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孩子成为校园暴力受害者?

时间:2022-02-11 作者:tddiction

2020年,呼和浩特一初中生遭同校学生和社会青年围殴,手臂肌腱被砍断。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校园暴力受害者?

江苏南通也发生一起校园暴力,一少年为制止欺凌,遭到殴打致死。

在我们国家发生了很多起校园暴力。这种现象并没有减少,让家长不禁担忧起来,我的孩子在学校里还能够得到安全保障吗?要如何做,才能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呢?

一、如何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1.李玫瑾教授认为家长要让自己的孩子强身健体。

很多校园暴力发生在初中。一些住校的学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照顾不了,因此最容易发生校园暴力。他们有时会躲在一些摄像头的盲区进行暴力行为,学生不说,老师也不知道。

初中的孩子刚进入青春期,他们火气旺盛,经常为一点小事较劲,互不相让,希望自己能成为个班上最厉害的人。做班级中的“老大。”还有的孩子真的会模仿黑社会老大的形象。

如果父母害怕孩子在学校中会被别人欺负,那么就要早点让孩子加强锻炼,有了强壮的身体,别人才不敢欺负。孩子在读小学时就可以给孩子报个跆拳道、散打或其他的体育运动的兴趣班。有的孩子经常练拳击,他的力量就会非常大,手上有力量了就不怕。

还可以让孩子练习跑步,打不赢可以跑啊!如果跑得快,别人是追不上的。

2.帮助孩子多交朋友。

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靠朋友的力量却是巨大的。想交到朋友,可以多与朋友一起分享。比如带一些好吃的去学校分享给同学。有了朋友,自己也不会孤独,如果碰到了麻烦,别人都会帮忙出头来解决问题。

李玫瑾教授说的确实非常有道理,有时候自己的孩子很老实,没有主动招惹别人。但是别的孩子就爱欺负这种老实的孩子。唯有使孩子强大一些,才不容易受到别人的欺负。

有句话说:人就是欺善怕恶的。别让孩子太软弱了。孩子多交一些朋友,可以保护自己。

3.教会孩子及时求救。

如果孩子与别人发生矛盾,而身边又没有其他好朋友时,该怎么办呢?姑苏老师认为,孩子一定要机智报警。

如果身边没有朋友帮助自己时,千万不要激怒对方。如果对方向自己提出一些条件,可以暂时满足对方的条件。比如:有的同学想要钱,那就把身上的钱给对方,或者假装答应他们的要求,该道歉就道歉。在与其他同学说话时,大声喊叫,向他人求助。或者在开始见情形不妙时赶紧拨打110报警。

想要保护好自己,不受他人的欺凌,要用智慧,而不是用强势。

二、如何避免孩子成为施暴者?

不同的家庭会出不同的孩子出来。有的孩子成为了施暴者,而有的孩子却成为了被施暴的对象。

在李玫瑾写的《幽微的人性》一书中谈到:

这些施暴者的家庭一定有着严重的缺陷。我们不要简单的认为这只是一个社会现象,实际上孩子走到这一步,在青春期能这样去羞辱别人,他的家庭一定是有严重的缺陷的。

1.家长不要怕孩子吃亏。

在中有一句话:孩子的问题本质上都是家长的问题。尽管很多家长都不愿意去承认和面对,但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就是一张白纸,是父母在这张白纸上涂上了不同的颜色。

因此,想要避免孩子成为施暴者,就要从家庭入手。

家长不要怕孩子吃亏,遇事斤斤计较,动不动就让孩子打回去。我经常看到有这样的父母,孩子间有点矛盾吵了两句,然后家长就愤愤不平。还有的家长会找到学校来骂孩子。本来一点小事就让孩子去解决好了,不需要大人出面来解决。但是家长不能包容,让自己的孩子用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真正两方打得厉害了,也可能自己的孩子没打赢而受伤。

人们说吃亏是福,孩子在一起相处,何须计较太多?和睦相处,他是父母教给孩子的相处之道。

2.家长要强化家庭功能。

现在在很多家庭中,父母都因为忙工作而没有时间照顾和孩子。这些事情很自然的就落在老人的身上。大多数老人很难管孩子,也会溺爱孩子。这些孩子就很容易受到一些网络暴力的影响。会模仿电视或电影中的暴力行为。

如果父母能够强化家庭功能,承担起陪伴孩子和孩子的责任,孩子就会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七岁的孩子就可以看出他一生的行为发展模式。所以有句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这个道理。

3.父母的方式影响了孩子。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方式就是简单粗暴,不听话就打过去。有很多家长对我说过:老师,我在家里打过孩子,但是孩子就是不听,怎么办?有家长开玩笑的回答:那就再打厉害一些!

当父母用打的方式孩子,孩子学会了什么呢?他们就知道有问题都可以用打来解决。是父母的暴力行为,影响了孩子。

人们说: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你是怎样孩子的,孩子就学到了什么。

不打孩子能怎么办呢?

孩子犯错是很正常的,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对孩子的一点错,别揪着不放,而是帮助孩子一起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孩子有了情绪,也允许他们把不良情绪用正确的方式宣泄出来,父母安静的倾听远比训斥的效果好。

人格的核心部分是性格,其形成的主要时期就在0到12岁之间。人在出生后,最初的几个月里是完全需要依赖他人的,除了依赖他人的食物外,还需要人们提供情感的抚养,而情感的抚养就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所在。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早年就能够给予孩子这些,这些孩子就会很少出现暴力行为。

父母给予孩子依恋的情感也容易让孩子产生安全感,这样的孩子容易产生亲社会行为,他们对身边的人是友好的,会信任身边的朋友,不容易产生暴力。

校园暴力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个行为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家庭是孩子受的第一场所,因此父母无可厚非的承担着孩子的责任。学校里的老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孩子,因此,当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时,要大胆的告诉老师。如果老师没有重视,那就多找老师说几遍,直到老师重视为止。

校园暴力还需要这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对《未成年人保护法》要适当的修改。现在很多孩子懂得利用法律的漏洞来进行暴力行为,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刑法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司法机关可以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也可根据案件情况,给予行政处罚。

一切行为的处罚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的的暴力行为应以为主,惩罚为辅。但是无效怎么办?正是因为这些孩子的父母不管或很难管教才会出现这种问题。很多网友都呼吁,应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虽然他们还未成年,但是他们给他人造成的伤害确是事实。

最后,我给大家推荐一些关于校园暴力的书籍。

小学生可以看的书有:《向校园欺凌说不:做个快乐的小学生》。这套书语言浅显易懂,情景也是孩子日常可见的。从自我保护、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这三个方面来解说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

《给我一个太阳》,讲述的是一对留守姐弟被校园霸凌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是90后作家王璐琪,她通过个人经历,深入调研,她聚焦跟随父母来到县城里生活和学习的新型留守儿童。在新的校园环境中,遭受校园暴力的一系列问题。

《丑八怪》荣获了前苏联盖达尔儿童文学奖、意大利欧洲最佳儿童文学奖,并拍成了电影。故事讲述了12岁的莲卡为照顾祖父离开了莫斯科,成为了一名6年级的插班生,可是班上的同学欺辱她,为了维护尊严,莲卡反抗了。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孩子的童年,有阳光,也有阴影,而如何让孩子的童年变得更加快乐,是我们每个成年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