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出台是真的减负了吗?

时间:2022-02-15 作者:Fallinlove

今年,双减政策推出后,看起来似乎缓解了整个社会的焦虑气氛,给广大中小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但事实上,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

双减政策出台是真的减负了吗?

一、课外培训费用不减反增。

(1)虽然目前全国各地义务阶段的文化课培训机构有60%-70%已经退出了市场,但艺术、体育、编程等非学科类培训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由于非学科类准入门槛低,机构数量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增加了200%-300%。双减之前,文化课培训的市场价大约在每课时60-140元左右,每次课按两个课时计算就是120-280元左右,而艺术、编程等非学科类培训的费用普遍在每课时150-250元左右,也就是每次课的均价在300-500元左右。文化课培训虽然相对减少了,但家长的费用支出却转到了非学科类培训上,总体不减反增。

(2)文化课培训虽然被整顿了,但依旧挡不住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切,很多孩子从相对便宜的大班课转向一对一私教和小班课后,费用急升。在市场化的文化课培训机构陆续退出之后,这种一对一私教和小班课的费用目前普遍高达每小时400-800元左右,按每次两小时算,也就是每次课费用在800-1600元左右。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有点名气的老师,课时费高达两小时4000元至6000元,甚至更高。如今,能够承受得起这种高额培训费用的都是富裕阶层,社会阶层固化问题依旧难以解决。从这两方面看,双减中的“减家长钱包”这一项恐难奏效。

二、学校课后服务引发新问题。

(1)双减政策要求学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按照下午5点30分结束计算,现在的学校老师平均比原先的工作时间增加了2个小时。学校新推出的课后托班便利了广大家长的接送时间,但众多的学校老师因而工作时间延长,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他们的孩子接送也成了新的问题。

(2)对课后服务的精神各地执行不一。课后服务原则上是以素质为主的自愿性公益性服务,但在现实执行中,有些学校直接把课后服务时间作为了补课时间,相当于延长了教学时间,并且要求学生必须参加;而有些学校则在课后收费上做起来了文章,有些收费甚至与市场上的培训机构类似。这些做法都是有违双减精神的。

所以,“双减”是否真的会减负担,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至少,从我作为家长的角度而言,因为双减,我是不敢再生三胎了!曾经,我们是真的很想生三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