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双减落地已有多时,第一个寒假也接近尾声,不知道中小学生们度过了一个怎样的寒假?
国家推行“双减”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给中小学生减压,还给学生们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不用再受补课班、内卷的煎熬,因此引起整个界的轰动。
最初实行双减时,大部分家长并不认可这样的决策,在家长看来孩子不能上补课班,学习成绩必定受到严重的影响,将直接关系到初中生能否考上高中,质疑、不赞成的声音比比皆是。
双减落地、优质普及,家长们的愿望实现了,却不见得是好事众所周知,双减政策是针对义务范围内,小学和初中相关政策的改革,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小学生,也让整个界“大变天”,不仅仅体现在取消补课班。
还有对于学区的整治措施,这一政策的实施,让之前家长们追求的优质普及,曾几何时家长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但家长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兴,反而变得开始担忧、焦虑。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取消学区房,实行就近入学,这样一来直接导致优质普及,已经花费重金购置学区房的家长坐不住了,曾经要靠物质基础才能上好学校的政策被取消。
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上学全靠随机分配,连家长也不知道孩子能被分到一所什么资质的学校,毕竟各地的优质有限,当学生们都抢这“一张饼”时,能分到的概率变得更小了。
要知道家长们绞尽脑汁,想给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中,不单是因为学校的办学资质高,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生源上,很简单的例子,能进到重点中学的学生自然差不到哪去。
学习氛围也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如果身边都是非常勤奋、刻苦学习的学生,也会激励学生积极应对学习;但如果身边都是成绩差、贪玩的学生,再好的自制力也会受到影响。
还有学校的管理措施,和配套教师的资质,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习,这些都是家长们执着于让孩子接受优质的关键因素,学校接收的生源质量非常重要。
妍妍学姐有话说:
相信看到这里,一定会有很多人在想,家长给孩子创造的条件是一方面,但学生个人对于学习的理解,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毕竟穷人家的孩子也有考上清华、北大的。
当然凡事都没有绝对的,这里想说的只是概率的问题,家境不好的学生当然有考重点的,但概率极小,而从小接受优质的学生,考重点的概率更大。
这也是实行双减前,逐渐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重点大学的录取已经在向优质倾斜,也就是有钱人上重点大学的概率越来越大,而普通的学生只能考上普通的本科。
优质被普及,家长真能放心吗?就在广大家长们,因为优质被普及而感到高兴时,有一部分家长坐不住了,那就是优等生和家境富裕的家长,他们可以用经济能力、家境优势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
但随着优质的普及,也将降低优质的“含金量”,让经济条件的优势不复存在,这样的局面,家长真的能放心吗?要知道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分层。
学生们不管接受什么资质的,最终还是要直面高考,这个在我国具有极高公平性的入学考试,只和学生的个人能力有关,家长再怎么优秀也不能代替孩子参加高考。
而身为学生与其担心优质普及带来的影响,不如将重心放在学习上,提高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当学生的成绩足够优秀时,就不会畏惧任何政策地实施。
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现在的学习氛围和进程,不能因为双减落地,导致学生的成绩下降,能够凭实力公平竞争对学生而言并不是坏事。
结语:双减政策的实施,让很多学生和家长感到焦虑,不由得开始担心这样的政策,是否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成绩,在担心之余请学生和家长相信,任何政策地实施,都是国家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学生应该将重心放在学习上,逐渐针对政策转变学习的观念,要知道学习并不是一件死记硬背,就能达到理想效果的事,需要学生懂得灵活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