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征求我的意见,他的女儿读大三,明年就要毕业了,现在正为考研考公还是考编纠结。最初是想考研,买了一大堆书在家里复习。不久又觉得,先考编再骑驴找马,似乎更稳妥一些(此处考编指考事业编,以下同)。
我说,如果有梦想就去追逐梦想,没有梦想就先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考研这事儿,别人给不出合适的建议。
一个真正有梦想的人,在被问到梦想的时候,并不需要经过反复的思考。如果还需要思考,那就是没有梦想,不如直接考编制或考公务员。
按进入门槛难度排序,考研>考公>考编。选择先考编的人,性格偏保守。保守的人相对更适合编制内的工作。
编制内的工作好不好?可用钱钟书的名言概括: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不过,城里的人多半只是想想而已,很少有人真的出去。想进来的人倒是越来越多。
编制内工作人员发牢骚的时候,通常会说这三句话:
一眼看到头的生活,人生没有悬念。
工资千年不涨,财务自由只是梦想。
职务升迁无望,沉舟侧畔千帆过,心里憋得慌。
这三句话有没有道理?
我觉得吧,一眼看到头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这世上,没有什么比确定性更有价值。假如房价会永远涨,某个行业会万古长青,你一定会all in所有的资源,并加足杠杆。
正是因为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活着没有安全感,我们才追求财务自由。因为财务自由能为我们提供确定性。
至于职务升迁无望,不必太放在心上。职位越高,责任越大。编制内的工作,其实底层才是最安逸的。
编制香不香?我的一位同事归纳得很透彻:单位纵有千般不好,但每月按时给你打钱,单就这一点,就比你爸对你还好。
话糙理不糙,低头细思量,确实是这样。
这两年编制突然变得很香,年轻人不再那么向往诗和远方,连清华北大的高材生,都愿意屈尊低就做一名中学教师。
是疫情让大家变得不安了,是编制比以前更香了,还是有其他原因?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编制并没有比以前更香。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编制工作的相对含金量其实下降了很多。注意,我在这里强调了“相对”二字。
可以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两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那时候一个非农业户口的含金量,就可以秒杀百分之八十的人。现在的编制内工作人员,只能勉强算一个“本地中产阶级”。
疫情袭来,很多行业受到了冲击。编制工作确实显示出了一定的优越性,工资按月发放,不担心失业。不过,疫情终将过去,并不会重构整个社会,影响仍然有限。
真正的原因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MING带来的红利已经走到了尽头,各行各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到处一片红海。用流行的词来归纳,就是所谓的“内卷”。
回过头看,近三十年来,其实有很多的发财机会。外贸、电商、游戏、房地产、内容创业……风口一个接着一个,无数的造富神话每天上演。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只因在正确的时间踩到了正确的点,很快就身价过亿。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谁不想去碰碰运气?
而现在,这些风口正在消失,各行各业都陷入了存量争夺。头部占据了所有资源,并产生抵制创新的路径依赖。普通人一战封神逆袭成功的神话,已经只剩下故事,很难再在生活中重演。最可怕的是,这不是局部现象,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那么,考编或考公,才是更好的选择?这个问题仍然没有普适性的答案。如前所述,这世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确定性。你选择了稳定,说不定会错过下一个风口。你押注了元宇宙,说不定一直只是个概念。你认为当下是黎明前的黑暗,说不定这个黎明很长,你的人生等不起。
所以,一个人要有梦想,然后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个过程中,就算你错失了很多机会,也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