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成了教育领域的“主旋律”,课后延时服务成了这个学期最热的话题。有人说,教师补课取消了,但通过课后延时服务也能赚钱呀,当老师可真舒服啊!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学期即将结束,老师能领到多少课后延时的服务费呢?是几万块钱?还是几千块钱?我只能告诉你,真正到手的钱其实并不多。
一位外地的老师告诉我,他们学校的学生数并不多,一个学期下来,每个班级的学生倒是收了好几百块的课后延时服务费。平均下来,每个老师都能分到不少的辛苦费。这是因为,当地行政部门曾经承诺:教师的课后延时服务费,不管学生交多少钱都用于发一线老师的课后延时服务津贴,而学生交多少钱,财政部门也出多少钱给老师。
但是结果怎么样?财政部门一分钱都没补,倒是班主任老师从学生家长身上收的钱交给学校之后,这笔钱变成了一条怪异的“小河”:“干流”部分流到了校领导的囊中,“支流”部分流到一线教师身上,不管班级的学生数是多少,每个一线教师一个学期得到的钱都是一样“精致”的。
那位外地的老师表示,原本以为就算财政部门一分钱都不用出,老师一个学期也能领取三四千块钱。但是结果如何呢?课后延时服务费这块“肥肉”被切成好多块之后,真正流入一线老师手中的,每个学期只有可怜的一千多块钱。
那位同行的朋友是卖鱼的,他说他利用双休日卖一天的鱼就能赚一个学期的课后延时服务费,早知道课后服务费如此“精致”,他早就向学校申请不参加这种劳什子的课后延时托管服务,眼不见心不烦。
课后延时服务的践行,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就是根据家长需要、学生自愿、老师志愿的原则,如果课后延时服务费的发放存在问题,会严重影响教职工参加课后延时服务的积极性和服务质量,这与课后延时服务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课后延时服务的服务费该怎么发?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在期初就制定相应的标准。而标准一旦定下来之后,就不得更改,哪个部门承诺补贴一线老师多少钱,就应该在期末的时候及时兑现,而不是把“公饼”画在纸上,蚕食自身的公信力。学校在分发课后延时服务费的时候,也必须根据期初定下来的标准发放,而不是到临近期末的时候随意更改课后延时服务费的标准,别做那些让一线老师寒心的事情。
另一方面,要坚持多劳多得的原则。校领导值班也好,带班领导巡课也罢,总比一线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服务要轻松很多吧?如果在制定课后延时服务标准的时候,学校领导的“辛苦费”远远超过一线老师的服务费,这样的课后延时服务费的分发必定很难服众。这就好比之前的绩效工资,校领导几乎没干什么事情,而他们的绩效工资完全碾压教学成绩优秀、工作量繁重的一线教师,这就容易崩掉一所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