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关于《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三篇

时间:2022-03-25 作者:Cold-blooded

认真写读后感对于我们的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你知道《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吗?相信你看完之后的收获一定很大,下面是大黑猫文档网小编整理的精选关于《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三篇,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关于《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三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

有幸拜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为佐藤学博士的平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为他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批判所震动,阅读《静悄悄的革命》,给困惑中的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启示。

1、守望者。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们的教室要么是寂静、沉闷的,要么听到的只是学生们齐声的高呼“是”、“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个体的参与。我们常常呼喊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不是一句空话。就拿数学教学来说,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从这种个体的参与中获悉个体差异。长期以来,一直只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的发展。对于学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思想深度等对同一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想,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真不应该做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应该成为关注每个个体的守望者。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它应该是一个个性的教育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灵。“守望”即包含着对每个个体的尊重。

2、倾听者。回想我们的课堂,常常埋怨孩子们不接应,不愿回答。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倾听。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因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而学生能倾听源于教师的倾听。《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像这样的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来,该开展哪个活动,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耐心听。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学生虽需要鼓励,但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许多时候,我们急于完成“教教课本”的任务,将时间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担心学生会走向自己没有预设的那一条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发言,心安理得地做一个骄傲的传授者。

3、导演者。《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一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作为教师,一堂课,课前教师得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用怎样的具体任务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组织怎样合理、有效的活动,让活动成为引令学生学习的实体。在这一环节上,教师成为了导演者。而走入课堂,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重视倾听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理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因此,课堂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就是课堂中的导演者。教师只有做到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学生才能“用教科书学,而不是学教科书”。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个性的课堂、多彩的课堂。

当然,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说到最终还是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改变,就如《静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师所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的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也像他所说:“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也不再觉得痛苦了。”等到我们有了小林老师的那种切身体会时,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异彩纷呈的课堂,我们的教室一定是“润泽的教室”!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既然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

《静悄悄的革命》20xx年1月出版,而我开始读它已经是八年以后的今天了,深深的遗憾。如果八年前就曾遇到它,相信今天自己前行的脚步一定会更从容一些。

佐藤学先生根植于教学的文字质朴、凝练。读它时,有一种让这些触动心灵的文字烂熟于心的冲动。书中文字讲述的那场革命令是如此的令你熟悉,那些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今天,就在你的身边。这也正是我对这本书如此爱不释手的原因,这场“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行的革命。”令人由衷地迷恋。

“我观察的出发点是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的。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佐藤学先生所说,他把自己当作 “学习共同体”中一员,把自己融入到教师和学生中去。没有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这才是扎扎实实地做教育研究。这样的研究对今天身处课程改革中的我们才会有真正的意义。

感谢翻译这本书的李季湄教授,让我们能置身于异国的这场“静悄悄的革命”,能真切地感受来自“别人”的压力,这应该能为我们更好的投身到“自己的革命中去”储备能量。

不同的国度共同的实际问题

读《静悄悄的革命》,我知道我们今天的课堂上的困惑,异国他乡也曾有过,只不过是在十几年前,或者还要早。

对日本的课程改革,我知之甚少。因为在《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先生对日本许多学校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证,让我满怀着探秘的心情又读了水原克敏著的《现代日本教育课程改革》。也谈不上读,厚厚的一本书只能说是粗略的翻了翻。先读读这句话吧——“至1990年代之后,对于未来的预测变得十分困难了。在此之前,我国一直实行‘追赶型现代化’的路线。视美国为模范,以赶超的的方法不断的致力于课程的重建。而今天,已发展到‘日本的教育被当作榜样’的时代了”(《现代日本教育课程改革》)。不知你读后的心情。“压力、敬畏”是敬业的日本同行留给我的印象,无论“日本”在我的心中曾是一个什么概念。谁也不能否认,我们已远远的让人落在了后边。教育是来不了半点浮躁的,没有了扎扎实实,急功近利是做不了教育的。

让我们跟着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谈到的一些今天同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一起反思吧。

“关于‘主体性神话’”在书中佐藤学生是这样说的“教学是有‘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中。特别是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以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这和我们的现状是何等的相似。这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不正在我们的教学中“上演”吗?在许多时候,尊重学生的主体已经成了衡量我们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别是在那些评优课、公开课上。我们是否也在思考“教育已经成了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的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倾听的教室’”佐藤学先生的话让我深感惭愧,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结果,惧怕课上的冷场,都曾是自己课堂上的真实写照。那些鼓励积极发言者的小星星、小卡片不也在许多不同的课堂上飞舞吗?只有学生发言热烈的课堂才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差不多已经成了我们错误的共识。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佐藤学先生以自己深入课堂的实践向我们讲述他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每一位身处课堂改革中的教师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在来自实践的呼吸中憧憬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化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 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还记得初读这段话时难以抑制的内心的激动。“润泽的教室”是多少教师的憧憬,这样的教室是不会滋生暴躁、浮躁之气的,置身这样的教室中学生也会自然的拥有一份安全感。“润泽的教室”应该是一种境界吧,达到这样的境界单单拥有激情与教学的技术是不够的,佐藤学先生在“以‘对应’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和紧接其后的三节中用他的智慧借助一些真实的案例深入浅出的向我们阐述了他的观点。这些观点多我们的今天的教学都是有指导意义的。不管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还是有关“服装裁剪式教学”以及“交响乐团式的教学”都会让我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特别是对“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的介绍,那种和学生息息相通,能够和学生产生共鸣的教师是多少家长和孩子所渴望的?这让我想到了身边的几位同事和远方的几位朋友,生活在他们教室里的孩子是何其的幸福。

“我认为,要让学校改变,至少需要三年……操之过急的改革,对学生、对教师都没好处……”三年虽然说并不漫长,但今天的社会、家长向教育要立竿见影的实效,谁会有耐心给我们改变的时间?那种生活在夹缝中的滋味相信有太多的人品尝过,不说也罢。

“相互开放教室——改革的第一步。”相信佐藤学先生的阐述会让那些以 “课堂是自己的私人空间”为借口拒绝别人走近他教室的人脸红。要想让那些虚掩着的教室的门“真正”的打开,形成一种“合作性同事关系”需要的是时间,也不单单是时间。

《静悄悄的革命》对身处课程改革中的我们意义是深远的,虽然两国的国情、教育传统不同,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它对我们的指导意义,特别是佐藤学先生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批判会时时提醒我们引以为戒。最后我想说,如果你的案旁还没有这本书,就想办法找到它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

非常幸运能读到佐藤学先生的这本书,同时被书中那些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态度所感动。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他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

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令我吃惊的是,他居然通过自己的实践,将这种理想在学校的实施变成了现实,并取得丰富的经验。我可以说,这是我读到的最有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