时间:2022-01-20 作者:Iraqis

近日,有媒体刊发一篇文章,题为《教师要做大自己的格局》,作者从预设“教师格局小”的观点出发,对教师群体进行了批评,然后建议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格局:一是要坚持读书学习和思考,淡泊名利、心怀天下;二是要通过所谓的“三大课堂”——大自然、医院和火葬场来历练自己。

说教师的格局小?

此文作者自称也是教师,但对教师这个群体的评价很低。认为大多数教师不学习、心胸狭、眼界小,格局有待提升,配不上自身的职业。

读完此文后,有几个想法。

一、教师的格局小,是以哪个群体为参照?

判断一个群体的格局是大还是小,必须要拿另一个群体作为参照。说教师群体的格局小,是和谁作比较?

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教师的格局要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如:教师的知识面宽广,在一般的社交场合,教师总能引领中心话题;教师比其他人更珍惜羽毛,在公共场合排队、候车比其他人更守秩序;教师很少说脏话、大声吆喝,更注意个人形象。等等。

社会就像一架云梯,或者说一座金塔,有很多层级。因为“站得高才望得远”,站在高层级上的人,视野开阔,格局当然大;站在低层级上的人,只能抬头仰视,自然多是井底之蛙。所谓格局,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你所处的位置决定的。

那么,在这架云梯或者金字塔上,教师处于哪一个层级?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就说教师的格局小,是没有依据的。

二、一个人,是否能够仅凭借思维活动,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格局?

从行文来看,作者隐约承认教师群体处于并不高的层级,所以建议教师通过内向的自我修炼来提升个人格局,以“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类的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

在我看来,这就好比要求一只青蛙凭借想象力跳出竖井的桎梏,成为志在千里的骐骥。这样的要求是很不现实的。

有没有人仅仅凭借思维活动,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格局?似乎也是有的。

比如杜甫,虽半生颠沛,穷困潦倒,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境界。

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成一农夫,穷得连酒都喝不上,却可以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物我两相忘。

比如诸葛亮,虽淡泊名利,“躬耕于陇亩之间,不求闻达于诸侯”,却有“天下大局了然于胸”的修为与功力。

这些人,似乎都不需要亲身实践,仅凭思维活动,就能提高自己的格局,而不需要先登上一定的层级才能远望。

事实果然如此吗?其实并不是。以上三人,要么是“先前阔过”、要么有亲戚朋友很阔。他们曾经见识过壮美的风景,所以胸中才有宏大的格局。

以站在高层级的先贤圣哲为标准,来要求低层级的教师拥有同样的格局,未免过分苛刻。王阳明通过“格”竹子而“致知”,也并非单纯的“心学”,他也是在宦海沉浮之后,才有了龙场悟道。

三、真正成长之后的教师,还能坚持做一名纯粹的教师吗?

作者应该也发现了自己的逻辑不自洽,于是又给出一个解决方案——教师可以通过读书学习、不断成长,从而提升自己的格局。

青蛙不识字,无法思考,所以跳不出竖井的桎梏。人却不一样,即使没有经历过实践,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能力。鬼谷子的徒弟们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教师们为什么不能通过学习思考不断成长,从而获得格局的提升?

假设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有效,教师确实可以通过读书学习获得成长。问题是,真正成长起来的教师,还甘心一直做一名纯粹的教师么?

事实证明,能力提升了,格局大了,他们会飞向更辽阔的天空,跃上与能力相匹配的更高层级。

现实生活中,“教而优则仕”的例子不胜枚举,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往往伴随着身份地位的改变,要么进入管理层,要么改行当了公务员。

让教师到“大自然、医院和火葬场”去历练以提升格局,这样的说法更荒谬至极。到大自然中去,或许可以换一个视角看世界。去医院和火葬场去历练,难道是让教师大病一场、死一次?

以前给教师灌鸡汤,多半是要求教师“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现在大家对鸡汤免疫了,又说教师格局小,需要加强自我修炼。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莫不还是为了让教师“不吃草而能跑”?

经常有人说教师的格局小,只关注工资和职称,不关注教学。我很好奇,是独中国的教师如此,还是全世界的教师都如此。若是前者,或许真的是教师这个群体有问题。若是后者,恐怕应该反思的就另有其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