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改掉拖延的坏习惯

时间:2022-02-11 作者:Iraqis

类型分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其诚实、自立、守时和有担当等优秀品质,若父母忽视了家庭的重要性,则注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改掉拖延的坏习惯

众所周知,6岁之前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黄金年龄,也是塑造孩子性格的关键时期。在孩子6岁前,孩子可能会存在某些性格上的缺陷,比如任性易怒,没有自控能力,缺乏时间观念以及没有责任心和担当,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帮助孩子改掉这些缺点,那么在孩子以后人生漫长的成长历程中,这些缺点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任性不讲理、经常乱发脾气

俗话说“纵子如纵虎”,如果家长过度的溺爱自己的孩子,那么很有可能培养出孩子易怒、任性以及爱乱发脾气的性格。大家在超市之中应该见到很多因为父母没有给孩子买想要的玩具而躺在地上撒泼打滚,作为父母很是难堪。孩子父母的每一次满足之中,如果有哪一次满足孩子,孩子就会通过发脾气、摔东西甚至打骂父母来宣泄自己不满的情绪。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其实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是否过度的宠溺孩子?乱发脾气说明孩子对是非观念的界限和标准比较模糊,任性是因为孩子恃宠而骄。如果过了孩子6岁之前这个塑造性格的黄金阶段,家长若依旧没有意识引导孩子去正确的对待事物,那么孩子的坏脾气可能会越来越泛滥,而且变本加厉,最后越来越不可理喻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解决方法

要适当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习惯,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并不是欺骗孩子一味地等待,而是培养孩子学会克服眼前的困难,从而考虑长远利益的观念。

延迟也就是学会等待或者“忍耐”。孩子如果想要一件玩具,应该先让孩子学会等待,前期可以尝试给孩子讲道理,如果没有效果,可以直接不予回应。刚开始这样做孩子肯定不会有自我控制的概念和想法,难免会像在超市那样“撒泼打滚”的“示威”行为,这是很正常的,作为家长千万不能一时心软,一定要给孩子设定需要多久的时间或者达到什么标准的目标,哪怕是只要孩子能够忍耐坚持不去哭闹,这也是一种锻炼控制能力的方式,逐渐的培养孩子们延迟满足的概念,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也避免了父母自身没有标准的“宠溺”孩子。

如果孩子稍微大一点,比如五六岁,我们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代币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制定孩子相关的行为准则,达到相应标准会得到相对应的积分,而这些积分就是对孩子展现出来自我控制能力的肯定和奖励。比如孩子想要买一个玩具,我们可以让孩子获得10个积分之后,就可以得到这个玩具,而每次去获得积分的过程就是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一次次的锻炼和培养,但是在制定规则上一定要公平公正,获得奖励过程的标准要统一,父母本身也要有原则性。

松下幸之助曾说“登峰造极的成就源于自律”,其实延迟满足是人一生中最大的优秀品质,他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也叫做“自律”,成功源于自律。

孩子做事拖拉,没有时间观念

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本来七点就该起床,磨蹭到十点起床,相比起七点起床的孩子就少了三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没有时间观念的人,在完成学校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可能明天就要交作业,但是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一再推脱到明天早上再写,明天早上哪怕能够完作业那也是在慌乱之中敷衍了事、完成任务的行为,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也总是班上的吊尾。

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无论何时都会逐渐被社会淘汰。不清楚时间的重要性,不仅做事拖拖拉拉,还会降低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信用度和好感,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这样的问题时,一定要帮助孩子建立起遵守时间的正确认识。

解决方法

我们要培养孩子遵守时间的观念,首先要教会孩子如何去认识时间,了解时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可以经常问孩子现在几点了,通过孩子的查看时间和向你汇报时间这个过程,孩子会自己了解到时间是一种刻度单位,另一方面孩子会感觉到父母对关注时间这项事情是非常重视的,你对时间的重视也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

认识时间之后要让孩子了解一天的规划作息规律就必须通过时间,并且如何合理规划时间。早上7点起床、8点吃饭,下午5点放学,晚上9点睡觉,这都是通过时间为孩子每一天做的规划,父母可以把这些告知孩子,让孩子为自己一天的安排做规划,并且在某一个时间点该做什么事情时,适当的提醒孩子。逐渐你会发现,孩子会慢慢通过你的提醒和自己的安排把生活和作息打理的井井有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根据轻重缓急如何安排事情的顺序。

孩子没有担当,习惯推卸责任

很多孩子对于责任的概念很不清晰,闯了祸犯了错都习惯把责任推脱给父母或者别人,这样的孩子没有责任心和担当,在以后走上社会不仅在社交中会比较艰难,还会因为其没有责任心而难以担任重要的岗位职责。发现错误时,没有从自身找问题的概念,而去寻找别人是否存在问题影响到自己,总是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更不会对自身进行反省,这样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不在少数。

每个人都想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但是往往只有推脱责任孩子在原地踏步,因为他不会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当孩子有担当、有责任心,对错误学会复盘反省自己,并且将总结出来的自身问题加以改掉时,就已经在向完美的自己迈进了。所以家长在发现孩子犯错之后习惯推脱责任时,一定要引导和鼓励孩子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2017年5月发生了一起“熊孩子火锅泼脸”的新闻事件。一家人在火锅店吃火锅时,孩子太吵闹,引起旁人的不满,劝告父母制止孩子,孩子报复却直接用高温沸腾的火锅汤泼向女孩,导致女孩面部80%的面积被烫伤,而其家长居然仅是一句“他还只是个孩子”这样不负责任的话为孩子推脱。所以在孩子的过程中必须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后果,让孩子具备承担责任的意识。

解决方法

让孩子有担当的前提是让孩子学会主动做选择,并且多参与决策,不要因为孩子做得不好而责备孩子,因为人生就是一个做选择的过程,我们就是要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可能会面临各种问题而具备分辨和决定能力。

英国著名的家斯宾塞说:“应该是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者应该引导孩子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

例如,当孩子同时喜欢两本书时,父母可以将这两本书中内容的优势和缺点帮助孩子分析出来,但是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孩子通过你的分析也会有自己的理性的思考,做出自己想要的选择,通过长时间的培养,哪怕这本书的内容不是自己所喜欢的,但是孩子也会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决定,与父母无关。其实这也涉及到“尊重”这个问题,作为父母不应该一切包办,和孩子以一个朋友的角色相互平等的身份去对待,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难免会犯错,想要培养出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孩子,就是在孩子犯错之后,千万不要包庇孩子,或者一味地责怪孩子,要有承认错误的意识,并且不能推卸责任,要为自己的行为结果学会负责。

比如,每次孩子邀请朋友在家中玩积木,玩具和东西洒满了房间,结束游戏之后,这时候作为父母一定不要认为孩子还小自己去为孩子收拾,而是要告诉孩子如果不收拾房间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教会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每次玩完积木要学会自己收拾。但是不要在孩子的伙伴面前指责孩子,避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同时,不爱收拾房间的孩子也体现出孩子作风懒散,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所以让孩子把自己的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从小就锻炼孩子做一些基本的家务,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也是非常必要的。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孩子的榜样,起到引导作用。如果父母双方经常处于争吵和推卸责任的状态,也会很难让孩子意识到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性。父母应该避免生活中的吵架和互相埋怨,时刻清楚自己的责任,做每一件事情一定要有思路,并且在决策上果断勇敢,哪怕做错,也要勇敢承认,以达到孩子的效果。

家庭的重要性影响孩子一生,作为家长一定要时刻肩负起培育孩子良好品质的责任。如果发现孩子身上存在不好的习惯,必须正确引导孩子改掉这些坏习惯,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否则这将会为孩子以后学习生活中以及走上社会后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