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是让有些人特别头疼的一件事,其实写不出优秀的读后感是因为你没有认真读原著而无从下笔的,下面是大黑猫文档网小编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精选读后感范文三篇,一起来看看吧。
自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在每一年的继续教育中,我都会陆续地接触并学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同时也观摩过一些在课程改革中大胆改革并取得成效的学校,如泗县灵童学校的导学案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等,我也曾经想把这些教学模式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到我的课堂上,但在半途中就被我抛弃了,究其原因,我认为责任在我自己身上:理论水平不高、实践经验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同时,我也深刻意识到教育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尝试、实践、反思、改进中,才能得以发展,才能有所进步。作为教师,只有勤于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悄悄的发生改变。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丰富典型的案例、清晰明了的板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在悄悄发生变化的教室和教师,读了这本书,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级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学生的角色在不断地发生转变,学生由原来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探索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正是这种理念的指导和影响,有部分的教师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着做出了一些改革,在教学中安排了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内容,也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师故意创设悬念,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确,这一系列的变化,使现在的教室充满了活力,由原来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学生主动探索、实践交流,从而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然而,在变化的背后又显露出一些尖锐的问题。
1、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杜郎口中学的教室里把教师在一节课中的授课时间总和固定在不超过5分钟,剩下的40分钟全部交给学生,这短短的5分钟,是否能够有效的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这值得深思。这种对教师的授课时间进行硬性规定的做法,我认为是不妥的,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等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当课堂上教学秩序混乱时,教师所扮演的是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所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教学活动时,老师应扮演一个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学生在课前已经会的知识不说、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发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能够学会的知识不说,对于学生通过交流不能理解的知识教师要予以适当的引导;“该放手时就放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温室里的花朵,要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完成新知的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抵达知识的彼岸;“该教师冲锋陷阵时,绝对不能退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一味地把课堂全盘交给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明确目标时,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这时教师就应该冲出来,为学生指引方向,排忧解难。
2、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在现在的教室里,处处都洋溢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浓郁氛围,现在的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于是乎,在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小组合作流于形式、问题探究失去价值、气氛活跃假象等,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的话题,我认为学生只有在充满学习激情、兴趣盎然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取新知,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静悄悄的革命》精选读后感2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总觉得教育生活缺少了些目标,缺少了些激情,这不是我想要的教育生活,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状态。很有幸于四月下旬到华师大进行学习,经过咨询华师大请的教育专家——余国卿,他建议我看看由日本的教育家——佐藤学撰写的《静悄悄的革命》。说实话,一听说是日本的教育专家写的书,我就有一种抵触情绪。可是能让教育专家力荐的书,想必一定有它的过人之处。我便下定决心要看看这本能使专家力荐的书。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夜读,我对这本书有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我应该经营属于自己的也属于孩子的润泽的课堂。
佐藤学认为,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教学更富魅力、更焕活力、更有生长力。课堂上良好的学习环境该是怎样的呢?我想是“润泽”的。润泽的课堂不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氛围、一种心情,是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在这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
一、润泽的课堂心灵自由
润泽的课堂心灵自由。用一位教育家的话来叙述:“你要有胆量并且有肚量让孩子们自己去探险,自己去体验,让他偶尔痛快地玩几次泥沙,下雨天让他踩水,让他偶尔跌几跤,让他去哭,让他去笑。我们要做的,是在旁边注意他,有限度地容忍他。”的确,教育教学需要“有限度的容忍”,我们要允许学生能力有强弱,允许学生思维有快慢,允许学生表达有完缺,允许每个学生以独有的“这一个”真实地存在于教室。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才会柔和,教师才会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
二、润泽的课堂关注倾听
在润泽的课堂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让我们审思:为什么低年段的课堂闹哄哄,学生发言过剩。而级数越高,学生却会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了呢?我们的课堂过于在乎表面的热闹了。教师频繁地与部分学生交流,只倾听着他们几个的声音,更多的学生静坐在无暇顾及的角落,成了“听众”(指缺少交流欲望的学生),后来,一部分听众又变成了“游客”(指丧失学习兴趣的学生),这些“游客”往往就成了学习的“难民”(指沦失学习能力的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学习热情的衰减、学习能力的落差,与我们课堂上“倾听”不够直接相关。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我们要允许教学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我们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心心相印,产生共感共鸣。倾听的习惯培养起来后,课堂才会变得丰富起来,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
三、润泽的课堂对话真实
对话,已从一种流行的教学手段变为每个教师课堂上日常的教学行为。然而,对话真实吗?是否如言所说“教学,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其实现状不乏担忧,有些老师把对话演变为一种务虚的教学形式,无效的语言重复。人的心灵有一种微妙、精敏的感受力,任何虚假、矫情和做作都无法唤起真诚。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当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教师全身心对每个学生敞开,与每个学生的思考或情感相互呼应、相互应答,这才是有质量的对话,有生命成长意义的对话。
“润泽是日久生情的默契,润泽是耳濡目染的熏陶——润泽的关系,只可能存在于教师和自己孩子之间。润泽的课堂,是幸福无比的。”这样的课堂无论师与生都内心向往之,孜孜追求之。这样的课堂也远非是一两次改革就能让大家“更新了理念,解放了思想”,该是教育永远追寻的真正的“理想课堂”。
《静悄悄的革命》精选读后感3《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有深刻的理论积淀,说理透彻,通俗易懂,立足于真实的课堂实践研究,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改革、一线教育工作者颇有启示。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让我深受启迪,作者对教学中形式主义鞭辟入里的批判令我受益匪浅,佐藤学先生平易、深刻、务实的工作态度,讲究实效、不懈探索的研究精神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以下是我对书中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感想。
一、还课堂于学生,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样也是广大教师需要追求并达到的目标。但是,这并不是一句口号,不是喊得越响效果越好,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和形式上的转变。
佐藤学先生在他书中给我们提到了“日本小学教室里的特征是‘闹哄哄’(发言过剩),而初中、高中教室里的特征是‘静悄悄’(拒绝发言)。”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追求虚假主体性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中国的课堂里也同样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有的班级上课,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时刻不住地点头,高高地举手。有的班级上课,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而思维却是僵化的。这两种类型在佐藤学先生看来同样是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课堂,它们都是主体性的假象,是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现其主体性,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也不是保持身体端坐,而是要给学生营造一种课堂学习和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尽情地释放自己,调动自己的各个思维感官,把自己融入整个课堂,融入整个群体,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碰撞、相互呼应、相互应答。以此来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课堂需要倾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谈到倾听这一话题时,一位参与调研的教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当学生发言时,教师需要面对着学生,专心地全部接纳一个一个学生的发言,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听到学生精彩的问题回答,而且还能够感受到学生用言语无法表达的想法和情感。”这是教师倾听的意义,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思维情感的发展。如果把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打一形象的比喻,好比教师和学生进行棒球投球练习。学生的发言好比投球,教师倾听好比接球,不管学生投的球如何,教师都能够认真对待,力求准确接住球,学生投球的兴致便会高涨。这样的快感会促进师生更好地玩好这次投球练习。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当学生发言时,无论答案正确与否,教师的倾听至关重要,它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倾听,不仅仅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产生共感共鸣。倾听,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态度,它是架起师生之间友好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倾听,师生之间的倾听,生生之间的倾听,以倾听这种方式来传递相互间的尊重,促进各自的成长。
课堂教学的革命早已静悄悄地打响,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怀着对教育的憧憬与希望,投身于这场革命。佐藤学教授的观点给我们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引领着课堂教学变革的潮流。对教学的反思和经验的交流成了每位教师成长的精神食粮。课堂教学革命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改变课堂,改变学校的道路。