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老师的真实状态:究竟“减”在了何处?
对于双减,绝大多数人是支持的。双减的对象是学生的课业负担,也确实到了不得不减的地步。沉重的课业负担,已经让中小学生们不堪重负。国家双减政策,一是对学生的作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量消减;二是对校外培训机构,实施严格管理,目前只减不增,并对开课时间做了严格规定。这两步,都对学生的减负有大的作用。双减之后,学生的作业量明显减少了,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回家是没有书面作业的;家长们对于送孩子上课外辅导班的热情减退了,毕竟校外培训机构都在一个个关门,身边的孩子上课的也少了,家长们的焦虑暂时得到了缓解。
那么,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学校,看看老师们在双减之后的真实状况是怎样的。有人会说,双减当然也同时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啊!学生的作业少了,那么老师不就能少批改点作业了吗?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双减只是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家长的辅导负担,但是这些“减”下来的任务,都还给了老师。双减只是对作业量、校外培训做了要求,但是并没有降低考试要求啊!考试的指挥棒还在那里,那么老师的责任就在那里。同时,老师还有考虑,作业量少的情况下,如何不让教学质量、学生成绩发生下滑现象,那么只能在其他方面更用力。减负不减质,老师们为了质量不断增压,午托晚托轮番上阵,作业少了,到那时老师填写的各种分析表、记录表更多了。
双减之后,老师们普遍反映:表格填得更多了,在校时间更长了,回家时间更晚了,要迎接的检查更多了。很多老师都是六点之前起床,晚上七点多才能到家,几乎就是常态。有些学校为了应对检查,要求老师完成各种关于双减的任务:双减作业展评、双减评价方案双减课后辅导方案等等。为了双减,老师们增加了无数的工作量。老师们不禁要问:双减,究竟“减”在了哪里?你说学生轻松了吗?也没有,在校时间更长了,一天八节课以上,多累啊!学生累,老师累,减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