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情程序化是人类大脑的一项重要能力,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比如学车就是一个程序化非常明显的事情,把不同的程序组合起来就是开车的完整过程。
做事能力,就是一个个不断升级的程序,从简单慢慢升级成高级而复杂。
对孩子来说如何生成这种做事能力呢?其实孩子在照顾自己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并升级做事能力。
记得暑假带孩子去奶奶家,吃完饭孩子会主动帮忙收拾桌子、扫扫地,每当这时候,奶奶都会说,“你快去做作业,这些事不用你干,这多浪费时间啊。”
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想法?认为孩子做家务是在浪费时间,还不如用这些时间多看几页书呢。
殊不知,知识是学不完的。比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一些的能力和习惯。
其实,要想做好家务,要求的能力可一点都不低,而且这些能力是谁都可以迁移的。
拿拖地来说,胡乱拖一遍肯定是拖不干净的,你得有章法,先拖哪里,再拖哪里,包括犄角旮旯都要考虑到,而且顺序也很重要。
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可以锻炼他的做事能力。从刚开始做得不好,到后来做得很好,正是在做这个过程中不断升级,最终形成自己的做事的程序。
比如穿衣服,孩子刚开始可能穿反、穿错,或者穿得慢,但是就是在反复穿衣的过程中他学会了穿衣,升级自己的穿衣流程,最后能穿得很好。
实际生活中,孩子提高穿衣能力的机会常常会被大人“剥夺”,比如出门穿衣服,家长一看时间来不及了或者孩子穿衣服慢,会直接帮孩子套上一身衣服就出门了,这实际影响了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
有大约一半的学习能力与生活能力相关,可以从生活迁移到学习中,比如收拾衣服的分类能力就是一项高级能力,经常在奥数中出现。
因为在生活中没有训练好这种做事程序,孩子在学习上就无法形成必要的解题程序,做不到举一反三。
功夫在诗外,不要只看到孩子课本以内的学习,让孩子从最基本的家务开始锻炼,在做家务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解决问题的程序,并逐渐迁移到学习中来。
教给孩子学会生活,他将获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